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562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62]
浙江高职考试语文模拟试卷(35)
"杭州余杭     退休教师      葛  杰     模拟编写
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意不全相同的一组是( C【解析】A、B、D三项所给词语中带点字的汉字注音完全正确,C项中“度量”和“风度”的“度”读du,意思是宽容待人的态度和人的气质或姿态。“度德量力”和“以已度人”的“度”duo,意思是“衡量”和“揣测”。 )
   A.称cheng  称赏  简称  拍手称快  割据称雄
   B.倒dao  倒悬  颠倒  倒行逆施  本末倒置
   C.度du  度量  风度  度得量力  以己度人
   D.落luo  落寞  部落  失魂落魄  落并下石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解析】A项中“泻漏”一词当为“泄漏”、“林阴道”当为“林荫道”C项中“隐避”当作“隐蔽”,“吓马威”当作“下马威”。D项中“勾消”当为“勾销”,“照相机”当为“照像机”,各有两项错误,均不是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故排除。B项中没有错别字,故选B。)
   A.妆束  泻漏  林阴道  与时俱进   B.赡养  篡改  绿茵场  如火如茶
   C.陷避  玷污  吓马威  反躬自省   D.勾消  秸杆  照相机  不可理喻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C【解析】①句说的是“小镇的经济发展”受“能源短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的“制约”,即发展前景艰难,如果用“限制”就不当,因为“限制”所强调的是已经造成的结果。突出不了人们展望经济发展前景,为发展经济而努力思考,开拓的因素。由此可以排除A,B两项。②句中反映的是受众心理的状态。句子是说“表现当代戒毒工作的电视剧《红处方》如何引起受众心理反映的情况,前提与“吸毒”有关,只能说感染,“感化”则是指受众受到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或其他有积极意义的事件的感动而内心发生积极变化,用在此当然不妥。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③句只能用“强烈”来修饰“白光”,“剧烈”往往用于形容突发的或者强大的事态或人们的心理感受,用在此亦不妥,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
   ①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着这个小镇的经济发展。
   ②最近上演的表现当低戒毒工作的电视剧《红处方》,()了众多观众。
   ③天山最高峰有常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闪射出()的白光。
   A.限制  感染  剧烈                 B.限制  感化  强烈
   C.制约  感染  强烈                 D.制约  感化  强烈
4.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解析】B项“亦步亦趋”的意思是比喻因缺乏主见,任何事都模仿,追随他人,含贬义。用在此当然不妥。C项中“评头论足”的意思指对人对事多方议论、挑剔,与后面的“大加赞赏”意思相违背,故也不当。D项中“斡旋”的意思是在双方之间反复做工作,使之在意见、态度和看法上达成某种一致,这与法院受理案件的调解显然不相同,因为法院调解必须以一定的法律原则为前提,而不是放弃法律原则使双方合好。A项“遏制”使用得体,故选A。 )


浏览完整试题   A.近年来苏南地区地面沉降加快,防汛能力持续下降,这种情况表明超采地下水的行为亟须遏制。
   B.中国电信已经扬帆起航,他们以先进技术为依托,正亦步亦趋驶向新的征途。
   C.春节晚会上丰富多彩的节目,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对之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这场涉及三省五市多家企业的债务叫纷,经省高级法院多次斡旋,终于圆满解决了。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解析】B句是个歧义句,“国内”一词限定范围不明确,让人弄不清这“第二首富”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或其他国家的。只有对“国内”一词进一步加以限制如“美国车内”、中国国内”等,句意才明确,另外,第二首富”语意矛盾,应为“首富”或“第二富有的人”才通。C句句意不明确,两位记者不可能同拍下一个镜头,或者就只能是两位记者分别拍下了不同的镜头,应表达得具体,准确才行。D项用词不当,“诸多”应改为“诸位”。正确答案为A。)
   A.一位蜚声影坛的外国导演近期要来中国拍摄一部有关末代皇帝的影片。
   B.去年美国《福布斯》杂志把你排为国内第二首富,你觉得准确吗?
