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3  2025-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河南省新未来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南新未来2025-2026学年度高一年级10月末质量检测
语 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 5mm的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4.本卷主要命题范围:必修上册l~4单元。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好的新闻评论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呢?
(一)好的选题
在新闻评论写作中,首先是确定选题。选题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者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一般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向受众传播最新信息,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原貌;而新闻评论则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揭露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意义,并不是所有新闻事件都有评论的价值,这就需要评论员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能敏锐地捕捉事件背后的本质意义,通过分析说理、层层推进的方式,向受众传达自己的观点。
(二)
(1)找准角度,凸显评论的深立意和高价值。在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客观的前提下,尝试打破常规思路,寻找新的角度来看待并分析问题,同样能引发新的思考和启迪。例如,《贫穷不可怕,就怕“不怕穷”》一文,从贫困群众的角度入手,探究造成贫困群众“不怕穷”的心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不怕穷”是深度贫穷的后遗症。不仅给各地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深度思考和全新启示,也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2)扎实的论据与严谨的论证过程相结合,增添文章说服力与厚重感。在析事明理的过程中,扎实、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和严谨的论证推理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在新闻评论中若能善用事实论据,或许可达到“小故事,大帮忙”的目的。以<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为例,作者首先以《人民日报》所刊登的文章《送温暖无需兴师动众》为由头,提到部分网友以戏谑的口吻留言称“这不是说我们单位吗”,由此引出群众对此现象的反感;接着作者以其平日采访、调研期间积累的鲜活案例作为有力论据,如“一提走群众路线,有干部就弄上两袋大米、一壶香油等到贫困群众家中走一遭,送米、拍照、走人一气呵成”这类事例,逐步梳理出“披着隐身衣”的新形式主义的表现。这些材料出自作者日常的观察,丰富又鲜活,非常具有启发性。
(三)善用语言技巧
要让读者看得懂、看得进,认同并接受文中传递的观点看法,就需要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真正有生命力的评论,其内容应该充实又深刻,引人深思;其形式应该活泼生动,文采斐然。
(1)善用修辞,增强文采。有些新闻评论的标题设置得很有特色。有富含哲理引人回味的,如《比起诺奖,我们更需要诺奖级的创新》《盲目“按惯例”也是懒政》;有借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增添文采的,如《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也有采取口号式朗朗上口的,如《贫穷不可怕,就怕“不怕穷”》。
除了标题先声夺人,主体语言也需生动。以《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为例——“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共产党人开创的‘道路’上‘航行’,取得了堪称伟大的成功”,文章通过比喻手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的深远影响,令人印象深刻。


