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  2025-11-01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陆士桢、蔡康鑫《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实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浏览完整试题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如果一些孩子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因此我们要对消极的反刍思维进行引导,使其转向积极的反刍思维。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马地那·那司尔吾拉、杨东《“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是社会时代变迁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 从宏观来看,“躺平”“佛系”的集体情绪不是消极摆烂,更多是一种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的自我嘲讽。
C. 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在现实中败下阵来,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如若不采取应对方法,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D. 消极的反刍思维虽然会制造焦虑和放大挫败感,但经过引导和疏解,其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反刍思维。
2. 根据材料,下列不属于“集体情绪”表现的一项是( )
A.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离不开、回不去、又卷不进的矛盾困境之下,青年人选择了所谓的“躺平”与“佛系”。
B. 《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在央视CCTV1播出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
C. 在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广大青年响应号召,弘扬长征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D. 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青年们普遍感受到自豪与振奋,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骄傲,还有不少青年立志投身航天事业。
3. 如果你的同学总是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的遗憾,担心未来。下列最适合用来劝勉他的诗句是( )
A.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B.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C.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
D.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4.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
5. 某校高二学生张某,常常会陷入拖延一自责一拖延的怪圈,对生活和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感到很累;做完某件事后,又会反思自责,觉得自己很差劲,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请你结合材料,给张某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
【答案】1. C 2. B
3. D 4. ①自我意识高涨,对周围事物敏感。
②未能实现课题分离,分不清他我需求。
③目标过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动少。
④消极的反刍思维,放大焦虑和失败。
5. ①以观察者心态看待问题,正视内心的自我冲突,接纳自我的不完美。
②调整思维,积极反刍,适当降低目标,学会分清他我需求,不过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
③教育者提供支持,给予其包容与关爱,及时倾听其心声,帮助其调整状态。
【解析】
【导语】文章分别探讨了青年群体 集体情绪转变与青少年精神内耗问题。第一篇通过历史视角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逐步转向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平衡追求。第二篇则聚焦青少年的心理困境,分析“精神内耗”的成因和影响,提出了通过理性认知与心理引导来改善的思路。两篇文章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中青年面临的挑战与自我调整需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二段指出,部分青年会认清自己想法的幼稚,部分青年则会执着于自己的想法,陷入精神内耗,并非所有青少年都会陷入内耗。“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选项没有说明“长期精神内耗”和“可能”这两处关键信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4段“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可知,群体情绪是针对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的瞬时爆发出的情感,集体情绪是持续时间长的整体心理。
A.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持续时间长,是一个世代的整体心理,属于集体情绪。


