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110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0]
大理二中高一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大理二中高一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中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荫庇(pì) 喋(dié)血 休憩(qì) 摧山坼(chè)地
B.苑囿(yòu) 莅(lì)临 藏蛰(zhē) 众口铄(shuò)金
C.绯(fěi)红 累赘(zhuì) 悖(bèi)谬 殒(yǔn)身不恤
D.虫豸(zhì) 描摹(muó) 敛裾(jù) 言简意赅(ɡā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拢络 气喘嘘嘘 慰藉 一摊血
B.骠悍 委曲求全 寒喧 矮敦敦
C.宣泄 粲然一笑 黄连 捅娄子
D.安祥 独挡一面 沿用 哈密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默不出声地用眼色或行为来表达情意。)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缕缕:形容一丝丝,连接不断)
B.(1)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形容美女的身材苗条修长)
(2)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C.(1)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田田:形容荷叶茂盛相连的样子)
(2)月光叶还是淡淡的(淡淡:形容没有什么意味)
D.(1)月亮渐渐升高了(渐渐:形容逐渐发生的变化)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
4、依次填入下面画线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A.如果 则 何况 即使 以至 B.即使 也 但是 甚至 而且
C.倘若 便 然而 并且 甚至 D.因为 就 甚至 以至 何况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B.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夜以继日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C.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忍无可忍,逆来顺受。
D.“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惟妙惟肖;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大理二中的莘莘学子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
B.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没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C.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D.新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浏览完整试题
据科学家说,在洪荒时代,四川盆地本来是个内陆海。海水东注,撞击、啃噬着东边的大山,年深日久,终于“凿开”一条通道,就是“三峡”。 ? ? ?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A.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们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B.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泥?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
C.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D.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呢?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胯下坐骑么?
8.对下面这首唐诗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 第一句点明地点、时间,“雨”烘托送别时的凄冷氛围。
B.“客舍”为送别之所,“柳色”既点明季节,又以柳寄托别情。
C.这首送别诗,由写环境转而写人,由写景进而抒情,语浅情深。
D、此诗又名《阳关三叠》,寄托了作者对即将奔赴沙场的朋友的特殊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相 思
高雨秀
打开电视机
台湾——雨
台湾——雨
几乎天天如此
雨多得出奇
说奇,倒也不奇
人类四分之一的相思泪
倾泻在这里
9.对上面这首现代诗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打开电视机”,这是许多人的习惯动作,作为诗的起句,似乎没什么奇特。
B.两句“台湾——雨”只是写出了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多雨的自然特征,其他作用不明显。
C.“说奇,倒也不奇”,似有平地惊雷之势,造成了强烈的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D.“人类四分之一的相思泪”指的是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华夏儿女的相思泪——思恋人、思亲人、思友人之泪都倾泻在这里。
10.对上面这首现代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虽为“相思”,但内容却不是男女爱恋的相思。
B.“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连绵不断的“雨”,就是中华儿女盼统一、思回归的“相思泪”,是“愁语”。
C.“雨”和“泪”的联系虽然浑然天成,但缺乏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D.本诗寥寥数语,却“五脏俱全”,包含了传统诗歌技法的“起、承、转、合”四步,可谓炉火纯青,匠心独运。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11~13题。(9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于”的义项相同的是( )(3分)
A.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君幸于赵王
1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3分)
A.看见敌人手里的兵器,(士卒们)就扔下武器逃跑了。
B.兵器刚一接触(指刚一交战),(士卒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C.兵器虽然已经握在手,但(有的士卒)还是丢下大部队拖着兵器逃跑了。
D.刚一交战,(有的士卒)就扔下武器逃跑了。
13.对《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的中心,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是为了引出“五十步笑百步”这个典故。
B.说明魏国和邻国有着同样的缺点,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其实质是一样的。
C.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典故说明魏国和邻国有着相同的缺点。
D.说明梁惠王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
14.阅读下面这段课外文言文,请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①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②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
③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展开余下试题
④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7题。(9分)
①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②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③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④“如坐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呵!⑤每当这种时候,我总是一面仔细地吟味着每句话的含义,一面默默地抑制着自己的感情。⑥不然的话,我大概会呼喊起来。⑦真的,站在鲁迅先生面前,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15.最能体现这段文字意思的中心语句是( )(3分)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④句 D.第⑦句
16.文中的“春风”用来比喻的是(3分)
A.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态度。
B.鲁迅先生深刻的思想。
C.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D.鲁迅先生热爱生活,热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17.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抒发的主要情感是( )(3分)
