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新诗在音乐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局限与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过度强调诗歌的功用性。新诗伊始,侧重的是打破传统而非建设,即使后来的新月派和象征派关注新诗的音乐性,力促新诗美学的回归,但新诗仍被赋予过多的载道属性,影响其音乐性的发展。 对音乐等领域了解不够深入。各派诗人、评论家为新诗的发轫、发展与繁盛贡献很大,但他们几乎无一精通音乐,这一局限自然会限制他们把音乐元素融入新诗的创作和批评中。戴望舒将中国古典诗律与法国象征派诗人的音乐技法融会贯通,写出音乐性极强的《雨巷》,但他本人却认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要去了音乐的成分”“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诗歌批评界也鲜有学者具备足够的音乐识见,因而未能及时总结成就、指出不足。以上这些都限制了新诗音乐性的拓展与深入。 对中国的优秀诗学传统继承不足。自古以来,音乐和诗歌一直相得益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所谓诗经即是乐经”。但只有新月派和象征派少数诗作中留有《诗经》音乐性的一点余脉,大多数诗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音乐性缺乏体认。 借鉴国外成果时缺乏甄别与提炼。郭沫若很推崇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草叶集》,“采用了长短多变的句式,不依赖音步的重复而是借助节奏单元和字、词、句、行的反复、平衡与变化来获得诗歌的节奏感”。遗憾的是,此类国外优秀成果没有及时得到译介、研究与借鉴。就诗歌音乐性而言,新诗人对诗歌的节奏感比较重视,对结构感普遍不够敏感,对现代西方音乐的复调曲式结构缺乏了解,所以大都是对西方诗歌音乐结构的片面模仿。 总之,新诗的成就值得关注,但新诗人普遍对诗歌的音乐性认知不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制约了新诗的进步与成熟。业界应在已有基础上,对新诗的音乐性继续做出不懈努力。 (摘编自陈历明《新诗的音乐性:回顾与反思》,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80年代以后,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诗歌创作过于个人化、碎片化。主题写作可以对这一状况予以斧正。 B. 生态写作或者说自然写作,是指诗歌应表现对自然生态保护的主题以及在新时代对世界、天下、宇宙等的重新认识。 C. 中国新诗诞生以来,其音乐性就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只有夏济安把新诗的音乐性作为一个问题正式提出。 D. 诗人及诗歌评论家很少有人精通音乐,这限制了音乐元素融入新诗的创作和批评中,阻碍了其音乐性的拓展深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时代诗歌十年,女性诗人逐渐占据诗坛主导地位,这是以往所没有的现象。 B. 闻一多提出系统的新诗格律理论,推动了新诗的发展进程,其作用举足轻重。 C. 诗歌的功用性和音乐性是矛盾的,强调前者,会影响后者的发展,反之亦然。 D. 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新诗发展的有关问题,前者分析其成就,后者分析其不足。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新时代新诗十年具备新气象”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一行10多位作家、诗人开展脱贫攻坚走基层主题采风活动。 B. 中国诗歌网上,一群年轻诗人创建的青春诗社,在各种新旧诗派中脱颖而出。 C. 《诗刊》先后推出青年女诗人专辑、北京大学女诗人专辑,显示了一种趋势。 D.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陈独秀的《敬告青年》都传达了关于青春的主题。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写作思路。 5. 新时代的诗人在新诗的音乐性方面还应做出哪些努力?请从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方面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B 3. D 4. 材料二首先指出新诗的音乐性历来备受重视,并简要概括诗歌音乐性的体现;然后以闻一多为例阐述诗歌音乐性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事实;接着分析新诗在音乐性发展方面存在局限与不足的原因;最后提出希望,点明题旨。 5. ①要加强对中国优秀诗学传统的继承和体认,尤其是诗歌音乐性的体认;②对国外优秀的成果应及时译介、研究并借鉴;③了解西方音乐的复调曲式结构特点,增强对诗歌结构的敏感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由于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说法不当,对原因概括不全面,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还应包括“中国特殊的情况”“中国新诗起源之后遭遇变数太多”等因素。