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如果说一首诗作中意象过密在王维诗中只是白璧微瑕,那么在李商隐、李贺等人笔下就是较严重的缺点了。二李的部分作品,例如李商隐的《燕台四首》《碧城三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天上谣》等诗,意象密度太大,以至于字句繁密而意脉欠畅,雕缋满眼而真趣不足。清人李因培批评初唐诗人的五言排律“意密语重,滞气亦多”,若把此语移用来评论那些意象过密的其他诗体的唐诗,也是相当确切的。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形,独立状态的名句非常出色,而包含着名句的全诗却并非完璧。当然,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作者看来,意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物象,一是主观情感。诗歌中的物象,都可以看作“意象”。 B.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鸿篇巨制往往比较少见,篇幅有限的精简短章更多,正因为篇幅有限,在创作时要特别注意精简语言。 C. 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没有用任何关联词,也没有任何一个字直接抒情,但内涵丰富,生动丰满。 D. 意象的密集程度对诗句和诗篇的影响大不相同,就诗篇而言,诗篇中的意象越密集,诗篇的艺术水平、艺术价值越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的定义多种多样,在讨论唐诗的意象密度这一话题时,作者首先对“意象”一词的定义做了选择与简洁明了的阐释,体现了严谨的精神。 B. 在分析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名联时,作者不仅列举了诗中的众多意象,还表明不同种类意象的组合有助于和谐诗境的形成。 C. 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因意象密度高、意蕴丰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但作者认为这首诗的中间二联仍有缺点,显得有些堆垛、板滞。 D. 在文章结尾,作者指出,并非所有名句都意象密集,但意象密集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这一结论,既符合实际,也包含了作者的研究心得。 3. 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意密语重,滞气亦多”的一项是( ) A. 岷峨之山中巴江,桂椒楠栌枫柞樟。青金黄玉丹砂良,兽皮鸟羽不足当。 B. 无端偶效张文纪,下杜乡园别五秋。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舟。 C.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D.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4. 本文在行文过程中大量使用问句,有何作用? 5. 白居易: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居易的诗和司空曙的诗意蕴相似,主要意象都是“树”和“人”,但明代诗评家谢榛认为司空曙的诗更胜一筹。请从意象密度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C 3. A 4. ①行文中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出话题与分析,问题逐步深入,使文章更有逻辑、层次清晰。②大量的问题,更能引发读者思考,化被动阅读为主动探索。 5. ①白居易诗中的“初”“日”“欲”“时”等字都是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词语,属于不能构成意象的闲字,这两句诗仅有“黄叶树”和“白头人”两个意象。②司空曙的诗,除了“黄叶树”“白头人”,还有“雨”“灯”两个意象,意象密度胜过白诗,意蕴更加丰富。 【解析】 【导语】这篇论文围绕唐诗意象密度展开深入探讨,从意象定义入手,通过温庭筠、王维等经典诗例,辩证分析意象密度对诗句与诗篇的不同影响。作者既肯定高密度意象对名句的塑造作用,又指出过度密集可能导致意脉阻滞。论证层次分明,既有理论阐释又有实例佐证,尤其善于运用比较分析(如二李与王维对比),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文章以问句串联论述,既引导思考又强化逻辑,最后提出名句与名篇的差异性标准,为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了新颖视角。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诗篇中的意象越密集,诗篇的艺术水平、艺术价值越低”错误。原文是“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王维 《山居秋暝》一诗,因意象密度高、意蕴丰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提到“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贬议”,材料并未指出王维此诗成为名篇的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 能力。 A.整组诗句几乎全由客观物象构成,无关联词、抒情语等“闲字”衔接,意象密度极高,导致句子仅停留在罗列物象的层面,意脉完全停滞,最符合“意密语重,滞气亦多”的特征。 B.原文“‘当时’‘此夜’等表示时间的状语属于闲字”,此句“五秋”“当时”含闲字,意象不密集,不符合“意密语重”。 C.句中“四五”“百千”“正二月”是数量、时间类闲字,意象数量少且不密集,不符合“意密语重”。 D.“时”为时间状语,属闲字,且“水漫漫”“危楼”等意象排布疏朗,意脉流畅,无“滞气”,不符合。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问句能精准引出核心话题,推动分析深入。如以“是否会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呢”引出“意象密度与唐诗艺术”的关联,以“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转入对意象过密弊端的探讨,让文章逻辑链条清晰,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