首都师大附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学科练习 高一语文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 一、基础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2分。 1. 下列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 ) A. 吸吮shǔn 埋怨mái 炽热zhì 罅隙xià B. 踮起diǎn 半晌shǎng 木讷nè 慰藉jiè C. 着zhuó落 挟带xié 涨红zhàng 铆钉mǎo D 娇嗔chēn 憎恶zēng 忸怩ní 高挑tiǎo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埋怨”的“埋”应读mán;“炽热”的“炽”应读chì。 故选A。 2. 下列字词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蠕动 安详 摈弃 理直气状 B. 惊羡 执拗 虔诚 自告奋勇 C. 神秘 张皇 愁怅 窸窸窣窣 D. 皱褶 寥廓 凛洌 云蒸霞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理直气状”的“状”应写作“壮”; C.“愁怅”的“愁”应写作“惆”。 D.“凛洌”的“洌”应写作“冽”。 故选B。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衿”指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比喻诗人渴望得到的贤才。 B. 《百合花》的作者是茹志鹃,小说通过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人物的精心描绘,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C. 《沁园春·长沙》用活泼灵动的意象写出了壮丽秋景,营造出丰盈深邃的意境,体现出词作者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与雄视天下的壮志。 D. 《红烛》反用李商隐笔下哀婉的意象,塑造了乐观昂扬的“红烛”,写出了“红烛”冲破束缚,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时代使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D.“冲破束缚,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时代使命”错误,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 “蜡烛”确为哀婉意象,闻一多《红烛》虽化用此意象,但核心是借“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特质,表达“自我牺牲、奉献精神”与对理想的坚守,并非“冲破束缚,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时代使命。 故选D。 4.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作为年轻人我们是幸运的,风华正茂之时恰逢改革盛世,又怎能虚掷光阴呢? B. 这一次他没有像以前指挥时那样紧张,也没有在场边对在场上犯下低级失误的球员挥斥方遒。 C. 青年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枉费光阴,面对时代的召唤,应昂首阔步,一马当先。 D.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及家庭情况等,作为班主任,他都了如指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风华正茂”意为风采才华正值旺盛时期,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句中用来形容年轻人正值青春、充满活力的状态,使用正确。 B.“挥斥方遒”指奔放,强劲有力。句中用于形容指挥或批评他人时的强势态度,使用不正确。 C.“昂首阔步”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地大步前进。句中形容青年们充满信心和斗志地迎接时代召唤,与“一马当先”搭配合理,使用正确。 D.“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句中形容班主任对学生情况非常了解,使用正确。 故选B。 二、每题2分
浏览完整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②籍尝随叔父至东郡,兖州刺史王昶请相见,终日不开一言,自以不能测。太尉蒋济闻其有隽才而辟之,遣卒迎之,而籍已去,济大怒。于是乡亲共喻之,乃就吏。后谢病归。复为尚书郎,少时,又以病免。及曹爽辅政,召为参军。籍因以疾辞,屏于田里,岁余而爽诛,时人服其远识。 ③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言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鄣,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④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⑤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抉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选自《晋书·阮籍传》,有改动)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喜怒不形于色 形:表现,显露 B. 法令清简 清简:精简 C. 临诣府,使取之 诣:前往,去,到 D. 籍便书案 书案:书桌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时人多谓之痴 见礼俗之士 B. 自以不能测 以白眼对之 C. 乃就吏 乃见青眼 D. 籍由是不与世事 籍留与决赌 7. 下列句子中的“为”字,和“士卒多为用者”中“为”字意思相同一项是( ) A. 复为尚书郎 B. 遂酣饮为常 C. 使籍为其辞 D. 为时所重 8.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B. 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C. 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D. 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9.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 名士少有全者 名士很难聚齐 B. 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想根据他回答的对错来使他获罪 C. 坏府舍屏鄣 拆了郡府围墙 D. 乃赍酒挟琴造焉 便带着酒,挟着琴拜访他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阮籍卓尔不群,率性而为,并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很多人认为他很痴,只有族兄阮文业很赏识他。 B. 阮籍虽口不臧否人物,但对礼法之士疾之若仇,常以白眼相对,因此遭人忌恨,司马昭常常保护他。 C. 文中写阮籍常借酒醉远祸、自求东平相以及对“杀父乃可”的妙解,表现出他在险恶环境中的生存智慧。 D. 文中对阮籍“母终”时对待裴楷、嵇康、嵇喜的不同态度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对其“不拘礼法”的个性印象深刻。 