浏览完整试题(2)语言精准,言之有物。新闻评论要做到以理服人,离不开准确的概念和严谨的逻辑推导,两者的呈现需借助精准的语言表达。来自《新华日报》的作品《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在论述造成“数字突破”的原因时是这样表述的:
失真失准、缺少认同的“数字突破”,是“造”出来的,也是“逼”出来的。造,因为数字就是成绩,就是亮点。注了水的数字更加光鲜,更加引人关注。逼,因为数字就是指标,就是考核。一些部门习惯于“年初简单压指标、年末向下要数字”,在乎的是数字的“大与小”,而不是“真与假”。
把深刻内容与通俗分析相结合,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精准的把握。
新闻评论既要为受众带来新知识、新观点,又要说出群众心中所想所忧,这样的评论才既有“角度”又不失“温度”。
(摘编自薛雅静《评论要有角度,也要有温度》)
材料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评论要求评论员从新闻事件中挖掘出本质意义,与一般新闻报道力求呈现事实有所不同。
B. 《贫穷不可怕,就怕“不怕穷”》从贫困群众心理角度切人,得出深刻结论,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新思路。
C. 《警惕形式主义披隐身衣卷土重来》主要以《人民日报》所刊登的文章为由头来梳理新形式主义的表现。
D.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指出工匠精神不仅在于技术精湛,更蕴含着独特的生命哲学和人生信念。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闻评论是评论员选择有价值的新闻进行剖析、传达观点的一种文体,相比于新闻报道,评论具有更强的主观性。
B. 优秀的新闻评论需另辟蹊径寻找新的角度,引发新的思考;同时又要运用语言技巧、扎实的论据来体现评论的温度。
C. 新闻评论的标题要善用语言技巧,有篇评论《中国人,你为什么如此生气?》,标题中巧设疑问,引起读者的兴趣。
D.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 给材料一第(二)部分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独特的视角 B. 扎实的论据 C. 严谨的论证 D. 优质的内容
4. 材料一画横线部分分析了“民生实事沉迷于‘数字突破”’现象的原因,表达精准,推导严谨。请根据材料,在思维导图的①②处填入相应内容。

①_______(22字以内);②_______(8字以内)。
5. 结合材料一的观点,从内容、语言两方面评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选段。
【答案】1. C 2. B
3. D 4. ①. 一些部门只在乎数字“大与小”而非“真与假” ②. 有指标,有考核
5. ①切入角度有新意。从《说文》中“匠”的语源讲起,阐发当代社会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多层内涵,引人深思。②递进式论证,推论严谨,逐层展示工匠精神内涵及价值意义。小至企业、大到国家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③巧用排比(反复)修辞,语气强烈,鲜明有力,增强了文采和感染力。④语言精准,多处使用转折句式,强化工匠精神的价值和现实意文。
【解析】
【导语】材料一以“好新闻评论特质”为核心,从选题、写作、语言三方面分层论述,案例鲜活且紧扣主题;材料二围绕“工匠精神”,由定义延伸至内涵与价值,论证有力。两文均逻辑清晰,语言精准,前者侧重评论写作方法论,后者聚焦精神内涵挖掘,皆兼具思想深度与可读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主要以《人民日报》所刊登的文章为由头”错误。根据材料一“作者首先以《人民日报》所刊登的文章《送温暖无需兴师动众》为由头……接着作者以其平日采访、调研期间积累的鲜活案例作为有力论据……逐步梳理出‘披着隐身衣’的新形式主义的表现”可知,该文并非主要以《人民日报》文章为由头,还运用了平日积累的鲜活案例等论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运用语言技巧、扎实的论据来体现评论的温度”错误。体现评论温度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说出群众心中所想所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部分内容:该部分包含“找准角度(深立意)”和“扎实论据+严谨论证(说服力)”两个核心要点,均围绕“评论内容如何有深度、有说服力”展开。A(独特视角)、B(扎实论据)、C(严谨论证)均只涵盖该部分的一个小点,而D(优质的内容)能全面概括“深立意+强说服力”的核心,是最恰当的标题。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①分析图表可知,这里是填造成“数字突破”现象的一个原因、再结合右侧的“造”“逼”以及材料一《民生实事莫沉迷于“数字突破”)中“一些部门习惯于“年初简单压指标,年末向下要数字”,在乎的是数字的大与小,而不是真与假”“可知,①处可填“一些部门只在乎数字'大与小'而非“真与假”。


