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836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36]
2006--2007年语文试卷\2006-2007学年度临川二中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006-2007学年度临川二中高一年级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杨荣科 刘清花  高丽庭   审核人:杨荣科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浅尝辄(zé)止      狗彘(zhì)     与(yǔ)会     庠(xiáng)序  
B. 卓(zhóu)有成效    渚(zhǔ)崖     须臾(yú)     孝悌(tì)
C. 坚韧(nèn)不拔     悼(diào)念    喟(kuì)然    数(shǔ)罟       
D. 锲(qì)而不舍      中(zhòng)意   跬(kuǐ)步    哂(shěn)笑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百战不怠  沮咒  铿锵  枷锁   B.竭泽而鱼  撰写  栗米  奢侈
C.见笑大方  忌恨  诬蔑  骐骥   D 义愤填赝  舟揖  诽谤  彰显
3.依次填入下列横肉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热带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啧啧     
的事。
②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这些“新发现”     了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
③这里不光生长有益的植物,还有一些    的植物,其中有一种一人多高的小树,树干细细的,叶子像烟叶,一年开一次花,果实像豌豆,它的花和叶子都有毒。
④那时,北大的学生好幸运,学生的借书证,     可以借十函线装书。
A.移道    涵盖   有害   竟然      B.移奇    囊括   有毒   居然
C.称奇    涵盖   有害   居然      D.称道    囊括   有毒   竟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C.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B.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C.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浏览完整试题D.政治体制能不能和日益市场化的经济体制相适应,是当今中国能否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
长达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与绵延的万里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长城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运河的文物保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具特色的内河文化。
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实令人忧虑。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原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因此,亟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化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大运河及其沿岸相关古迹不仅应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6.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河段缺水,大运河已经是衰败不堪。
B.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大运河的保护现状令人忧虑。
C.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大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常被随意改拆。
D.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B.从开凿时间和规模上看,大运河是世界同类工程所无法企及的。
C.部分河段借用湖泊和河流,影响到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地。
D.大运河的文物价值不能至今没有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肯定和保护。
8.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有利于提升沿岸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传扬其“古代文化长廊”的美誉。
B.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大运河将更有利于沟通交流,昔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的胜景将得以恢复。
C.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大运河沿岸文物古迹的保护,从而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D.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历史上极具内河文化特色的大运河将会呈现出新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 /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


展开余下试题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1分)
13.把课本中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分)
译文:                                                             
答案: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话呀!”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2分)
译文:                                                             
答案:听过很多的道理,认为没有人比得过自己。
(3)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译文:                                                             
答案:借助车马的人,不能够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分)
译文:                                                             
答案:猪狗吃人的粮食却不知道约束,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来救济他们。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15.补写出下列横线处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和庄子分别是       和         学派的代表人物。
(2)谨庠序之教,                     
(3)                     ,毋吾以也。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6.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展开余下试题                                                                             
                                                                             
17.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18.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19.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4分)
                                                                             
                                                                             
(2)文章最后两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06--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8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