   C.她被从树上救下的镜头,是当地电视台的两位记者拍下来的。
   D.我此次来京,见到了诸多老师,请教了很多问题,真是获益匪浅。
6.填入文中横线处,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解析】本段文字属于说明性文字,我们可以从语言顺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的角度来把握其衔接关系。街名“国子监”,那么,“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就是首先所要重点交待的了,与之对称的“孔庙”也就紧随而出,故其正确语即衔接最好的一项自然就是③,总说,④分说中主要的方面,②分说中次要的方面,①总体居于次要的方面。故选C项。)
    国子监街是北京古建筑遗存集中的一条街道。()另外一座牌坊坐落在国子监与孔庙之间的街心处。
   ①街的东西两端各有一座牌坊
   ②一处是规模恢弘的孔庙,现已辟为北京博物馆
   ③街道中部有两处著名的古建筑群
   ④一处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新中国成立之后,首都图书馆曾高在这里。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③④②①  D.①③②④
7.下列各组句子中,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解析】A组两个句子,都说明“差点”被吓得跳了起来,实际行为是“没跳起来”,意思相同。B组前一句子的“不可想像”,意思是不能够想像会出现什么情况,形容事情发展下去后果会十分严重。后一句子的“不得而知”是不可能知道的意思,二者意义差别极大,故意义不相同,排除。C项中前一句说的是“我”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而后一句则是强调“我”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表意截然相反,排除。D项中前一句强调“我”知道这话是对的,后一句则强调“我”知道这话不对,两个反问句,都表示肯定语气,句子意思也截然相反,亦排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
    A.我吓得差点跳了起来。             我吓得差点没跳起来。
    B.这要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可想像的。 这样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得而知的。
    C.这样的结局我何尝愿意看到。       这样的结局我何尝不愿意看到。
    D.我哪里不知道你的话是对的。       我不知道你的话对在哪里。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解】A、B、C三项全对。D项中海明威的代表作是《老人与海》,而《百年孤独》则不是他的代表作,其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
    A.诗歌发展到唐代,体制趋于完备。除了已有的古体,还产生了近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古体诗,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近体诗。
    B.巴金的《灯》和茅盾的《白杨礼赞》都属于抒情散文,鲁迅的《灯下漫笔》和聂绀弩的《我苦为王》则是杂文。
    C.一些优秀的古代长篇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都吸收了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
    D.海明威是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小说《老人与海》、《百年孤独》是他的代表作。
9.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B项顿号改为逗号;C项“客观事物”后逗号改为句号,“科学的”后句号改为分号;D项将第一问号改为逗号。)  )
A.策划者称,将作品取名为《与魔鬼下棋》,旨在表现作家与批评家“棋逢对手”之意。
B.她爱买许多零碎的东西,什么黄花呀、木耳呀、干笋呀、蘑菇呀,满满地装了一篮。
C.什么说是说明文的科学性呢?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正确就是科学的。反之,就是不科学的。
    D.高考是人生一次严峻的挑战,对此,你是懦弱地等待和逃避呢?还是勇敢地迎接和应对呢?
10.选出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D.(A“如”表比较,B长毛是借代,“好像”表不很确切。C“像”表举例。) )
    A、这几处的船不是觉得笨,就是觉得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
    B、虽则听死了的老头子说,好像那老祖父逃出长毛营盘的时候,不巧撞着了一个巡路的小长毛……
    C、他晓得京西一带,像八里庄、黄村、北辛安、磨石口、五里屯、三家店都有养骆驼的。
    D、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
11、诗歌欣赏两题。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解】许浑这首诗,怀古抚今,味史刺世,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右伤今的思想感受,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而言,选景奇特,生动传神。诗的尾联“莫问”一语,是议论,也紧紧扣景而发。A、B、C三项赏析全对,D项中“第一句”是抒发作者怀古之悉绪,是抒情,议论实在尾联,故D赏析错误,选D。) 


