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不尽的毛泽东诗词
汪建新
毛泽东诗词的总体情况,我想通过对几个问题的解答来展开。
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写诗?
江西省吉安县美陂村有一个书院。1930年2月之后,毛泽东在那儿住了一段时间。书院墙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毛泽东自己也很喜欢这副对联。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他的知识底蕴和人文修养博大精深。他一生酷爱读书学习,终生与书为伴。他有着非常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曾经有人作过统计,毛泽东藏书中留有阅读印记的,包括圈画和批注,涉及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涵盖429位诗人。这一数字显然是不完全的统计结果。他成为诗人就不难理解了。
毛泽东与诗词的关系如何?
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家的一生,也是诗人的一生。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无论是喜是悲,是忧是怒,是庆贺胜利还是抒发豪情,毛泽东都会用诗词来表达自己高远的理想、坚定的意志、翻卷的心潮、激荡的思绪和绵绵的深情。
毛泽东一共写了多少首诗呢?
至今也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不同的毛泽东诗词版本,收进去的作品数量不一。最多的一个版本收了150多首。199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收入67首,包括他生前发表的39首以及未发表的28首。这个版本收录的作品是经过严格认定的。其实,毛泽东究竟写了多少首诗并不重要,他本就不是靠作品数量取胜的。但是,他的很多作品,如《沁园春·长沙》《西江月·井冈山》《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等等,艺术成就极高,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诗人毛泽东有什么特点?
作为一个诗人,毛泽东的特点十分鲜明。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诗人。他是政治家诗人,诗人政治家。我们不妨举个例子。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为何写这首诗?毛泽东作了一点说明:“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所谓“欣然命笔”,充分表明毛泽东作为人民领袖,时刻关心人民疾苦,与人民同甘共苦。
我们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毛泽东有三首词以井冈山为题,分别是《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井冈山斗争不过两年零四个月,井冈山也并不是毛泽东一生中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毛泽东这种深厚的井冈山情结,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政治家对一座政治名山的特殊情感。
毛泽东诗词属于什么风格?
毛泽东曾经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喜欢读苏东坡、辛弃疾,不太喜欢读杜甫、白居易,说“杜甫的诗哭哭啼啼的”。其实,毛泽东诗词的总体风格也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诗词豪迈奔放,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浏览完整试题
毛泽东诗词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播到了国外。海外学者尤其是诗界人士,公认毛泽东是“中国的伟大诗人”。早在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在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西方世界披露了《七律·长征》。1938年该书被翻译成中文并取名《西行漫记》。《七律·长征》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而且是先国外后国内。
1961年9月,毛泽东在武汉会见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蒙哥马利送给毛泽东一盒555牌香烟。第二天下午,毛泽东邀请蒙哥马利乘船游览长江,观看他游泳。晚上,毛泽东又到宾馆与蒙哥马利话别,并把亲笔书写的《水调歌头·游泳》赠送给他,蒙哥马利用一盒普通香烟竟然“换”得了弥足珍贵的毛泽东诗词墨宝。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为此行作了精心准备。在人民大会堂欢迎宴会的答谢词中,他特意引用了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毛泽东诗词就一直是出版界的一个热点。迄今为止,国内国外、公开非公开、不同语种、不同角度、不同版式的毛泽东诗词书籍,超过1100种。估计没有人能够收集全这么多的毛泽东诗词版本。
毛泽东诗词的出版情况如何?
毛泽东如何看待自己的诗词?
1966年夏,邢台地震,波及北京。当时正在毛泽东身边的护士长拉起毛泽东就往屋外跑,可是毛泽东迟疑了一下又返了回去,把案头的一个装有自己诗稿的牛皮纸袋拿了出来。护士长感觉奇怪,说那么多好东西不拿,怎么回去拿一个没什么用的破纸袋。毛泽东说:“那些东西都不是我的,我身无长物,只有这些诗稿属于我。”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毛泽东诗词?
