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028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8]
2006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2006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测试
语 文 试 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A.恶劣(liè) 慰藉(jiè) 绵亘(gèng) 迥然不同(jiŏng)
B.比较(jiǎo) 深邃 (suì) 强迫(qiǎng) 义愤填膺(yīng)
C.眸子(móu) 脖颈(jìng) 模样(mú) 浅尝辄止(zhé)
D.气氛(fēn) 洞穴(xué) 可憎(zēng) 卓有成效(zhuó)
2.下列各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气馁 铁砧 蜿延 鸦鹊无声 B.戕害 亵赎 戊戌 必恭必敬
C.敷衍 忌恨 佳宾 杀一儆百 D.砥励 翌日 端倪 永保生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公司能有今天的规模并在社会上享有盛誉,这是他苦心孤诣经营的结果。
B.小明急于求成的努力着,终于取得了成功。
C.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词,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D.他慷慨激昂地把多年的积蓄全部都捐献给了希望工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我同天真的孩子们一起重看这部影片,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时,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B.李登辉打着“人道”的幌子完成了他的所谓“医疗之旅”,但他在日本的表现却使人难以置信。
C.我是风湿性关节炎者,长达20年之久,用药数百种,住院无数次,效果不佳。
D.武汉“6•22”空难事故,是在局部恶劣气候条件下,机组违章飞行,机长错误决策造成的直接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每小题3分)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家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5.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浏览完整试题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均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6.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谷不可胜食也 胜:尽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查
C.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
D.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10.选出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或百步而后止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③斧斤以时人山林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B.黎民不饥不寒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用了两组排比和比喻的手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气势磅礴,形象生动,具有无法辩驳的力量。
B.第二段从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和兴办学校、推行教化两方面阐述了“使民加多”的措施。
C.最后一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几段文字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治天下的问题,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 (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
(3)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问答问题。(6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山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②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3分)