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新时代诗歌十年,女性诗人逐渐占据诗坛主导地位”说法不当,材料一中说的是“去年英国《卫报》根据大数据统计,目前无论是年度畅销榜名单、各大获奖名单还是文学新人名单,女性作家都逐渐占主导地位”,但并不是中国新时代诗歌十年期间; C.“反之亦然”说法不当,根据材料内容无法推导出这一结论; D.“后者分析其不足”说法不当,材料二既分析了新诗的音乐性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分析了不足。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梁启超、陈独秀的作品只能证明“青春写作是永恒的话题”,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不是“新时代”,并不能证明“新时代新诗十年具备新气象”这一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自发轫以来,新诗的音乐性就引起闻一多、郭沫若、梁实秋、徐志摩、戴望舒等诗人学者的关注与论述”“这里所说的音乐性,主要包括音节、音韵、节奏与(音乐结构)再现等与音乐写作紧密联系的几个方面”首先指出新诗的音乐性历来备受重视,并简要概括诗歌音乐性的体现; 然后第二段“闻一多从本体立场出发反思新诗文体,及时纠偏,建构了系统的新诗格律理论,形成理论、创作和翻译之间的互动互证,在新诗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以闻一多为例阐述诗歌音乐性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事实; 接着第三到七段“新诗在音乐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局限与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度强调诗歌的功用性”“对音乐等领域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优秀诗学传统继承不足”“借鉴国外成果时缺乏甄别与提炼”分析新诗在音乐性发展方面存在局限与不足的原因; 最后第八段“新诗的成就值得关注,但新诗人普遍对诗歌的音乐性认知不够,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制约了新诗的进步与成熟。业界应在已有基础上,对新诗的音乐性继续做出不懈努力”提出希望,点明题旨。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材料二“对中国的优秀诗学传统继承不足”“只有新月派和象征派少数诗作中留有《诗经》音乐性的一点余脉,大多数诗人对中国古典诗学的音乐性缺乏体认”概括出:要加强对中国优秀诗学传统的继承和体认,尤其是诗歌音乐性的体认; ②结合材料二“借鉴国外成果时缺乏甄别与提炼”“遗憾的是,此类国外优秀成果没有及时得到译介、研究与借鉴”概括出:对国外优秀的成果应及时译介、研究并借鉴; ③结合材料二“就诗歌音乐性而言,新诗人对诗歌的节奏感比较重视,对结构感普遍不够敏感,对现代西方音乐的复调曲式结构缺乏了解,所以大都是对西方诗歌音乐结构的片面模仿”概括出:了解西方音乐的复调曲式结构特点,增强对诗歌结构的敏感度。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 子 刘庆邦 建敏是福来酒家的门迎。她上身穿的是掐腰中式褂子,下身是黑色长裙,加上门口有几级台阶,建敏的身材显得很高挑。可老板说,她的笑应该自然些。她对自己的笑没法作判断,哪样儿算自然,哪样儿算不自然呢?在洗手间里,她对着镜子笑了一下,又笑了一下,笑着笑着,眼泪就浸出来了。 老板是建敏的姑姑。姑姑说,要是吃饭的客人太少,当老板的就赚不到钱给她们发工资了。在福来酒家的错对过儿,开着另外一处酒家。①建敏注意到了,人家的门迎是两个,人家穿的是粉红缎子的旗袍,上面花花朵朵,打眼得很。每到用餐时间,那间酒店的人总是比较多,这让建敏有些懊恼。她想,是不是自己门迎当得不好。一天晚上,她把她的想法跟姑姑说了。姑姑说,好孩子,你当得很好。建敏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 门前街道刚翻修过,酒家门前还砌了两个花池,建敏一抬眼就看到了花池里的新土,黑油油的,绒乎乎的。也许秋天不是种花的季节,花池一直空着。花池空着,建敏心里也空着。 ②建敏用手攥着池子里的细土,一攥那土就像春蚕一样在手心卧成一条。建敏闻了闻,苦盈盈,甜丝丝,还有那么一点腥,是那种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吸进肺腑里去了。别人不种,她来种点什么不行吗?这个念头一撞,建敏的心就跳起来了。 她打算种的是小麦。 ③别人家孩子到远方打工,父母都是为孩子包一把土,建敏的爹包的是小麦。爹说,麦子是你种出来的,想家了,你就闻闻。建敏点点头,没有说话。那天一大早,弟弟建根还没睡醒。她来到床前,叫着,建根,我走了,你跟爹在家好好的。她叫得声音发颤,建根还是没醒。她把手伸进被窝里,弟弟的小身子瘦瘦的,脖子里涩拉拉的。她的眼泪再也包不住,呼地流了出来。娘死那年,弟弟才一岁多,是她把弟弟拉扯大的。她代替娘的职责,把弟弟管得很严。有一次,弟弟没完成作业,她抓住弟弟,打得很厉害。弟弟叫着,姐,姐,别打了!她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得打!她后悔不该那样打弟弟,心疼得差点哭出声来。她对爹说,我走后,你别打我弟弟。爹说,我不打他。好了,走吧。 建敏和酒家的姐妹们都住在酒家。酒店打烊时,建敏把带来的麦子分出一半,悄悄地往花池里撒。每撒下一小撮,她就马上用脚踩踩,把麦子埋住。她的样子很胆怯,生怕人家发现。一个姐妹问,建敏,你在干什么呢?建敏说,我看看月亮。姐妹们又笑话她了,你当在老家呢,城里这么多灯,早把月亮遮没了。 第二天一早,她就禁不住往麦地里看。她站在左边,看右边的麦地;站在右边,看左边的麦地。看着看着,她的目光就有些走神儿。她走神儿到老家去了,似乎看到大片大片的麦子已经出齐,并由葱绿变成了鹅黄。 