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9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7]
2006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湖南适用)
命题人   湖南省岳阳县教研室  易  均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浸渍(zì)    拖沓(tà)     油脂(zhǐ)     锲(qiè)而不舍
B.睚眦(zì)    酗酒(xù)        泥淖(nào)     长歌当(dàng)哭
C.讣(fù)告    匹(pǐ)配     请贴(tiě)     力能扛(káng)鼎
D.璞(pū)玉    囹圄(yǔ)     分泌(bì)      矫(jiāo)揉造作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耗费        突如其来        元气大伤        言必行,行必果
B.抉择        前倨后恭        凤毛麟角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C.温馨        义气用事        针砭时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D.竣工        凭心而论        戮力同心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3.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不足为训的,关键是要吸取教训。
B.在学习上也是这样,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要善于动脑筋,师心自用,才能学深学透。
C.这篇文章见解深刻﹑切中时弊,提出了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D.这种概括性的描绘很有力度,既简洁地介绍了人物,又融评价于描绘之中,婉而微讽而又穷形尽相,非常耐人回味。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朝鲜外交官在北京召开的六国会谈上表示,美国改变对朝鲜政策是解决朝美核危机的关键所在。
B.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央电视台要办一台除夕晚会,是要经过很多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全国观众见面的。
C.参加这次邀请赛的有“中国皇马”之称的山东鲁能队,有韩国水原三星队,还有泰国的农民银行队。
D.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来岳麓山游赏,据唐人杜牧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将“爱枫亭”之名改为“爱晚亭”。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边短文,完成5-8题。
湖南“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历史上曾是一块“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的“荆蛮之地”。那么,这块“四塞之地”上,如何会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要源泉的湖湘文化呢?
我们知道,两宋之时,中国文化发生了三项重大演进。继秦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文化思潮。理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致力重新解释儒学经典,力图使儒家文化切合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大量汲收和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正因为这样,理学很快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魏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均在北方。但自东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战火不绝,加之受到北方一些游牧民族的不断骚忧,中国政治、经济的重心开始南移,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中原文化也随之南移。到两宋之时,南方经济、文化已十分发达,远远超过了北方。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逐渐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两宋时期,中国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儒学地域化”。一批批立志于重振儒家信仰、重建儒家知识体系的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不同书院中,潜心著述,授徒讲学,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各自学术传统、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如北宋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南宋朱熹的闽学、胡安国父子及张栻的湘学、陆九渊的象山学等等。中国文化的上述三重演进,促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地方学术形态——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


浏览完整试题湖湘文化的另一个源头是唐宋以前的湖南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两大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在思想学术层面,湖湘文化体现着儒学正统,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即昭示了中原儒学在湖湘文化中的正统地位;而在社会心理层面,湖湘文化主要地承传了本土文化传统。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学的学术思想总是透露出湘人那种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而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曾国藩人格修炼理论所追求的“血诚”、“明强”,就体现了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来自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湖湘山民质直、刚劲的性格与儒家道德、文化的焠炼,铸就了“无湘不成军”的神话。
湖湘文化是湘人永远的骄傲。在她的熏陶、洗礼下,一代代湖南人走南闯北,演绎出了一曲曲光彩照人的人生乐章,为国人瞩目,受世人敬仰。从这一意义上说,湖湘文化早已超出了她的地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文化。
                        (选自《湖湘文化的历史渊源》有删节)
5.下边不属于第二段中加点的“三项重大演进”的一项是  (    ) 
A.两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文化思潮    B.中国文化的主体文化重心南移
C.湖南成为以儒学为正统的省区    D.出现“儒学地域化”学术现象
6.关于“湖湘文化”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湖湘文化是一种具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思想特色的地域性文化。
B.湖湘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南移的中原儒学在其中居正统地位。
C.唐宋前的荆楚文化和两宋时的理学文化是湖湘文化的两大渊源。
D.周敦颐、胡安国、张南轩、王船山、曾国藩等,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
7.对文中涉及的一些文化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荆楚文化是湖南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形成于唐宋以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
B.秦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两宋理学,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思潮。
C.理学既承传了儒学文化,又汲纳了佛、道文化,使儒学思想体系更博大精深。
D.湘学升华了湘人的人格魅力,湘人性格特质又造成了湘学的独特风格和精神。
8.下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湖南历史上曾是“荆蛮之地”,所谓“道南正脉”湖湘文化在两宋时期已经形成。 
B.中国文化的演进、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很大程度上受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C.湖湘文化的二重性,即儒家正统和湘学特质,曾国藩的“湘军神话”是二者巧妙的组合。
D.湖湘文化最终将走出古老的湘楚大地,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文化。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竹 溪 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①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选自《四部丛书》有删节) 
【注】①绝徼(jiào):极远的边地。