柳亚子称赞毛泽东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诗”;元帅诗人陈毅评价毛泽东诗词是“妙语拈来着眼高,诗词大国推盟主”。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方面去评论,毛泽东诗词都是艺术精品。
(摘编自《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系列网上讲堂》)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离不开他终生与书为伴的阅读习惯,他留有阅读印记的诗词曲赋接近1590首。
B. 毛泽东诗词的总体风格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侧面说明了毛泽东喜欢豪放派词作,不喜欢婉约派作品。
C. 1937年,《七律·长征》通过《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西方世界披露,它成为毛泽东最早公开发表的作品。
D. 毛泽东在地震时冒险返回屋中,却置众多“好东西”于不顾,只带走自己的诗稿,这表明他对自己诗词的珍视。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院的对联深得毛泽东喜爱,它契合毛泽东融战士与诗人于一身的特质,可以作为理解其诗词的钥匙。
B. 尼克松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是为委婉批评当时中美关系进展缓慢,这体现了诗词的政治批判功能。
C. 最后一问的回答借用柳亚子和陈毅的评价,形象地说明毛泽东诗词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准之高。
D. 文本从创作基础、功能定位、作品规模等展开,以问答形式阐述毛泽东与诗词的关系及其诗词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8个字。
臧克家曾言:“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其伟大之处,尤其凸显在________上。这种境界的呈现可分三端:________,《沁园春·雪》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的“万类霜天”,皆勾勒出雄阔景象;二是气势磅礴,以宏阔视野彰显纵横万里的雄浑气象;三是志向高远,身为革命家,他将________视作“只等闲”,怀揣扭转乾坤的抱负——胸有丘壑,诗自开阔。
4. 根据上下文,文中画横线处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问题并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5. 文中提到诗词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答案】1. D 2. B
3. ①. 豪迈奔放的境界(豪放博大的境界) ②. 一是景色雄壮(画面壮美) ③. 千难万险的长征
4. 问题: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范围有多广?(毛泽东诗词的海外影响有多大?) 理由:①解答中指出毛泽东诗词吸引并熏陶了几代 中国人,而且传播到了国外。②通过海外诗界及埃德加·斯诺、蒙哥马利·尼克松等名人事例,重点说明了毛泽东诗词的海外影响。
5. ①情趣爱好:终生以读诗,写诗为乐,如批注 诗词曲赋不少于1590首。②生活方式:他用诗词记录其革命生涯,如以“井冈山”为主题的三首词。③政治工具;《七律二首·送瘟神》呼应社会事件,传递领袖关怀。④交往手段:赠诗蒙哥马利·尼克松引用诗词促进外交。
【解析】
【导语】这篇评论文以毛泽东诗词为主题,从创作基础、风格特点、国际影响等维度展开分析。文章采用问答结构,通过具体事例(如井冈山题材诗词、地震护诗稿等)展现毛泽东诗词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文本突出其“豪放为主,不废婉约”的风格特征,并借助中外名人的评价,强调诗词在革命叙事与个人抒怀中的双重价值。文中数据引用(如藏书统计、版本数量)增强了论证说服力,而国际传播事例则拓展了论述视野,完整呈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政治家的独特文化地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接近1590首”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这一数字显然是不完全的统计结果”,说明实际数量超过1590首。
B.“不喜欢婉约派作品”说法不当,“不废婉约”意思是“不忽视婉约词”。
C.“它成为毛泽东最早公开发表的作品”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七律·长征》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为委婉批评当时中美关系进展缓慢”过度解读。原文“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人民大会堂欢迎宴会的答谢词中,他特意引用了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尼克松引用诗句是说明毛泽东诗词传播到了国外。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后文“这种境界的呈现可分三端”,以及原文“毛泽东诗词豪迈奔放,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可知此处应填“豪迈奔放的境界”(或“豪放博大的境界”),总领后文对境界的具体拆解。


展开余下试题第二空:根据后文“《沁园春・雪》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的‘万类霜天’,皆勾勒出雄阔景象”,“雄阔景象” 对应“景色雄壮”(或“画面壮美”),且与后文“二是气势磅礴”“三是志向高远” 句式一致,故填“一是景色雄壮”。
第三空: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明确指出毛泽东将“长征”视作“只等闲”,而长征的特点是“千难万险”,故填“千难万险的长征”,贴合诗句内涵。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问题: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范围有多广?(毛泽东诗词的海外影响有多大?)
