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新民晚报《<南京照相馆>——当快门对准历史,记忆如何在底片显影?》) 材料二: 现在是怀旧的时代,而照片积极地推广怀旧。摄影是一门挽歌艺术,一门黄昏艺术。大多数被拍摄对象——仅仅凭着被拍摄——都满含感染力。一个丑陋或怪异的被拍摄物可能令人感动,因为它已由于摄影师的青睐而获得尊严。一个美丽的被拍摄物可能成为疚愧感的对象,因为它已衰朽或不再存在。所有照片都“使人想到死”。拍照就是参与另一个人(或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过切下这一刻并把它冻结,来见证时间的无情流逝。 照片能以最直接、实效的方式煽动欲望。欲望没有历史——至少,它在每个场合被体验时,都是逼在眼前的、直接的。它由原型引起,并且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抽象的。但道德情感包含在历史中,其面貌是具体的,其情景总是明确的。因此,利用照片唤醒欲望与利用照片唤醒良心,两者的情况几乎是相反的。鼓动良心的影像,总是与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在一起。影像愈是笼统,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就愈小。 一张带来某个始料不及的悲惨地区的消息的照片,除非有激发情感和态度的适当背景,否则就不会引起舆论的注意。马修·布雷迪及其同事所拍摄的战场恐怖的照片,并没有减弱人们继续打内战的热情。被关押在安德森维尔的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俘虏的照片,却煽起北方的舆论——反对南方。二十世纪60年代众多美国人对政治的理解,使他们可以在看到多萝西娅·兰格一九四二年在西海岸拍摄的“二世”被运往拘留营的照片时,认识到照片中被拍摄者的真相——政府对一大群美国公民所犯的罪行。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看到这些照片的人,没有几个会激起这种毫不含糊的反应;那时候判断的基础,被支持战争的共识所遮蔽。可见,照片不会制造道德立场,但可以强化已有的道德立场——且可以帮助建立刚开始形成的道德立场。 虽然一次事件本身,恰恰意味着有什么值得拍摄,但最终还是意识形态在决定是什么构成一次事件。在事件本身被命名和被界定之前,不可能有事件的证据,不管是照片还是别的什么的证据。照片证据绝不能构成——更准确地说,鉴定——事件;摄影的贡献永远是在事件被命名之后。在道德上是否可能受照片影响,取决于是否存在着一种相关的政治意识。没有政治,则记录历史屠宰台的照片就极有可能被当成根本是不真实的来看待,或当成一种令人沮丧的感情打击来看待。 (摘编自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众对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 复杂心理体现在“因历史伤痛而抵触”与“因需铭记历史而关注”两方面,同时也想知道创作者还能在这一常被讲述的题材中开辟怎样的视角。 B. 《南京照相馆》以“吉祥”照相馆为封闭叙事空间,通过聚集不同职业人物、展现其从“求生”到“觉醒”的转变,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同题材作品的独特叙事内核。 C. 罗兰·巴特“照片与被拍摄物是‘曾经存在’的关系”这一理论,直接支撑了日军制造“亲善照”的合理性,成为其掩盖暴行的工具。 D. 苏珊·桑塔格认为:“照片因其能定格瞬间、对抗时间流逝而成为怀旧的工具,但这也暗示了拍摄对象的消亡,故而所有照片都‘使人想到死’”。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用马修·布雷迪的战场照片、安德森维尔俘虏的照片,意在表明“照片不会制造道德立场,但可强化已有的道德立场”。 B. 材料二认为影像的力量在于其本身的直观性,能够自动唤起观者的道德情感和历史反思。 C. 材料一认为《南京照相馆》的“底片”能唤醒观众对和平的守护,这与材料二“没有政治意识,记录暴行的照片可能被视为不真实”的观点完全矛盾。 D. 材料一强调《南京照相馆》中“相机、底片是增强戏剧张力的道具”,这与材料二“照片能直接煽动欲望、无需依赖历史背景”的观点相契合,均凸显了摄影的工具属性。 3. 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材料二“鼓动良心的影像,总是与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在一起”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张记录街头平凡生活的老照片,数十年后成为社会学家研究当时市民文化的珍贵史料。 B. 某纪念馆将大屠杀遇难者照片与他们的姓名、生平故事一同展出,给参观者带来巨大震撼。 C. 某新闻报道配发的灾区照片因为缺乏具体的时间、地点说明,被网友质疑为“摆拍作秀”。 D. 某明星在社交媒体发布一张风景照,因其构图精美而获得百万点赞,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4. 在论证观点时,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A 3. B 4. 材料二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马修·布雷迪的照片、安德森维尔俘虏照片、多萝西娅·兰格照片等实例,并通过同一事件不同照片或同一照片不同时期的对比,论证了“影像需要特定背景才能发挥作用”的观点。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摄影与历史记忆展开深刻对话。材料一以《南京照相馆》为例,探讨摄影技术如何被异化为暴行工具,又通过底片显影成为历史真相的守护者,凸显影像对集体记忆的修复功能。材料二则从哲学层面剖析摄影的悖论性——既作为“挽歌艺术”凝固消逝的瞬间,又依赖特定历史语境才能唤醒道德意识。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C.“直接支撑了日军制造‘亲善照’的合理性”错误。罗兰·巴特的“曾经存在”理论强调摄影的真实性,但材料一第三段明确说明日军是滥用这一真实性制造虚假“亲善照”掩盖暴行,而非理论本身支撑其合理性。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B.“能够自动唤起观者”错误。材料二“鼓动良心的影像,总是与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在一起”强调影像需依赖历史背景才能唤醒,而非“自动唤起”。 C.“完全矛盾”错误。材料一认为《南京照相馆》的“底片”能唤醒观众对和平的守护,强调了照片在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意识下对人们道德情感和历史反思的激发作用;材料二“没有政治意识,记录暴行的照片可能被视为不真实”,同样强调了政治意识对于照片被正确认知和产生作用的重要性,二者观点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