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2081  
标签:苏教版 七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81]
七年级上期中模拟\苏教版
"初一语文周练(七)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41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2分)
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掌握广bó 知识,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要勤政lián洁,树立良好政风。特别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qīng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jí苦,为群众办实事,努力使各级政府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温家宝)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B.一方困难百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 
   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3、填人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 ① ,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 ② !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4、对联题:(4分)
(1)下面对联中所指的作家是谁,请写出其姓名和代表作品。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作家:            代表作品:《          》
(2)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5、默写(15分)
(1)                ,松间沙路净无泥,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
(3)                  ,自将磨洗认前朝。                   ,铜雀春深锁二乔。
(4)舟已行矣,               ,求剑若此,                ?
(5)海上的夜是            ,              ,是梦幻的。


浏览完整试题(6)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                  。
(7)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                 
                 ,是                               ,                       。
6、名著阅读(2分)
《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的作者是                  ,书中的主人公是             。
7、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个作文的片断,仔细阅读后,用规定的修改符号(不必全使用)对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加以修改。(4分)
我们的语文老师,她的眼睛会说话。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会散开衣襟遮住我,为我排忧
解难,并给我投来温暖的眼神。又像一个洁白的云彩揩净我身上的霉班……有了您的眼神,
我会给自己一份勇气,重新振作起来。
8、想象是美好的!你能把下面的三个词整合进一段话中,给我描绘一下吗?(2分)
广袤   湍急   庞然大物
                                                                           
9、仿照下面一句话的格式和含义续写两句话。(4分)
如果我们处在夜空下,老师就是最亮的那一点星光,照耀我们前行。
           ,            ,           。
           ,            ,           。
10、如果让你以“童年”为主题编辑一份手抄小报,请为这份小报起个富有文采的报名,及4-6个栏目名(不能用课本上现成的课文标题)。(4分)
二、阅读理解(共59分)
 (一)阅读《水调歌头》,回答问题:(16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填空:这首词是我国    时期文学家苏轼所作。他是我国    词派的代表人物。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三苏”,同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4分)
 2.词前小序作用是什么?(2分)
 3.词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词人醉中的狂放和性格的豪爽?(4分)
 4.填空:词的上阕,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矛盾。即既有对        的向往,又有对        的眷念。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对       的遗憾和对        的思念。照应了上阕对人间生活的选择。(4分)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常被人们借来表示美好的祝愿。它的意思是:(2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共11分)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于漪《往事依依》)
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2.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3分)
国文老师 朗读课文时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
古文老师
代课老师
3.仅根据上文内容,试简要归纳出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观。(3分)
                                                                                                                                                                 


展开余下试题4.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在我市全面实行。试联系实际,敞开心扉,以“我想对你说”的形式向你的语文老师说两句心理话(3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小资料,完成问题(共13分)
话说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zhūyú),以求长寿。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没有塔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3分)
                                                                                
                                                                                   
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3分)
                                                                                
                                                                                
3.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3分)
                                                                                                                                    
                                                                                                                                                               4.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都要简要说明理由)。(4分)


展开余下试题                                                                               
                                                                                
(四)阅读下面这篇选自《读者》(2003年第二期)的短文,回答问题(11分)
盲女后来看到的
多年以前,一位40岁的母亲带着失明的女儿沿街乞讨。母亲教女儿用手指感触野花的嫩辩和葳蕤(wēiruí 草木茂盛样子)的春草,帮女儿把大自然的色彩系扎在胡琴的顶端,一路唱去,唱到又一个冬天里的春节。
    她们躲在一间废弃的草房中看别人过年。有善良的人送来饺子,但是不多。母亲端给女儿说:“妞儿,吃饺子吧。”“妈,您吃。”“妈这儿还有一大海碗呢!”女儿看不见,但是女儿信任母亲,母亲从来没骗过她。所以她吃得心安,吃得香甜。
    女儿没听到母亲吃饺子的声音,就问了,母亲说:“我就吃。”然后细致地出声地咀嚼着女儿剩下的一点饺子汤。
    多年以后,女儿被一位业余剧团发现,团长收留了她们母女。不久母亲因长期的生活磨难而病入膏肓。临终前一天,女儿摸索着为母亲包了一碗三鲜馅的饺子,母亲大口地一连吃了十个半,微弱而肯定地称赞女儿:“包得好,真好吃!”女儿留下了这碗饺子。第三天,孤独的女儿重新将那饺子摸索出来,体味着那碗边上母亲遗留的手温,然后慢慢地吃起来,但是女儿发现:饺子放盐太多,咸得没法吃。
女儿失明的眼里流下了泪水。
这个女孩后来成了我的朋友,她从不化妆的脸上时刻荡漾着善良和爱的光芒。
1.盲女是看不见的,可文章却以“盲女后来看到的”为题;那么,盲女到底“看到”了什么?她是怎样看到的?请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加以合理的回答。(3分)
             &nbs
标签:苏教版 七年级 上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七年级上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08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