理由:
①该问题对应文段核心内容,文段先总述“毛泽东诗词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播到了国外”,明确提及传播的国内、国外两个范围。后文通过具体事例支撑范围:国内层面,“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毛泽东诗词就一直是出版界的一个热点……超过1100种”,体现国内传播热度;
②国外层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首次向西方世界披露了《七律・长征》”“毛泽东把亲笔书写的《水调歌头・游泳》赠送蒙哥马利”“尼克松……特意引用了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诗句”,均围绕传播范围展开,与问题高度契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情趣爱好:原文“他一生酷爱读书学习,终生与书为伴……毛泽东藏书中留有阅读印记的……诗词曲赋总计1590首”,终生以读诗、批注诗词为乐,体现诗词是他的情趣爱好。
②生活方式:原文“毛泽东有三首词以井冈山为题……井冈山斗争不过两年零四个月……一个政治家对一座政治名山的特殊情感”,他用诗词记录革命生涯中的重要地点与经历,体现诗词是他的生活方式。
③政治工具:原文“1958年7月1日,毛泽东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欣然命笔’”,借诗词呼应消灭血吸虫的社会事件,传递对人民的关怀,体现诗词是他的政治工具。
④交往手段:原文“毛泽东邀请蒙哥马利乘船游览长江……把亲笔书写的《水调歌头・游泳》赠送给他”“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欢迎宴会的答谢词中,他特意引用了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诗句”,通过赠诗、引用诗句促进外交互动,体现诗词是他的交往手段。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笨花(节选)
铁凝
霜降了,南岗花地又搭起了窝棚,但现在已经没有人看花,也没有人“拾”花了,窝棚成了躲避日本人的藏身之地。
取灯摸出笨花村,从大道拐上小道儿,又从小道儿拐上一条南岗花地的大垄沟,她蹚着干花柴在窝棚前站住。
晚上没有月亮,星星更亮。一条天河在夜空中从东北向西南蜿蜒而下。取灯在保定上学时没注意过天上有天河,来笨花以后是同艾给她指出了天上的天河。同艾还指给她许多星座,她告诉她,北斗星像勺,南斗星像瓢。织女星旁边有个牛扣槽,牛郎星身旁有个织布棱,那都是牛郎和织女的定情之物。同艾说的星座属于民间传说,取灯还知道哪几颗星是蝎子座,哪几颗星是天狼座……取灯很喜欢在夏夜看星星,在朗朗星空下,听着家中那琐琐碎碎的声音,时而闭上眼,时而把眼睛睁开看星星移动的速度。她喜欢这样的时刻,在城市居住的人是永远不会拥有这个时刻的。她想,只有见过乡村的星空,才会知道宇宙的浩瀚,才会知道什么叫斗转星移。
抗日了,取灯许久不看星星了。这个晚上,当她仰头看见这个熟悉的星空,才意识到她家就在不远处,几棵高出院墙的老榆树清晰可辨。她想着家里人正在做什么,但她不能和家人见面,这是纪律。她要在这里等小袄子。
小袄子没有来南岗窝棚。也是在这个朗朗星空下,她专拣着黑影儿正朝着笨花前街走。前街有个收鸡的老头,她要去见他,告诉他有个叫取灯的女干部在村南窝棚里。以前小袄子听说过有一种人晚上睡觉时,常常睡着觉爬起来,做许多自己醒后并不知道的事,然后再躺下睡觉。现在她愿意把自己想成一个撒呓挣的人。她一脚深,一脚浅,一阵快,一阵慢,终于走到了那个收鸡老头儿的门前,没进院就看见挂在槐树上的那个大罩网。院子的两扇小门虚掩着,就像是专为她留的。小袄子推门进了院……
取灯站在地里看了一会儿星星,就钻进窝棚等小袄子。她等不来小袄子,便又钻出窝棚向远处张望。她看见有一盏灯正顺着大垄沟往这里飘,心想,这是她。可这个小袄子夜里走路还点着灯,也不怕暴露自己。这盏灯离取灯越来越近,却是擦着地皮走,幽蓝色的火光走得飘飘忽忽。取灯才发觉这并不是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灯笼鬼儿。当她在野地里突然遇到这种“鬼”时,就觉得格外恐怖,她本能地又钻回了窝棚,借着一个缝隙朝外看,看见灯笼鬼儿已远去,才又想起大哥向文成对灯笼鬼儿的解释。向文成说:灯笼鬼儿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磷火。取灯在保定同仁中学学化学时老师也教他们做过磷的化学实验,磷发出的光就是这种幽暗的蓝光。
灯笼鬼儿走了,小袄子还没有来。这时从笨花传出鸡叫声,天已近拂晓。取灯凭着工作经验,察觉事情有几分反常。现实正提醒她,她不能再这样等下去,天亮前必须迅速离开。想到这儿,方才意识到自己的麻痹。她急匆匆地钻出窝棚,就势拔出腰里的撸子枪,把枪顶上子弹。当她再次观察四周时,四周正有人向窝棚走着。他们显然走得小心翼翼,干花柴打在他们腿上还发着豁啷啷的声响。活动着的人影儿离窝棚越来越近,原来这是一个包围圈,取灯已经陷入了这个包围圈。