展开余下试题②材料中提到“逼,因为数字就是指标,就是考核”,所以②处可填“有指标,有考核”。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析材料的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①材料一要求评论“打破常规思路,寻找新角度”,该文从《说文》“匠”的语源切入,将古代释义与当代“工匠精神”结合,符合“深立意、高价值”的要求,避免了泛泛谈“工匠精神”的俗套。
②材料一强调“严谨的论证过程”,该文先讲“工匠精神是技术精湛”,再递进至“更有心性、哲学、信念”,接着延伸到“企业—国家—社会”的价值,层层推进,符合“析事明理、层层推进”的论证要求。
③材料一提倡“善用修辞增强文采”,该文“没有一流的心性……怎能有……”的排比句式,增强语气和感染力,与材料中“标题用隐喻、主体用比喻”的技巧一致。
④材料一要求“语言精准、言之有物”,该文“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内涵远不限于此”等转折句,明确区分“技术”与“心性”的关系,强化工匠精神的深层价值,符合“精准表达”的要求。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山下的风景
铁凝
我没来过这个山村,但对连贯这一带村子的这条山区铁路却很熟悉。铁路在山腰间小心翼翼地穿行,火车惊叫着穿过无数个隧道和峡谷,黑夜和白天在车厢里交替。不知什么时候,一条散漫的沙河跟了上来,和铁路若即若离。阳光下,河里泛起一片片斑斓的光点,像故意嬉闹着跟火车奔跑。盯住它,它会使你的眼睛迷离,周围的一切突然消失,你像在缥缈的天地间张开了惶恐的翅膀。
正是初秋,花椒树挑着绣球般的果实,把低垂的枝条从那些青石小院里伸到街上,搭在靠墙码着的山柴上:通红的半人高的杂草,干绿的苦艾,还有带刺和不带刺的各种树条。山柴把只能容纳两条牛的街道挤去大半。地上,被人踏扁了的谷草和牛羊粪的碎末,遮住了龟背石路面,只有那些高出地面的大石块精光地裸露着,使人想到正在门内弯腰干活的妇女的光脊梁。
站在我面前的是二成娘,一个大约三十开外、偏瘦、偏矮的妇女。她穿一条半新人造纤维裤子,上身单吊一件女式灯笼背心;①脸上已明显地出现各种方向的皱纹,却仍梳两条半长不短的辫子,说话时总是重复着一个动作:把两条辫子甩前甩后。我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又被领到一个五面都是青石的小院里。
晚上,我见到了二成。我吃饭回来时,东屋已是电灯雪亮,人们挤了一屋子。他们也许为了看我,也许为了宾馆的开张。一个半大小子正蹲在锅台前咳嗽着替我烧炕,我问他是谁,他只告诉我这是他爷爷家。爷爷,那当然是指房东大爷了。男孩子说话声音粗哑,还不住地喘气,也像害着气管病。
“你有气管炎吧?”我问他。
他不回答,抬起头瞪着一双羞涩的大眼睛望向我。
“别看喘,文化深。扛着桌子上高小,来回十八里。”我背后谁又作着补充。
这一夜后,小院没再热闹过,炕变成了凉的,但屋子仍是干净得出奇。我的生活起居格外谨慎,脸盆再没存过脏水,被褥也尽量保持着刚进门时的格局。房东大爷很少过来,晚上只有红脸大爷和二成算是常客。二成总是靠着门框羞涩地看我一会儿,冷不丁问我点什么。问我华小栓到底害的什么病;问我开宇宙飞船还用学好语文吗;问我别处山里又有苹果又有梨,为什么他们这儿光种花椒。我一面给他解释,一面把希望留给他。红脸大爷另有主题。他背着手在屋里转着圈,不是说谁家的羊又下了羔,就是说谁把队里的牛掉在了山涧里。他语言单调,也少幽默。一阵阵难忍的寂寞包围着我。
一次,我向二成问起他娘,二成又是支吾,红脸大爷倒像净等着我提问似的,他立刻又盯住电灯说:“他妈比他爹还忙。”我再往下问,大爷就岔开话题,倒问起我里根演电影的事。一天,趁二成不在,红脸大爷才透露了几句,可那是她过去的事。大爷摇晃着脑袋做了个模拟动作,说:“唱戏要主角,现实里要个榜样。那时候这一炕知青姑娘都闹着回城,②人家可摇晃着小辫闹扎根。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有的地方闹回城的不让走,闹扎根的往上抽。偏偏他娘,一闹闹成了真的。区里、县里一鼓励,一头还真扎了下来。”
哪块云彩有雨,原来她也没摸透。看“云”识“天气”,那不是一般人都能具备的才智。现在我更希望再见到她了。也许因为都缺乏“气象学”知识,我们还有点同病相怜呢。但一连六天,她都没再露面。明天我终于要离开了。
送我出村的竟是二成和他娘。我们一路无话,③二成娘的两根辫子也很安静。这倒使我觉得她有什么不寻常的话要对我说了。在村口分手时,我看着二成脸上的汗水,嘱咐他要抓紧到公社医院去看看病,可别因病耽误了学习。
“还不谢谢姨?”二成娘捅捅他,“和你爹一样,死榆木疙瘩一个。你不是有话要对姨说吗?嗯?”果然,我的判断是对的。
二成喘着气,把头向旁边一扭。
“非让我替你说不可。”她用手去戳二成,“你姨是大地方的记者,准会结记着你。你妈没赶上时候,认不出哪块云彩有雨。以后你得常让姨提个醒儿。”
说完,她用手扶住二成的肩膀,两眼直直地望向我。她脸上竟一下失去了应有的表情,只在眼光里凝结着几分乞求。