展开余下试题B.《2024年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是某一突发事件,瞬时间感动无数人,属于群体情绪。
C.弘扬长征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维持时间长,属于集体情绪。
D.中国的航天事业维持时间长,不是某一突发或历史事件,属于集体情绪。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劝勉同学不要困于“精神内耗”,纠结过去,担心未来,即劝勉他要把握现在。
A.表达对自己才华的自信,钱财用尽还能再赚回来,不适合。
B.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当时未能珍惜的遗憾,不适合。
C.认为人生是既定的,何必成天叹息哀愁,带有强烈的“宿命感”,不适合。
D.劝人不要纠结过去的人事,应该抓住当下的美好时光,适合。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可概括:自我意识高涨,对周围事物敏感。
②由“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可概括:未能实现课题分离,分不清他我需求。
③由“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可概括:目标过于理想化,想得多行动少。
④由“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可概括:消极的反刍思维,放大焦虑和失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根据“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结合张某目前的处境,尤其是陷入“拖延一自责一拖延”的矛盾痛苦中,可让他先适当接受自己有拖延症的现实,得出建议:以观察者心态看待问题,正视内心的自我冲突,接纳自我的不完美。
②根据“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结合张某“对生活和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感到很累”“又会反思自责,觉得自己很差劲,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感到很自责”等真实情况,可让其不要制定不合实际的完成期限,不要被父母期待所束缚,从而得出建议:调整思维,积极反刍,适当降低目标,学会分清他我需求,不过分看重父母和他人期待。
③根据“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可从父母等的教育者、培养者角度得出建议:教育者提供支持,给予其包容与关爱,及时倾听其心声,帮助其调整状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与羊
李广田
父亲是一个很和善的人。爱诗,爱花,他更爱酒。住在一个小小的花园中——所谓花园却也长了不少的青菜和野草。他娱乐他自己,在寂寞里,在幽静里,在独往独来里。
一个夏日的午后,父亲又喝醉了。他醉了时,我们都不敢近前,因为他这时是颇不和善的。他歪歪斜斜地走出了花园,一手拿着一本旧书,我认得那是陶渊明诗集,另一只手里却拖了长烟斗。嘴里不知说些什么,走向旷野去了。这时恰被我瞧见,我就躲开,跑到家里去告诉母亲。母亲很担心地低声说:“去,绕道去找他,躲在一边看,看他干什么?”我幽手幽脚地也走向旷野去。出得门来便是一片青丛。我就在青丛里潜行,这使我想起藏在高粱地里偷桃或偷瓜的故事。我知道父亲是要到什么地方去的,因为他从前常到那儿,那是离村子不远的一棵大树之下。树是柳树,密密地搭着青凉篷,父亲大概是要到那儿去乘凉的。我已经看见那树了。我已走近那树下了,却不见父亲的影,这使我非常焦心。因为在青丛里热得闷人,太阳是很毒的,又不透一丝风。我等着,等着,终于看见他来了,嘴里像说着什么,于是我后退几步。若被他看见了,那才没趣。
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父亲倒很可乐的,虽然他醉了时也有几分可怕,他先是把鞋脱下,脚是赤着的,就毫无顾忌地坐在树下。那树下的沙是白的,细得像面粉一样,而且一定是凉凉的,我想,坐在那里该很快乐,如果躺下来睡一会,该更舒服。
自然,那长烟斗是早已点着了,喷云吐雾的,他倒颇有些悠然的兴致。书在手里,乱翻了一阵,又放下。终于又拿起来念了,声音是听不清的,而喁喁地念着却是事实。等会,又把书放下;长烟斗已不冒烟了,就用它在细沙上画、画、画,画了多时,人家说我父亲也能作诗,我想,这也许就是在沙上写他的诗了。但不幸得很,写了半天的,一阵不高兴,就用两只大脚板儿把它抹净,要不然的话,我可以等他去后来发现一些奇迹,我已经热得满头是汗了,恨不得快到井上灌一肚子凉水。正焦急呢,父亲带着不耐烦的神气起来了,什么东西也不曾丢下,而且还粘走了一身沙土。我潜随在后边,方向是回向花园去。
父亲踉踉跄跄地走进花园,我紧走几步要跑回家去,自然是要向母亲面前去复命。刚进大门,正喊了一声“娘”,糟了,花园里出了乱子,父亲在那里吵闹呢。“好畜牲,好大胆的羔子!该死的,该宰的!”父亲这样怒喊,同时又听到扑击声,又间杂着小羊的哀叫声。我马上又跑了出去,母亲也跑出来了,家里人都跟了出来,一齐跑向花园去。邻居们也都来了,都带着仓皇的面色。我们这村子总共不过十几户人家,这时候所有的人,差不多都聚拢来了。我很担心,唯恐他们疑惑是我们家里闹事。门口颇形拥挤了,大家都目瞪口呆,有些人在说在笑。父亲已躲到屋里去休息,他一定是十分疲乏了。花园里弄得天翻地覆,篱笆倒了,芸豆花洒了满地,荷花撕得粉碎,几条红鱼在淤泥里摆尾,真个落红遍地,青翠缤纷,花呀,菜呀,都踏成一片绿锦。陶渊明诗集,长的烟斗,都睡在道旁。在墙角落里,躺着一只被打死了的小羊,旁边放着一条木棒,那是篱笆上的柱子。大家都不敢到父亲屋里去,有的说,“羊羔儿踢了花呀。”有的说,“醉了。”又有人说,“他老先生又发疯啦。”其中有一个衣服褴楼的邻人,他大概刚才跑来吧,气喘喘地,走到死羊近前,看了一下,说:“天哪!这不是俺那只可怜的小羊吗!”原来父亲出去时,不曾把园门闭起;不料那只小羊游荡进来,以至于丧了生命。我觉得恐怖而悲哀。
明晨,父亲已完全清醒了,对于昨天的事,他十分抱愧。他很想再看看那只被打死的小羊,但那可怜的邻人已于昨夜把它埋葬了。父亲吸着他的长烟斗,沉重地长叹一口气,“我赔偿那位邻人的损失。”虽然那位邻人不肯接受我们的赔偿,但父亲终于实践了前言。然后,他又亲手整理他的花园——这工作他不喜人帮助——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的坦然。多少平和的日子或霖雨的日子过了,父亲的花园又灿烂如初。