【答案】5. D 6. C 7. D 8. B 9. A 10. B 【解析】 【导语】这篇《晋书·阮籍传》生动刻画了魏晋名士阮籍的独特形象。文章通过“喜怒不形于色”“嗜酒能啸”等细节,展现其放达不羁的个性;以“坏府舍屏鄣”等典型事例,凸显其政治智慧;用“青白眼”的典故,揭示其对礼法之士的蔑视。全文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饮酒、弹琴、丧母等生活片段,立体呈现了这位“竹林七贤”代表人物在乱世中既狂放又谨慎的矛盾性格,反映了魏晋时期名士特有的生存哲学和精神风貌。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 B.正确。句意:法令精简。 C.正确。句意: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 D.错误。书案:写在案上。句意:阮籍就写在案上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他,代指阮籍/助词,的。句意:当时人多说他痴呆。/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 B. 动词,认为/介词,用。句意:王昶认为阮籍深不可测。/就用白眼相对。 C.均为副词,才。句意:阮籍才去做了官吏。/(阮籍)于是去就任官职。/才露出青眼。 D.动词,参与、过问/介词,和、跟。句意: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阮籍留对方跟他下完这一局。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被。句意:士卒大多被他任用。 A.做,担任。句意:后来又做了尚书郎。 B.成为。句意:便经常饮酒至醉成为常事。 C.写,起草,撰写。句意:让阮籍起草劝进书。 D.被。句意:被当时的人所推重。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阮籍说:“禽兽认识母亲不认识父亲,杀父亲,和禽兽同类,杀母亲,禽兽不如!”大家才心悦诚服。 “禽兽知母而不知父”主谓宾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拆分,排除 AC; “也”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应断开,排除 D。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全:保全。句意:名士很少有能保全性命的。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对礼法之士疾之若仇”错误,原文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是礼法之士把阮籍当作仇人一样痛恨,而非“阮籍对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故选B 参考译文: ①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庄子》《老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不顾自己的行为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展开余下试题②阮籍曾经跟随叔父到东郡,兖州刺史王昶邀请他见面。阮籍一整天不答一句话,王昶认为阮籍深不可测。太尉蒋济听说阮籍有杰出才华,就召他去做官,派遣士兵迎接阮籍,但是阮籍已经离去,蒋济大怒。于是,乡亲都劝阮籍要想清楚,阮籍才去做了官吏。后来以有病为由辞职回家。后来又做了尚书郎,不久以后又以有病为由不做了。到曹爽辅助皇帝统治,召阮籍做参军。阮籍以有病为由推辞,躲在乡下,一年多曹爽就被杀了,人们佩服阮籍有远见。 ③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性命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成为常事。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政之事,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以大醉而豁免。在文帝(司马昭)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文帝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精简,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执掌审判的官员说有儿子杀母亲的案件,阮籍说:“嘻!杀父亲还说得过去,竟然至于杀母亲吗!”在座的人怪他失言。晋文帝说:“杀父亲是天下罪大恶极的,而你认为说得过去吗?”阮籍说:“禽兽认识母亲不认识父亲,杀父亲,和禽兽同类,杀母亲,禽兽不如!”大家才心悦诚服。 ④到了司马昭辞让九赐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在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就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难辩,被当时的人所推重。 ⑤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跟他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楷吊唁完毕就离去。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等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才露出青眼。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 “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 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 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12. 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11. B 12. ①辅弼天下,建功立业。诗句“却秦振英声”指鲁仲连曾成功说服魏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指鲁仲连功成名就,光耀后世,令人景仰。②不慕名利,功成身退。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写出了鲁仲连淡泊名利的高尚人品;李白希望自己“吾亦澹荡人”,能像鲁仲连一样,最终“拂衣可同调”,能功成身退。 【解析】 【分析】试题分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分析错误。“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说明后代的人都景仰他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遗忘。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古人明志诗,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句,联系李白的身世和志向,把鲁仲连的遭遇与李白的遭遇联系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在诗中的“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几句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鲁仲连的英雄形象。