我没有勇气许诺什么,只是拉住二成的胳膊,告诉他我还会来看他。
我们向相反的方向走着,我不时回头看看。他们母子二人离得很远,二成像故意落在后面一样,不住踢着路边的石子。④二成娘快步走着,又摇起了辫子。她的面前是很富层次的大山,重重叠叠,叠叠重重。不知为什么,我忽然想起一首老歌:
心中升起红太阳,
千军万马战太行……
我登上高高的路基,眼前的村子和我刚来时相比,像褪了色似的,也许是花椒已摘完的缘故。可山涧里那些飘浮不定的烟云,仿佛还在涤荡着它的颜色。
路过东山时,我看见了那棵孤零零的松树,枝叶铺散在树干两边,像位妇女干涩的、没有编结的辫子。
静听着东山那边传来的什么声音,是棒槌敲打衣服的声音,还是谁家又丢了鸡蛋?不,那是二成,是二成站在东山上的呼唤,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一个成年人的呼唤。他告诉我一切都不用我提醒,他有东山人的尊严。
1982年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火车和铁路进行描写,意在表明过路的旅行者们常常会因为村子的封闭和落后而震惊。
B. 作者选取初秋时节村子中的典型意象进行描写,突出眼前这座陌生小山村凄凉衰败、缺乏生机。
C. 二成娘的过往借红脸大爷之口进行交代,她缺乏“气象学”知识,让“我”产生同病相怜之感。
D. “我”在二成娘俩送行时想起一首老歌,表达对二成娘面对重重山峦坚守希望、努力奋斗的祝愿。
7. 下列对文中“辫子”这一细节,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处中,二成娘三十开外却仍梳着两条辫子,暗示她可能有不一样的身份和经历。
B. 第②处中,二成娘当年摇晃着小辫闹扎根,其实是因为没有摸透“哪块云彩有雨”。
C. 第③处中,二成娘的辫子一反常态的安静,让“我”猜出她有不同寻常的话要说。
D. 第④处中,二成娘又摇起了她的辫子,体现出她得到“我”的承诺之后内心轻松愉悦。
8. 文中两处“望向我”分别表现出人物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
9. 铁凝笔下的“香雪”和“二成”具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哦,香雪》和本文中具体情节,分析二者身上共同体现出哪些“青春的价值”。


展开余下试题【答案】6. C 7. D
8. ①第一处“望向我”(二成的眼神):
表现出羞涩、紧张与期待。二成因身体病弱(气管炎)和求知欲(询问语文、宇宙飞船等问题)而渴望得到“我”的关注与解答,眼神中隐含对未来的迷茫和希望。
②第二处“望向我”(二成娘的眼神):
表现出恳切、乞求与无奈。她希望“我”能帮助二成改变命运(“常让姨提个醒儿”),但“我”无法承诺,她的目光凝结着对儿子未来的焦虑与无力感。
9. ①对知识的渴望: 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渴望通过知识走出大山;二成追问“学语文”“宇宙飞船”等问题,体现对知识的珍视与对外界的向往。
②面对困境的坚韧: 香雪深夜独行铁轨,勇敢面对孤独;二成带病上学(“扛着桌子上高小”),在贫瘠环境中坚持求知,展现青春的执着。
③尊严与希望: 香雪维护自尊(不愿被嘲笑);二成强调“东山人的尊严”,拒绝施舍。二者都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并以微小希望支撑对未来的憧憬。
【解析】
【导语】《东山下的风景》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山村生活的真实图景。铁凝通过“我”的视角,将山村风貌与人物命运巧妙交织:铁路与沙河的动态意象暗喻时代变迁,花椒树、山柴等静态描写则凝固了山村的质朴。二成娘的形象尤为立体——两条辫子既是青春记忆的残留,也是命运选择的象征。红脸大爷的闲谈与二成的沉默形成张力,共同揭示出知青一代的生存困境。结尾处东山松树的意象与开篇铁路形成闭环,在时空交错中完成对尊严与坚守的礼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意在表明过路的旅行者们常常会因为村子的封闭和落后而震惊”错误。开头描写火车和铁路是为了渲染山村的偏远和自然环境的险峻,并非强调旅行者对村子封闭落后的震惊。
B.“凄凉衰败、缺乏生机”错误。初秋景物的描写(如花椒树、山柴、杂草等)突出山村质朴的生活气息,而非“凄凉衰败”。
D.“表达对二成娘面对重重山峦坚守希望、努力奋斗的祝愿”错误。老歌“千军万马战太行”隐喻山村奋斗的集体记忆,但并未直接表达对二成娘的祝愿,更多是环境氛围的烘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D.“内心轻松愉悦”错误。第④处二成娘“又摇起了辫子”并非因内心轻松愉悦,而是她习惯性动作的延续,暗示她面对生活困境的坚持与无奈。结尾二成强调“东山人的尊严”,说明母子并未真正得到帮助,辫子的摇动反而强化了人物命运的沉重感。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处:二成是一个羞涩的孩子,他患有气管炎,身体不好但又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问“我”各种问题。他望向“我”时,眼神中的羞涩和紧张是因为他面对一个来自大地方的“我”,有些不好意思;而期待则是因为他希望“我”能解答他的问题,帮助他了解外面的世界,也隐含着他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和希望,不知道自己在这样的山村里未来会怎样,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些指引。