展开余下试题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穷其所生之地    穷:探求
B.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  胜:胜景
C.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      偃蹇:高傲
D.凡诸富人所酣嗜    酣嗜:畅饮嗜好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              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B.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D.甥其为我记之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1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人)或芟而去焉             B.独此取诸(于)土之所有
C.是将不胜笑(之)也               D.(竹)不可以谐于俗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溪记》名为“记”,实际是一篇议论文。所记中心事件是作者舅父任光禄治园植竹一事,但文章并没有记叙事件的始末,却把重点放在了议论上。
B.这篇小品文,多记竹溪景物,并借题发挥,对世俗不知竹而盲目贵竹、贱竹的怪现象作了针砭,也赞扬了任光禄孤高独立的人品。
C.第三段,作者引入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的。同时,作者用反诘语,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世俗偏见的不满之情。
D.唐顺之主张文章要有独特的思想见解,好的作品富于本色,且能直抒胸臆,因而他的文章常不受形式束缚。别具一格的《竹溪记》体现了他的文风。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共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3分)
                                                                   。
(2)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3分)
                                                                   。
把下面这一段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问政(管理国家的事)。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3分)
                                                                   。
(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3分)
                                                                   。
14.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但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所不同:一二句______________       _______;三四句_____________  ___    _____(2分)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小题1分)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2)固知         ,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兰亭集序》)
(3)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4)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_____      ____,______        __?(《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韩愈《师说》)
五、(30分)
阅读下边散文,完成16-19题。
我藏书的小楼
胡品清
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含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或“山外青山楼外楼”。
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这是名门闺秀的寓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它是歌妓们的寓居:“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它也是宫女们的居所:“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游子远征的时候,家里的思妇便在楼上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楼是触及重宵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晴的楼上又是别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自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风满楼”萧瑟,我要以肖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怨”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曾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展开余下试题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些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年前,在此楼中,一切原也是富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去年原是一条富于浪漫色彩的楼廊。那时我的小楼确然是美丽的,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的意境中。凌晨的微风中有树枝的沙沙声,有自画眉鸟的喉头滑出的清脆的歌。当朝霞满天,小楼前观赏朝雾未泮的远山是艳丽而凄迷的。而那边,楼外楼的廊前是否也有人伫立如我? 
在阴晦的日子,看迷迷蒙蒙的远山,真能体味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的意境,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是这小楼的写真,因为华岗原是风岗,而我的小楼也就是风楼了。
  落日的楼头又是何其明艳!假如我是一位写生画家,我要把远山的紫,落日的胭脂,暮天的和与明丽变为静止的永恒的悦乐。
  楼在山间,树在山间,楼在山山树树间,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总爱看一片森林,很蓝,很朦胧.“我便是小王子,”他说,“来自那星,那最微小的一颗.”我听着,迷失在蓝蓝的夜里。
  那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那富于浪漫调的楼廊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甬道,甬道的那一边伸延出去便是一幢加筑的小楼,于是我晨的廊外不再霞光满天,黄昏的窗外不再响起夜曲,也永远不会明月一楼。而且那些不知愁的女孩子们全迁来了,前窗外,不再有宁静,后窗外是栋未完成的建筑,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以庞然的阴影掩蔽一山美景.于是幽暗意停驻于室内,总是灰蒙蒙,冷冰冰的。永远抖不落冷湿和潮霉,纵令春山已是无处不飞花。
冬去,春来,而小楼无春,没有阳光惊醒昏睡的盆景,圣诞红都苍白,龙析也萎死。
真不再留恋这失却了最重要的东西的小楼,也再不知道如何去形容它,给它命名。不再是栖霞楼,不再是夕照楼,也不再是待月楼.它被屏弃于一切美好之外,不再空灵,不再凄迷,不再罗曼蒂克,我也不再能静静地伫立楼头.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于是我只能懒懒地蜷伏于室内读露薏丝拉贝香艳的十四行,听小王子讲玫瑰和狐狸的故事,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因为它不再古典,不再东方,不再宁静,不再典雅,而静静地小立楼头,看云,听鸟,望月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 
16.文中说“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从文中,作者引发了一些什么联想?(4分)
                                                                      
                                                                      
17.作者说“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意境、景象和情调”,作者想表达一些什么样的意境、景象和情调呢?“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些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8.纵观全文,作者为什么把我的小楼称作“我藏书的小楼”呢?(4分)
  &n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6年高考”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