“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这两句说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爱自由,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能功成身退。 (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炉中煤[注]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注:本诗写于1920年,是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 13.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 B. 第一节中“殷勤”写祖国对诗人的养育之恩;“思量”写诗人对祖国的思念和希望;“你也不要辜负了”则既有对祖国日益强盛的祈盼之意,更有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和迷茫之情。 C. 第三节中“重见天光”是指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D. 第四节,由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诗人的怀国思乡之情更为强烈,所以在这一节中,通过对首节第四句的重复,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急于报效祖国的决心和热情。 14. 试分析“炉中煤”这一意象的意蕴。 【答案】13. B 14. ①“炉中煤”的熊熊燃烧象征诗人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 ②“炉中煤”黑色外表下“火一样的心肠”,象征劳苦大众“卑贱”的地位和伟大的人格。 ③“炉中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活埋在地底下多年”以后终于“重见天光”,象征诗人不愿庸碌一生而渴望有所作为的愿望,也象征劳苦大众潜藏的改造世界的巨大能量将要释放出来。 【解析】 【导语】《炉中煤》以炽热的意象抒写赤子情怀。郭沫若将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以“炉中煤”自况,通过“燃”“火一样的心肠”等意象,构建了“献身-重生”的抒情脉络。复沓句式与火焰意象交织,形成情感递进的咏叹调,完美呈现了海外游子对新生祖国的炽热眷恋。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B.“更有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和迷茫之情”错,“你也不要辜负了” 的情感解读错误。这句诗表达的是诗人希望祖国不辜负自己的思念与奉献,核心是诗人对祖国的赤诚与期许,并无“对祖国前途的担忧和迷茫之情”。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①诗中“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通过“燃到了这般模样”,将“炉中煤”熊熊燃烧的状态与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相融合,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为祖国甘愿奉献一切、乃至燃烧自我的强烈激情。 ②炉中煤”以“黑奴”自比,称“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黑奴”体现了其卑微的身份,然而“火一样的心肠”又突出了内心的炽热与高尚,象征着劳苦大众虽然地位低下,但却拥有伟大的人格和炽热的情感。 ③“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表明诗人原本就怀有远大理想,“活埋在地底多年”象征着诗人的爱国之情和才华长期被压抑,“重见天光”则既指祖国在五四运动后焕发出新生,也象征着诗人渴望在新时代有所作为,同时还暗示着劳苦大众潜藏的巨大能量即将得以释放。 (三)每空1分 15. 默写,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____________”一句,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由此,诗人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的不尽感慨。 (2)曹操《短歌行》中“明明如月,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对贤才的渴望;“____________,天下归心”两句,写出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 (3)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①. 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 怅寥廓 ③. 问苍茫大地 ④. 何时可掇 ⑤. 周公吐哺 ⑥. 舞榭歌台 ⑦. 封狼居胥 ⑧.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竞、寥廓、苍茫、掇、胥、仓皇。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甲】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乙】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丙】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二)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 16. 黛玉初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以看出她的性格是( ) A. 自尊自重,处处小心 B. 安分守己,多愁善感 C. 明哲保身,孤芳自赏 D. 满怀忧愁,沉默寡言 17. 关于选文(一)中三个人物的判词对应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④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⑤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⑥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A. 【甲】—① 【乙】—③ 【丙】—② B. 【甲】—④ 【乙】—① 【丙】一⑤ C. 【甲】—① 【乙】—⑤ 【丙】一② D. 【甲】—⑥ 【乙】—③ 【丙】一④ 18. 下列对选文(二)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熙凤夸赞林黛玉的话是极富个性的语言,特别符合她善于逢迎的性格。 B. 王熙凤热情地恭维林黛玉,主要出于其真诚的同情心,体现她善良的一面。 C. 王熙凤说林黛玉“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让在场的贾府众姊妹也得到了安慰。 D. 王熙凤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是投合贾母的心意。 【答案】16. A 17. B 18. B 【解析】 【导语】这段文字通过林黛玉初入贾府的所见所闻,生动展现了贾府的奢华与复杂人际关系。黛玉的谨慎小心反映其敏感自尊的性格,而王熙凤的张扬与逢迎则凸显其精明世故。人物描写细腻传神,如三姊妹的肖像刻画各具特色,熙凤的服饰与言行更是栩栩如生。语言风格典雅含蓄,通过对话与细节暗示人物命运与情感,体现了《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