②第二处:二成娘希望“我”能帮助二成,她知道自己没赶上好时候,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未来,所以她望向“我”时,眼神中充满了恳切和乞求,希望“我”能答应帮助二成。但“我”没有勇气许诺,她的眼神中又透露出无奈,对儿子未来的焦虑与无力感,因为她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儿子改变命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对知识的渴望: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是因为她渴望学习知识,铅笔盒代表着知识和外面的世界,她希望通过知识走出大山。二成不断追问“我”关于语文、宇宙飞船等问题,体现出他对知识的珍视,以及对外界未知事物的向往,想要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和认知。
②面对困境的坚韧:香雪深夜独行铁轨,即使害怕但依然勇敢面对孤独,为了得到铅笔盒克服了种种困难。二成虽然身体有病,却依然“扛着桌子上高小,来回十八里”,在如此贫瘠的环境中坚持求知,不放弃学习的机会,展现出青春的执着和坚韧。
③尊严与希望:香雪在面对别人的嘲笑时,维护自己的自尊,不愿意被人看不起。二成强调“东山人的尊严”,他拒绝别人的施舍,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他们都在困境中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并且以自己内心微小的希望支撑着对未来的憧憬,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有所不同。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节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材料二:
琵琶亭,即白司马泪湿青衫处也。名人托迹之地,江山千载犹香,何乃寂寂至此!近日学诗者,才把笔,即绝口不言长庆。如《琵琶行》,使李杜为之,未必能过。大都元白之警策处,亦自有李杜;李杜之流畅处,亦自有元白,未可轻议也。或曰乐天学道者,然读其诗,于得失之际,何介介也?予曰:人未免有情。荣谢辱来,其始何得无动。盖至徘徊东西林,蹑飞云履,仰看山,俯听泉,筑草堂,凿莲池,则迁谪之感,顿为冰雪矣,宁同长戚戚者?予观乐天,从此地渐步华贵,年才五十余耳,即退求散地,为尹辄去,拜刺史不出。
方太和、开成、会昌间,士大夫对垒交争磨戛不休罹其事者多为岭海万里之行;而乐天优游履道里宅中,卧天竺石,玩华亭鹤,种折腰菱,听《霓裳曲》者数十年,此其先几之哲,亦何可及。姻虞卿①而不累其事,昵元牛②而不附其党;重于裴公,而不受其恩;妒于李文饶,而不重其怨。入群不乱,涉水不濡,几于有道者。而犹以得失介介议之,过矣。子瞻有云:“处患难不戚戚者,此特愚人无心肝耳,于道何曾梦见?”此等处,非慧业文人不解也。
(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虞卿:杨虞卿。②元牛:元稹和牛僧孺。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大夫A对垒B交争C磨戛D不休E罹其事者F多为岭海G万里之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创作,与《琵琶行并序》“为君翻作《琵琶行》”的“为”意思不同。
B. 凡,总共,与《送东阳马生序》“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凡”意思不同。
C. “而不受其恩”与《马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而”用法相同。
D. 过,过分,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琵琶亭是白居易泪湿青衫的遗迹,本应长久地被人们崇仰,但是现在却显得十分空寂,袁中道内心不禁生出惋惜与感慨。
B. 当时,学诗的人们都绝口不提《长庆集》,袁中道认为凭白居易写《琵琶行》的诗才,所写的《长庆集》不会逊于李杜的作品。
C. 白居易被贬九江后,仕途逐渐通达,他后来却一心寻求闲散的职务,当他被任命官职之后,他要么辞职,要么就不去赴任。
D. 袁中道认为,白居易虽然与政坛上不少人物有所交往,但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新未”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