展开余下试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悉,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鞠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字用晦,晚唐诗人。
    A.这首诗写秋日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古之情,音韵婉转,格调苍凉悲慨。
    B.“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实写暴负雨来临前的景象,生动传神。
    C.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相对的词语词性相同。其中“秦苑”和“汉宫”用了借古称今的写法。
    D.全诗除了第一句含有议论的成分,其余诗句都是寓情于景,没有议论。
(2)对下面这首白话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解】这是一首借特抒情的抒情小诗,主要赞扬的是创造冰雕艺术的艺术家,并由冰雕艺术而引发了作者神奇的思想感受。其注脚点不在于冰雕本身。B、C、D三项赏析正确,A项则有悖诗意,掌析不当,故选A。)
                  冰  雕(李琦)
    温暖的心  融化也不会叹息
    在北方的奇寒里  毕竟有过骄傲的站立啊
    雕塑了它们  能快乐地走来
    它们才如此美丽  就能快乐地离去
    我仿佛突然知道  啊,让北方
    由于严冬的爱抚和鼓励  也把我雕塑了吧——
    柔弱的水  雕成天真的小鹿
    也会坚强地站立  雕成自由的游鱼
    并且,用它的千姿百态  雕成孔鹤雀和燕子
    呈现生命的神奇  即使有一天消失了
    也消失在
    当春天到来  春天的笑容里
    它们会融化的  春天的笑容里
    A.这是一首咏物诗,歌颂了冰雕的坚强品质及其骄傲与快乐。
    B.诗的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冰雕艺术家的崇敬和赞美。
    C.诗的第二节写“柔弱的水”受到“严冬的爱抚和鼓励”而“站立”,立意新颖,构思奇特。
    D.诗的后两节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态度。
12、完成下列题。
(①)修改下面的短信,完成下列三题。
李迎悦:
    (1)你好!署假过得真快,转眼间几个星期没了。
    (2)我之所以急于给你写信,是想把这些天在新疆新鲜的耳濡目染的事儿告诉你,让你早点分享我的快乐。我8月5日到了乌鲁木齐——这个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大城市。
    (3)第二天,去了天池。新修的高速公路十分笔直,几百里地,用不上两个小时就到了。在海拔1980米的地方,居然还有这么大的一个湖泊,真是不可思议。
   (4)8月6日,我们去了吐鲁番。这里是咱们国家陆地最低的地方,四周高山环绕,热量难以散发,因而炎热异常。《西游记》中描写的火焰山,很难说不就是在这里吗?
    (5)吐鲁番的葡萄可真甜,这几天也不贵,因为大量成熟,价格逐渐贬低。但要注意:在吃葡萄时,千万不要随便脱下旅游鞋,因为那难闻的品味会使葡萄“变质”的。
    (6)明天要去博斯腾湖,据说是一个有香港那么大淡水湖,有芦苇,也有野鸭。我想,新疆之行会给我留下永远不会磨消的印象,等见面再向你汇禀。
    先写这些吧。
    祝你
快乐!
                                                    友  婉愉
                                                             2001年8月6日
(A)这封短信的第二、三、四段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1)在新疆新鲜的耳濡目染的事儿,改为“在新疆耳闻目睹的新鲜事儿”
   (2)新修的高速公路十分笔直,改为“新修的高速公路笔直”。
   (3)《西游记》中描写的火焰山,很难说不就是这里吗?改为“《西游记》中描写的火焰山,就在这里”
   ((1)句中“耳濡目染”谓耳目经常接触,自然受到影响。这当然就不再是新鲜事儿了。句子有用词不当的语病。(2)句“笔直”已含有“十分直”的意思,再在“笔直”前加“十分”,就犯了语意重复赘余的毛病,故应删去其一。(3)句中“很难说”表达的是疑问语气,这与句意不符,应改为肯定语气才好,故应改疑问句为陈述句。)
(B).找出第五段中两个使用不恰当的词语并加以改正
    (1)贬低改为下跌或降低。
    (2)品味改为气味。
    (“贬低”意为故意降低对人或事物的评价。语段中说的是葡萄的“价格”,因此就不是“评价”的问题,用“贬低”自然就不说过去,只能用“下跌”或“降低”才妥。“品味”有三解:①品尝滋味;②仔细体会;③(物品的)品质和风味。此三解皆无“难闻”的特性。故难闻的当指“气味”(鼻子可以闻到的味儿)。能够准确理解词义,解答此类题目自然也就不难了。)
(C)找出第6段中两个生造词语并加以改正
    (1)磨消改为磨灭。
    (2)汇禀改为汇报或禀告。
    (“磨消”、“汇禀”均是生造词,不是汉语规范用词,“磨消”改为“磨灭、“汇禀”改为“汇报”或“禀告”,这样用词才规范。只要我们平常注意在汉语规范化上多下功夫,解答这一类题就不难了。)
(②)给下面的对联补上下联。
      上联     秋菊春兰夏芍药
      下联     唐诗晋字汉文章
二、阅读分析(6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15分)
大地山河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暮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在普通地图上有名有目的河流。至少比江南“水乡”那些不见于普通地图上的“港”呀,“汊”呀,要大得多罢?至少总以为这些河终年汤汤,可以行的罢?有一个朋友曾到开封,那时正值冬季,他站在堤上,却还不知道他脚下所站的,就是有名的黄河堤岸;他向下视,只见有几股细水,在淤黄泥沙中流着,他还问“黄河在哪里?”却不知这几股细水,就是黄河!原来黄河在水浅季节,就是几股细水!