小麦没让建敏失望。一个早上,建敏开门一看,小麦发芽了。④小麦像是听到了口令,说发芽,都发芽,说立正,都立正。而那些芽又是针形的,颇具锋芒的样子,像是不许人们碰,谁碰就扎谁一下子。建敏有些感动。 一对老人在街边散步。老太太说,快看,麦苗儿!老太太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老爷子低头一瞅,说,不错,真是麦苗儿。老太太说,我看麦苗比花儿还好看呢!老爷子说,农民意识。建敏听见了,禁不住想乐。一个像是当爸爸的看见了,对女儿说,这是麦苗儿。女儿只看了一下。爸爸说,咱们吃的面包、面条还有馒头,都是麦子做的。女儿问,面条、馒头都是白的,麦子怎么是绿的?爸爸笑了,说,这是麦苗,麦苗还要抽穗,扬花儿,结籽儿,把籽儿磨成面,才能做成吃的。女儿长啊了一声。建敏再也绷不住嘴,笑了出来。此后,建敏发现每天都有人注意她的麦子,有人对着麦苗能瞅好一会儿,还有人在麦苗前照相。建敏心说,这是我种的麦子,你们看吧。她对每一个人都很欢迎。 姑姑说,建敏,你现在笑得比以前自然了 建敏说,是吗?我也不知道。 过春节时,酒家照常营业。爹把电话打到酒家,建敏一听爹的声音,就哽咽得说不成话。爹问,建敏,你怎么了?建敏使劲笑着,眼角还是有眼泪流下来。我挺好的,您身体好吗?爹说很好。我弟弟建根呢?学习用功吗?爹说,建根懂事了,知道用功了。建敏想跟爹说说麦子的事,爹说,好了,就这吧。把电话挂了。 麦苗还存在着。到了清明,麦子起身了,只是显得瘦一些。她在心里对麦子说,对不起,实在是委屈你们了。她梦见麦子长得很好,一片绿汪汪的。除了麦子,还有油菜。油菜已开花了,东黄一块,西黄一块。建敏不记得自己种了油菜,怎么会开出这么多油菜花儿呢?醒来后建敏觉得有些可笑,原来她把北京的麦地梦成老家的麦地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街边散步的两位老人发现花池中的麦苗后异常惊喜,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曾经与麦子有过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 B. 一对父女在看到麦子后的对话,揭示出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对农村生活的陌生,间接批评了现在的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倾向。 C. 文中,由北京的“花池”到建敏的“麦地”,由“北京的麦地”到“老家的麦地”,地点、称谓变化的背后是情感的变化。 D. 结尾写建敏的梦,表现了新一代乡村人在城市生活中的独特体验,暗示了作为农村打工人的建敏对老家生活的想念。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与文章开头写建敏的衣着形成鲜明对比,也引起下文写建敏门迎做得不好的原因,在现实感触中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 B. 句子②写花池里的细土,着眼于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分别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表现了农村姑娘建敏对土地的眷恋。 C. 句子③用插叙手法交代了建敏离乡的情景,不仅勾连了前后文叙述的事件与表达的情感,而且使结构更为紧凑,更具有艺术性。 D. 句子④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建敏眼中的麦子写成等待检阅的士兵,表现了建敏的惊喜、感动以及在陌生城市所获得的成就感。 8. 作家在作品中常用物象来表情达意,如《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被子”和《哦,香雪》中的“自动铅笔盒”。本文中的“麦子”这一物象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关键词是“细节”。请从小说中选择几处关于“笑”和“泪”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 B 7. A 8. ①“麦子”是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建敏的乡土之思,建敏父女的深厚情感,旁观者不同的生活感喟,通过“麦子”构建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②“麦子”是展开小说叙事情节的重要线索。建敏父女的惜别,生命成长的感动,故土乡村与异地城市的悲喜,通过“麦子”组织成绵密的小说叙述网络。
展开余下试题9. “泪”是背井离乡的年轻姑娘建敏复杂感情的流露。建敏离开故乡到了大城市,对故乡反而更加眷恋,故乡成了她置身都市的精神寄托与安慰;“笑”是建敏在城市生活中重新找到自我后精神欢愉的表现。建敏播种下来自故乡的麦子,播种下记忆与快乐,也获得了心灵与文化的精神皈依;“泪”与“笑”的交织,折射出建敏远离故乡后对“故乡”复 杂而深挚的情感,反映了新一代乡村人在城市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间接批评了现在的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倾向”无中生有,这对父女在看到麦子后的对话,揭示出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对农村生活的陌生,但并没有“间接批评了现在的教育重知识轻实践的倾向”。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 A.”也引起下文写建敏门迎做得不好的原因“错,由原文“她想,是不是自己门迎当得不好。一天晚上,她把她的想法跟姑姑说了。姑姑说,好孩子,你当得很好”可知,建敏门迎做的并不差。