在取灯的前方,有人发现了她,大步向她蹿过来。他们和她只剩下几米之遥,军装、战斗帽都历历在目。取灯举枪瞄住一个人扣动了撸子枪的扳机,枪响时那人倒了。取灯的第三枪是要放给自己的,然而她连调转枪口的时间都没有了,后面已有人攥住了她的胳膊,那是一只日本人的手。
日本人本应把取灯尽快押解回城交差的,也许他们看见眼前是个年轻的女性吧,还有那个诱人的窝棚。取灯还是被拖进了窝棚……
笨花人知道凌晨时日本人去过南岗花地。天亮后人们在花地四处寻找,他们找到了这个还盖着昨夜新霜的窝棚,窝棚里有个血肉模糊的女人。有人认出是取灯。
后方医院闻讯后从孝河以南赶到笨花,准备收治伤员。在南岗花地里,有备走在最前头。他发现许多人正围着他家的窝棚观看,便蹚着花地奔过来。他一眼就认出了窝棚里的取灯,眼前一黑就坐在了花地里。董医助扶住了有备,他又挣扎着往窝棚走。他看见一个残破的取灯姑:她仰面朝天,身上没有衣服。细看时,有备先看见的是胸大肌上有两个碗大的坑;再往下看,小腹被刀豁开了……
孟院长带头给取灯做缝合术,佟继臣、董医助都上了手。孟院长嘱咐大家缝合得越细越好,要跟为活人做缝合手术一样。
奔儿楼娘下葬时,向文成为奔儿楼娘写过砖;梅阁下葬时,向文成为梅阁写过砖;现在,他要为自己的妹妹向取灯写砖。他研究着这块砖该怎么写,他先写上“向取灯之墓”,又在向取灯的名下跨出了“烈士”两个字,合起来是“向取灯烈士之墓”。
(有删改)
文本二:
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文学从来没有像在抗战中那样,深入到街头、田间和战壕,深入到最广大民众的心头。“文艺必须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成为几乎所有作家发自内心的共同追求。在国难深重的关头,对作家们来说,文学“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而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是“捧向人民的鲜花”。


展开余下试题硝烟散尽,时光流逝,当我们在这里纪念70年前的伟大胜利的时候,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感到沉重的责任和使命,70年过去,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依然像山一样矗立在我们面前,抗战还远没有写完,抗战的文学如同群山连绵,一直有更高的一座山在召唤着我们。
(选自铁凝《“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窝棚不是为了看花和“拾”花,而是专为躲避日本人的藏身之处,也是抗日地下工作者进行秘密活动的联络点。
B. 小袄子在取灯等她时,向收鸡老头透露了取灯的行踪;写灯笼鬼儿的飘忽衬托出小袄子告密时的摇摆不定。
C. 向文成在取灯 砖上题写了“烈士”,砖具有象征意义,这是通过官方的命名,完成对取灯政治身份的确认。
D. 《百合花》中新媳妇为小战士缝补衣服与《笨花》中孟院长等人缝合取灯遗体,均能体现尊重逝者的生命意识。
7. 关于文本一中向取灯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取灯和《哦,香雪》中的香雪都在夜晚感到恐惧,在看到星星或月亮后变得乐观。
B. 取灯意识到家就在不远处,却选择不与家人见面,展现出她恪守纪律的战士形象。
C. 取灯对夜晚的“灯笼鬼儿”是磷火的认识,体现了民间迷信与科学认知的碰撞。
D. 在被敌人包围后,取灯欲调转枪口自杀的细节,显示其宁死不屈的抗日精神。
8. 文本一画线段落写夜晚的星空,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指出:文学是“射向敌人的子弹”“捧向人民的鲜花”。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
【答案】6. D 7. A
8. ①写夜晚的星空景象和星座的民间传说,表现了乡村淳朴的生活和取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②通过星空的美好与后文取灯被杀惨状的对比,寄寓了强烈的悲愤情感。
9. ①射向敌人的子弹:文学反映抗战历史,揭露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取灯的暴行,成为控诉日军战争罪行的有力武器。②捧向人民的鲜花:文学传播抗战精神,讴歌向取灯等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赞扬像孟院长、向文成一样支持抗战的中华儿女。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笨花》节选和铁凝的讲话,展现了抗战时期文学的双重使命。文本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星空的壮美与残酷的战争现实,通过取灯的牺牲凸显了抗日志士的英勇与悲壮。文本二则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文学在民族存亡关头的责任——既是战斗武器,又是精神慰藉。两则文本相互呼应,既呈现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体的命运抉择,又升华了文学在民族抗争中的崇高价值,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担当与人文关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窝棚不是为了……而是专为……”理解不当,根据文本一开头部分“但现在已经没有人看花,也没有人‘拾’花了,窝棚成了躲避日本人的藏身之地”可推断出,窝棚本是为了看花和“拾”花而建,只是现在被挪作他用。