A.对鲁迅先生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B.聆听鲁迅先生教诲时那种“如坐春风”的快慰之情。
C.对鲁迅深邃思想的钦佩之情。
D.热爱生活,热爱一切正义和真理的共鸣感情。
阅读下面一段课内文字,完成18~19题。(6分)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只是或者半路折回,或者中途遇险,没有走完三峡的全程而已。折回的和遇险的都为探明三峡的航道尽了力,但也给后来者增加了精神负担。折回的要说:“我试过了,是通不过的。”遇险的自己不会说,别人却要说:“还想冒险,不要命了吗?”也还会有一些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嘁嘁嚓嚓地发议论,甚至上前拉一把。然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18.下列说法,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个之所以成为第一”是因为第一个走完三峡全程;“不是第一个”是说以前也有人尝试,但未成功。
B.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可能独自一人完成这一创举,所以说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
C.那些没有成功地穿过三峡的人都为探明三峡航道尽了力,虽然没能成为“第一”,却是值得称颂的。
D.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没有前人的努力便不会有他的成功,故“第一”不值得骄傲。
19.下列理解,符合文中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旁观者嘲笑、反对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在作祟,他们一方面想抢第一,一方面自己又没有那个胆量。
B.“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微微一笑,登上了独木船”说明他有预感自己会成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因为他有自信心。
C.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值得称道,是因为他不但要克服自然险阻,还要克服失败者和旁人的舆论压力。
D.批评那些探险失败的人不该为后来者增加精神负担,旁观者更不该对勇于探险者进行嘲讽、阻挠。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0~23题。(16分)
父亲的爱
艾尔玛•邦贝克(美)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于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让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气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20.本文中的父爱不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是通过 表达出来的。请概括出父爱的特点是 。(3分)
21.父爱较母爱相比往往不易被察觉的原因是什么?答:
。(3分)
22.本文运用了哪种典型的写作手法?本文的选材和组材各有什么特点?答:
, , 。(6分)
23.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父爱母爱都需要用神经末梢去触觉,潜心去感知,深情去体验。
B.第一节——父亲给人的印象是严厉的、凶巴巴的“老子”形象。第二节——父亲告诫我做人的道理:要承认错误并为不光彩行为付出代价。前两节明写父亲不娇惯子女暗写了父亲的责任心,因为“子不教,父之过”。这正是做父亲的第一要责。
C.第三节——将父爱浓缩于大嗓门,父亲“急儿子之所急,疼儿子之所疼”的舐犊情深跃然纸上。第四节——呈现了父亲为孩子甘当配角服好务的忘我精神。
D.第五节——通过父母对待我学骑自行车的行动对比,凸出了父亲为孩子的成长而用心良苦地从长计议,也间接地批评了母亲对孩子的溺爱。从第六节到文末的几件生活小事层层铺叙,进一步说明父亲不会直白地表达爱。
E.父爱不需要刻意去表达,但需要子女刻意去体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16分)
(甲)窗外,飞舞的雪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白发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瞪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出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
展开余下试题
一上江堤,寒风挟着雪团儿,直往脖子里钻,(乙)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呲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丙)江滩上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绿葡萄初酦醅的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索枯肠想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野鸭子,我遂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返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丁)此时雪愈发下得紧,唯闻阵阵喘息与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共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
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慑人魂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么?”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竟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倘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水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她痴人说梦。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只可惜,不会做诗,难以抒情。
我问妹妹:“今儿踏雪寻春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们还来。”
24。兄妹“踏雪寻春”,寻着的春天在哪里?(4分)
答:寻着的春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画线的描写句,从描写的对象和作用看,可分成甲乙和丙丁两类,试分别谈谈它们有何不同。(4分)
答:甲乙两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丙丁两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明年下雪,我们还来。”表明妹妹感情的转变。找出上文与此呼应的语句。(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列对这篇散文理解评析,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 本文写兄妹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寻春,突出一个“寻”字,表现人物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
B、 文章以行踪为线索,按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逐层展开记叙,呈递进式结构。
C、 文章语言轻松活泼,富有情趣,表现了人物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风雪中的春意虽然柔弱,但十分顽强,给人以希望和信心。
D、 雪寻春的念头是突然产生的,寻找之后的发现是令人愉快的,文章表现了年轻人不甘寂寞,富于幻想,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
E、 文章虽然着意表现白雪掩盖之下春的信息,但对雪地世界的描写也是引人入胜的,雪象征着兄妹二人纯洁无瑕的心灵。
28.“0”是个奇特的符号,无论是作为字母、数字,还是作为元素符号、音乐符号、标点符号,它都有着不同的表意作用。如果运用“缘形及物,因性推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关于社会、人生的联想、思考,就能以“0”为基础生发出很多意义的哲理。请你参照例句的创意思维造两个句子。(3分)
例1.这条人生的环行跑道,永远也没有尽头。
例2.欲使存在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把污垢的小数点远远地抛到后头。
。
。
29.请在横线处用一句话概括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3分)
国王为挑选继承人,给两个儿子出了道难题:“给你们两匹马,白马给老大,黄马给老二,你们骑马到清泉边去饮水,谁的马走得慢,谁就是赢家。”
老大想用“拖”的办法取胜,而弟弟则抢过老大的白马飞驰而去。结果,弟弟胜
上一篇:
05-06上学期期末八年级模拟题(一)
下一篇:
九年级语文测试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大理二中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