直到现在,父亲依然住在那花园里,而且依然过着那样的生活:快乐、闲静,有如一个隐士。但人是有点衰老了,有些事,便不能不需要别人的扶助。


展开余下试题(有删改)
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醉酒后走向旷野的行为,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疏离;在沙地上画画又抹净则表现他的随性。
B. 父亲读陶渊明的诗,亲手整理花园,这些行为对“我”起到了无声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传递了生活的智慧和哲理。
C. 父亲打死小羊后,邻居们的反应和“我”的担心,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父亲平时醉酒闹事给大家留下的印象。
D. 父亲清醒后赔偿邻人的损失并且亲手整理了花园,是因为他害怕邻居们的指责,想借此来恢复自己的形象。
7. 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田园叙事的方式包裹着深刻的人性探讨,通过父亲的醉酒与救赎,展现了个体生命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摇摆。
B. “这使我想起藏在高粱地里偷桃或偷瓜的故事”,运用联想,意在表现“我”偷桃、偷瓜的时候,内心激动紧张的心情。
C. “长烟斗在沙上写诗”这一细节,象征着父亲未完成的理想;“粘走一身沙土”则暗示着他无法彻底摆脱现实的纠葛。
D. 文中既有“喷云吐雾”“喁喁念诗”的悠然画面,也有“扑击声”“哀叫声”的残酷场景。语言风格在柔美与冷峻间切换。
8. 请结合文本,分析“花园”在文中的作用。
9. 从儿童视角来看,文中“我”对父亲的观察,可能包含有哪些心理?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①提供背景:花园是小羊事件的背景,成为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点。②象征意义:花园是父亲精神世界的缩影,体现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③彰显主题:花园的“灿烂如初”暗示生活的延续与人性中的宽容与和解。
9. ①对“父亲”的崇敬。父亲和善,爱诗,爱花,在寂寞里独来独往,让“我”感到他的与众不同。②对“父亲”的喜欢。父亲在沙地上画画,作诗,“我”总想对这些有一点了解。③对“父亲”的疑惑。父亲醉酒打死小羊,父亲在赔偿了邻家后又那么坦然,他把花园看得比小羊重要得多,让“我”不理解。④对“父亲”的同情。很少与人交往的父亲,也需要有人扶助。⑤对父亲”的恐惧。“我”在小羊事件后,感到“恐怖和悲哀”。
【解析】
【导语】《父与羊》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醉酒后的行为及其后果,展现了他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文章以田园为背景,通过父亲与花园、小羊的互动,探讨了人性中的善与恶、责任与救赎。儿童视角的运用增添了叙事的真实感与情感深度,语言风格在柔美与冷峻间自如切换,赋予文本丰富的艺术张力。
【6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因为他害怕邻居们的指责,想借此来恢复自己的形象”错误。从原文“明晨,父亲已完全清醒了,对于昨天的事,他十分抱愧”“父亲吸着他的长烟斗,沉重地长叹一口气,‘我赔偿那位邻人的损失。’”“然后,他又亲手整理他的花园——这工作他不喜人帮助——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的坦然”可知,父亲赔偿邻人损失、整理花园,是因为他对自己醉酒打死小羊的行为感到愧疚,他有责任感,想弥补自己的过错,而不是害怕邻居指责、恢复自己形象。
故选D。
【7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B.“意在表现‘我’偷桃、偷瓜的时候,内心激动紧张的心情”错误。“这使我想起藏在高粱地里偷桃或偷瓜的故事”,运用联想,是为了生动地表现“我”偷偷跟着父亲时那种紧张、好奇的心理,而不是表现“我”偷桃、偷瓜时的心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
①提供背景:结合文章内容,如“花园里弄得天翻地覆,篱笆倒了,芸豆花洒了满地…… 真个落红遍地,青翠缤纷,花呀,菜呀,都踏成一片绿锦”“在墙角落里,躺着一只被打死了的小羊”,可知花园是小羊事件发生的地点,是矛盾冲突集中爆发的地方,为故事提供了具体的背景
②象征意义:从 “父亲是一个很和善的人。爱诗,爱花,他更爱酒。住在一个小小的花园中” 可以看出,花园里有父亲喜爱的花,父亲还会亲手整理花园,花园体现了父亲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父亲精神世界的缩影。
③彰显主题:文中提到 “多少平和的日子或霖雨的日子过了,父亲的花园又灿烂如初”,花园从被破坏到 “灿烂如初”,暗示着生活虽然会有波折,但依然会延续下去,同时也体现了人性中的宽容与和解,彰显了文章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特定视角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①对“父亲”的崇敬:文章开头“父亲是一个很和善的人。爱诗,爱花,他更爱酒……在寂寞里,在幽静里,在独往独来里”,父亲的这些特点让“我”觉得他与众不同,从而产生崇敬心理。
②对“父亲”的喜欢:文中“书在手里,乱翻了一阵,又放下。终于又拿起来念了,声音是听不清的,而喁喁地念着却是事实。等会,又把书放下;长烟斗已不冒烟了,就用它在细沙上画、画、画”,“我”对父亲在沙地上画画、作诗的行为充满好奇,总想了解这些,体现出“我” 对父亲的喜欢。
③对“父亲”的疑惑:从“花园里弄得天翻地覆……在墙角落里,躺着一只被打死了的小羊”“虽然那位邻人不肯接受我们的赔偿,但父亲终于实践了前言。然后,他又亲手整理他的花园——这工作他不喜人帮助——就好像不曾发生过什么事一样的坦然”可知,父亲醉酒打死小羊,之后赔偿邻家又坦然整理花园,把花园看得比小羊重要,这让“我”不理解,产生疑惑心理。
④对“父亲”的同情:根据“直到现在,父亲依然住在那花园里……但人是有点衰老了,有些事,便不能不需要别人的扶助”,“我”看到父亲衰老需要帮助,而他又很少与人交往,从而对他产生同情。
⑤对“父亲”的恐惧:“我觉得恐怖而悲哀”,在小羊事件发生后,“我”目睹了混乱的场景和小羊的死亡,内心感到“恐怖和悲哀”,体现出对父亲的恐惧心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