B.“灯笼鬼儿的飘忽衬托出小袄子告密时的摇摆不定”强加关联。写灯笼鬼儿有暗示下文取灯被捕的作用,并非“衬托小袄子告密时的摇摆不定”。
C.“通过官方的命名”理解不当,砖相当于墓碑,上面的“烈士”称谓是由向文成书写的,并不能代表官方命名。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都在夜晚感到恐惧,在看到星星或月亮后变得乐观”理解不当。原文中取灯“在野地里突然遇到这种‘鬼’时,就觉得格外恐怖”,但并未写她“看到星星后变得乐观”。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段落先写“一条天河在夜空中从东北向西南蜿蜒而下”“北斗星像勺,南斗星像瓢”等星空景象,还提及同艾讲的星座民间传说,结合取灯“喜欢在夏夜看星星”“只有见过乡村的星空,才会知道宇宙的浩瀚”的感受,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淳朴,也体现出取灯对这种和平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②星空的美好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后文写取灯被日军包围、杀害,“胸大肌上有两个碗大的坑;再往下看,小腹被刀豁开了”,用此前星空的静谧璀璨,反衬取灯牺牲的惨烈,寄寓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取灯不幸遭遇的强烈悲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情感的能力。
①射向敌人的子弹:文本一以抗战为背景,详细描写日军的暴行,如“日本人本应把取灯尽快押解回城交差的……取灯还是被拖进了窝棚”“窝棚里有个血肉模糊的女人”,清晰揭露日军残忍杀害抗日志士取灯的罪行,让读者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成为控诉日军战争罪行、唤醒民众对侵略者憎恨的有力武器。
②捧向人民的鲜花:文本一不仅讴歌取灯“不能和家人见面,这是纪律”“举枪瞄住一个人扣动了撸子枪的扳机”的英勇无畏,还赞扬孟院长“嘱咐大家缝合得越细越好”的尊重、向文成写下“向取灯烈士之墓”的缅怀,通过刻画这些支持抗战的中华儿女,传播坚韧不屈的抗战精神,向人民传递力量与敬意。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将迎天子。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材料三:
操遂承资跋扈,肆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伟,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首被枭悬之诛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议有可纳,是以圣朝含听,改容加饰。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历观载籍,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
(节选自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材料四:
不疑幼有异才,聪明敏达。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当。太祖爱子仓舒,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及仓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乃遣刺客杀之。
(节选自陈运溶《零陵先贤传·周不疑》)
10. 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直言A正色B论C不阿D谄E身首被枭F悬之诛G妻孥H受灰灭之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青桐”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