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形象作用的能力。 “麦子”是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由“她走神儿到老家去了,似乎看到大片大片的麦子已经出齐,并由葱绿变成了鹅黄”“建敏不记得自己种了油菜,怎么会开出这么多油菜花儿呢?醒来后建敏觉得有些可笑,原来她把北京的麦地梦成老家的麦地了”可见建敏的乡土之思,由“别人家孩子到远方打工,父母都是为孩子包一把土,建敏的爹包的是小麦。爹说,麦子是你种出来的,想家了,你就闻闻”可见建敏父女的深厚情感,由“一对老人在街边散步。老太太说,快看,麦苗儿……一个像是当爸爸的看见了,对女儿说,这是麦苗儿。……”可见旁观者不同的生活感喟,文章通过“麦子”构建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麦子”是展开小说叙事情节的重要线索。“麦子”是来城里打工的建敏从家乡带来的麦种,也是建敏在打工酒店前的花池里种下的种子,小说写建敏从埋麦子种子、看种子发芽、生长;周围人对麦子的观看、议论;小说围绕“麦子”展开情节,通过“麦子”寄寓情感,借助“麦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建敏父女的惜别,生命成长的感动,故土乡村与异地城市的悲喜,通过“麦子”组织成绵密的小说叙述网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文学评论要揭示“泪”的深层含义,“泪”是背井离乡的年轻姑娘建敏复杂感情的流露。只有离开故乡的人才能真正体会思乡之情,故乡成为人精神的依托。建敏离开故乡到了大城市,对故乡反而更加眷恋,如文中写道“她走神儿到老家去了,似乎看到大片大片的麦子已经出齐,并由葱绿变成了鹅黄”“建敏不记得自己种了油菜,怎么会开出这么多油菜花儿呢?醒来后建敏觉得有些可笑,原来她把北京的麦地梦成老家的麦地了”,故乡成了她置身都市的精神寄托与安慰; 其次,要揭示“笑”的深层含义,“笑”是建敏在城市生活中重新找到自我后精神欢愉的表现。建敏播种下来自故乡的麦子,播种下记忆与快乐,也获得了心灵与文化的精神皈依,如文中写道“建敏听见了,禁不住想乐……建敏再也绷不住嘴,笑了出来。此后,建敏发现每天都有人注意她的麦子,有人对着麦苗能瞅好一会儿,还有人在麦苗前照相。建敏心说,这是我种的麦子,你们看吧。她对每一个人都很欢迎”; 从文章主旨看,“泪”与“笑”的交织,折射出建敏远离故乡后对“故乡”复杂而深挚的情感,刚到城里打工时“笑着笑着,眼泪就浸出来了”;在姑姑酒店当门迎时“建敏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种了麦子后“你现在笑得比以前自然了”;春节跟爹打电话时“建敏使劲笑着,眼角还是有眼泪流下来”。反映了新一代乡村人在城市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晤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对制策乙等,调鳌厔尉,为集贤校理,月中,召入翰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河朔复乱,贼取弓高,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坐视贼,无能为。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赠尚书右仆射,宣宗以诗吊之。遗命薄葬,毋请谥。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材料二: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节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传》)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黜之A是箝B其口C使自为D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指超过,高于,与《琵琶行并序》“冰泉冷涩弦凝绝”中的“绝”意思相同。 B. 从,指听从,与《琵琶行并序》中“弟走从军阿姨死”的“从”意思不相同。 C. 六义,诗经学名词,指风、雅、颂和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D. 艰难,指文词隐晦而不平易,与平时所说的意为艰苦困难的“艰难”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况自恃才高,很少推崇称赞别人,但是看到白居易 文章后,对白居易大加赞赏。 B. 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直言皇帝误会了他,皇帝不高兴,和李绛说要将白居易贬逐。 C. 白居易最擅长写诗,他的诗歌内容真实,词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D. 白居易因性情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而多次遭到排斥,于是便纵情于饮酒作诗。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 (2)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14. 白居易“累以忠鲠遭摈”,材料一中哪些事件体现了白居易“忠鲠”?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ACE 11. A 12. B 13. (1)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乞请调任外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