15.古诗文默写(6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 ,
展开余下试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17分)
观 舞
(英)高尔斯华绥
某日下午我被友人邀至一家剧院观舞。幕启后,台上除周围高垂的灰色幕布外,空荡不见一物。未久,从幕布厚重的皱褶处,孩子们一个个或一双双联翩而入,最后台上总共出现了十多个人。全都是女孩子;其中最大的看来也不超过十三四岁,最小的一两个则仅有七八岁。她们穿得都很单薄,腿脚胳臂完全袒露。她们的头发也散而未束;面孔端庄之中却又堆着笑容,竟是那么和蔼而可亲,看后恍有被携去苹果仙园之感,仿佛己身已不复存在,惟有精魂浮游于那缥缈的晴空。这些孩子当中,有的白皙而丰满,有的棕褐而窈窕;但却个个欢欣愉快,天真烂漫,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尽管她们显然全都受过极高超和认真的训练。每个跳步,每个转动,仿佛都是出之于对生命的喜悦而就在此时此地即兴编成的舞蹈对于她们真是毫不费难,不论是演出还是排练。这里见不到蹑足欠步、装模做样的姿态,见不到徒耗体力、漫无目标的动作;眼前惟有节奏、音乐、光明、舒畅和(特别是)欢乐。笑与爱曾经帮助形成她们的舞姿;笑与爱此刻又正从她们的一张张笑脸中,从她们肢体的雪白而灵动的旋转中息息透出,光彩照人。
尽管她们无一不觉可爱,其中却有两人尤其引我注目。其一为她们中间个子最高,肤褐腰细的那个女孩,她的每种表情每个动作都可见出一种庄重然而火辣的热情。
舞蹈节目中有一出由她扮演一个美童的追求者,这个美童的每个动作,也都异常妩媚;而这场追逐宛如点水蜻蜓之戏舞于睡莲之旁,或如暮春夜晚之向明月吐诉衷曲表达了一缕摄人心魂的细细幽情。这个肤色棕褐的女猎手,情如火燎,实在是世间一切渴求的最奇妙不过的象征,深深地感动着人们的心。当我们从她身上看到她在追求她那情人时所流露的一腔迷惘激情,那种将得又止的曲折神态,我们仿佛隐然窥见了那追逐奔流于整个世界并永远如斯的伟大神秘力量——如悲剧之从不衰歇,虽永劫而长葆芳馨。
另一个使我最迷恋不置的是身材倒数第二、发作浅棕、头著白花半月冠的俊美女神,短裙之上,绛英瓣瓣,衣衫动处,飘飘欲仙。她的妙舞已远远脱出儿童的境界。她那娇小的秀颅与腰肢之间处处都燃烧着律动的圣洁火焰;在她的一小段“独舞”中,她简直成了节奏的化身。快睹之下,恍若一团喜气骤从天降,并且登时凝聚在那里;而满台喜悦之声则洋洋乎盈耳。这时从台下也真地响起了一片窸窣与啧啧之声,继而欢声雷动。
我看了看我那友人,他正在用指尖悄悄地从眼边拭泪。至于我自己,则氍毹之上几乎一片溟濛,世间万物都顿觉可爱;仿佛经此飞仙用圣火一点,一切都已变得金光灿灿。
或许惟有上帝知道她从哪里得来的这股力量,能够把喜悦带给我们这些枯竭的心田;惟有上帝知道她能把这力量保持多久!但是这个蹁跹的小爱神的身上却蕴蓄着那种为浓艳色调、优美乐曲、天风丽日以及某些伟大艺术珍品等等所同具的力量——足以把心灵从它的一切窒碍之中解脱出来,使之泛满喜悦。
16.“笑与爱曾经帮助她们形成她们的舞姿”这句话该如何理解?(3分)
17.阅读文章前四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舞蹈的形式之美的?(5分)
18.“或许惟有上帝知道她从哪里得来的这股力量,能够把喜悦带给我们这些枯竭的心田;惟有上帝知道她能把这力量保持多久!”这句话有何作用?(5分)
19.作者在正面描写孩子们的优美舞蹈之后,还从哪些方面来烘托舞蹈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4分)
六、(16分)
20.读完《观舞》,请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舞者之美——简析《观舞》中的舞者形象
(2)轻灵之笔——简析《观舞》中的艺术手法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放松的弦
一天,圣徒若望正在和一只麻雀玩,一个年轻猎人来拜访他。猎人看见这么有名的一位人物居然在玩麻雀,大为惊讶,他忍不住问,:“你为什么要将时间浪费在嬉戏上呢?“您为什么将精力用在这只没有用的麻雀身上呢?”
若望微笑地望着猎人,反问道:“为什么你的弓不上弦呢?”
“那可不成,我们不能一直把弦绷紧,不然的话,弓就没有弹性了,再也不能射箭了。”猎人说。
若望点点头,对猎人说:“朋友,你说得对。就像弓要放松一样,人也要放松内在的紧张,需要休息。如果我们不轻松地玩一会儿,我就没有力量做重要的事。这就是我和这只麻雀玩的原因。”
猎人听了,心悦诚服。学会放松,是冲击目标的必要条件。
请以“学会放松”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700字。
2006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A亘gèn B较jiào C颈jǐng )
2.C(A延——蜒,鹊——雀B赎——渎,必——毕D励——砺,保——葆)
3.A (B项中的“急于求成”指想要马上实现,在这里不合语境。C项中的“闪烁其词”意思是:形容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肯说出真相和要害,在这里不合语境。D项中的“慷慨激昂”意思是:形容语调高亢有力,情绪激奋昂扬,充满正气,在这里不合语境。)
4.B(A项无主语。C项“长达20年之久”与“我”不搭配。D项应去掉“直接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
5.C(此题考查对文句的正确理解。原文第二段语句“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可判定正确答案)