展开余下试题 大凡在地图上有名有目的西北的河,到了冬季水浅,就是和江南的沟渠一样的东西。摆几块石头在浅处,是可以徒涉的。
乌鲁木齐河,那也是鼎鼎大名的,然而当我看见马车涉河而过的时候,我惊讶于这就是乌鲁木齐河!学生们卷起裤管,就徒涉了延水的事,如果不是亲见,也觉得可惊,因为延水在地图上也是有名有目的呀!
但是当夏季涨水的当儿,这些河却也实在威风,延水一次上流涨水,把“女大”①用以系住浮桥的一块几万千重的大石头号冲走了十多丈远。
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地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恕我借用这两个字)。
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你是在海拔三千多公尺以上了,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嘿,城郭市廛,历历在目,多清楚!那时你会恍然于下边是高原了。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够补足。
你会不相信你不是在平地上。可不是一望平畴,麦浪起伏?可是你再极目远望,那边天际一道连山,不是和你脚下的“平地”并列的么?有时你还觉得它比你脚下的低呢!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个“土腰”,下面是万丈断涯,而这万丈断崖也还是中间阶段而已,那时你大概才切实地明白了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罢?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未若柳絮因而起”。②向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我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也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拽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我曾在戈壁中远远看见一片白,颇惊讶于五月有雪,后来才知道这是盐地!
            1941年8月19日
[注释]①女大:即延安中国女子大学。②《世说新语·言语》:“谢大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尔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即东晋政治家谢安,谢家的哥哥指其侄谢胡儿,“他的妹妹”指谢安的侄女、东晋女诗人谢道韫。
1、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3分)
    [参考答案]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解]本文抒写祖国西北山河大地的壮美,主要给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河流、高原和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呢?主要就是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像把这些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的。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不能想像江南水乡的真实面貌,没有到过西北的人也不能想像西北河流的真实面貌;而作者则是生在江南水乡,又实地考察、访问过西北,所以不论是写江南水乡还是写西北风光,他都游刃有余,既有真实的观感,又有合理的想像,能把一幅幅画很自然地组织到一起.这些画面中的情景,有的是作者所见,如在乌鲁木齐河看到马车涉河而过;有的是作者所闻,如延河涨水把一块几万千重的在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有的是作者所思,如怎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有的是作者所感,如面对西北雪景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当然,很多情况下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正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了行文的线索。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3分)
    [参考答案]既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你才以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像的。
    [解析]本题只要找到写西北高原的三段文字,对其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所列的要点。本题难度不大,故分析从略。
3、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景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6分)
    参考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
    [解析]本文真正写雪只有一段,就是倒数第二段,这段把西北的雪和江南的雪作了对比。只要对这段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对其所包含的内容要点加以归纳,就不难得出答案所列的要点。本题难度不大,故分析从略。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答案]A  E   [解析]A项中“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不符合原文的主旨。其主旨为表述西北高原的雄浑、粗犷的特点及作者的感受。E项中“文字凝练而富有的诗情画意”与“作者一反委婉含蓄的手法”自相矛盾。原文风格粗犷直白,与“白杨礼赞”的含蓄象征明显不一样。 )
A、本文与《白杨礼赞》在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都是借景抒情,讴歌陕北解放区的新气象,讴歌北方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坚强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浙江高职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