6.B(此题考查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意思不完整)
7.D(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D项“天命靡常”的观点春秋已有,并非产生于战国)
8.A(此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推断能力。A项鲁国当时已是地位衰微的小国。周王室有求的是大国)
9.B( 检:约束)
10.D( ①表承接关系②表转折关系③介词,按照④介词,用)
11.B(古今都作“百姓”的意思。A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C古义为这样或如此却,今义为表转折的连词;D古义为不归罪于,今义为不用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
12.A(“比喻”“形象生动”为无中生有)
13.(1)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2)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3)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顺了。
14.①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②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15.(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6.这些舞者都受过严格认真的训练,每个动作都出之于对生命的喜悦,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之感,带给观众舒畅和欢乐。
17.舞者娇美的外貌;舞者纯真的表情;优美的舞姿。
18.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舞蹈“神化”:舞蹈的感染力已经达到了人们不能知晓,只有上帝才能明了的地步。并用奇妙的比喻描写观众在观看舞蹈时的舒坦慰贴的感受,显得新颖而别致。
19.台下观众的啧啧赞叹、欢声雷动;友人感动得用指尖悄悄拭泪;我的眼前产生了幻觉:世界万物都觉可爱,一切都变得金光灿灿。
20.(1)舞者之美——简析《观舞》中的舞者形象
舞蹈是一门艺术,精湛的艺术都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优秀散文《观舞》,就生动地描写了一场令人如痴如醉、心旌摇动的舞蹈。作者以他细腻善感的心灵,驱动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舞者之美。
作者以生花之笔绘写了舞者展现的舞蹈的形式之美。文中既写到舞者娇美的外貌,又写舞者纯真的表情,还写其优美的舞姿。你看,她们“面孔端庄”“堆着笑容”“肢体雪白”,“蹑足欠步”“旋转灵动”,而且“个个欢欣愉快,天真烂漫”,“光彩照人”。其中一个最可爱,“短裙之上,绛英瓣瓣,衣衫动处,飘飘欲仙”,“她那娇小的秀颅与腰肢之间处处都燃烧着律动的圣洁火焰。”显然,作者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以优美多彩的文字在读者面前幻化出了一群翩翩起舞的仙子,给人美的享受。
作者还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舞者优美的舞蹈形式所蕴含的丰富感情。出于对生命的喜悦,舞者用“节奏、音乐、光明、舒畅和(特别是)欢乐”来传达舞蹈的真谛,让读者“隐然窥见了那追逐奔流于整个世界并永远如斯的伟大神秘力量”,从而“把心灵从它的一切窒碍之中解脱出来,使之泛满喜悦”。
综观全文,前半部分写舞者群像,后半部分刻画舞者个体,作者目睹了异彩纷呈的舞姿,更以敏锐的洞察力,开掘了舞蹈艺术的深刻内蕴,使读者感同身受,沉醉其中。
(2)轻灵之笔——简析《观舞》中的艺术手法
《观舞》一文,作者调动诸多艺术手法,以轻灵的笔触,细腻的描写,点面结合,将自己的丰富善感的心灵与小演员的完美表演紧紧契合,诠释了舞蹈之美的深刻内含。
作者善于运用灵动的比喻描写舞者的轻灵舞姿。例如,用悲剧的感染力来比喻第一个领舞者对自己感情的冲击力量。“我们仿佛隐然窥见了那追逐奔流于整个世界并永远如斯的伟大神秘力量——如悲剧之从不衰竭,虽永劫而长葆芳馨”。“追逐奔流于整个世界”,可见力量之大、范围之广;“从不衰竭”、“长葆芳馨”,可见时间之久长。悲剧反映的是激烈的矛盾冲突,必然产生惊心动魄的心理效应。以悲剧喻舞蹈,可见舞蹈同悲剧一样具有雷霆万钧的震撼力。写第二个领舞者,“快睹之下,恍若一团喜气骤从天降,并且顿时凝聚在那里”。主观感受是抽象的,一般人常用具体形象作比喻,作者却用抽象的“喜气”作比喻。他的高明之处是把“喜气”具象化,它不仅能“骤从天降”,而且能“凝聚在那里”,使抽象的喜悦之情变得可睹可摸。
总之,全文以轻灵之笔描写厚重的内容,用喻体的美为读者创设广阔的想像空间,使读者的审美思维与作者产生持久共鸣。 (222.242.129.170)"
上一篇:
高一第一次月考试卷
下一篇: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语文词类活用复习训练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2006年下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