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05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4]
宣威市2006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宣威市2006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王廷亮 (宣威六中  特级教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答题卡。
               第I卷(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喋血   陨身不恤    落寞       山青水秀
B.歆羡   直截了当    宣泄       天真磬露
C.编纂   扼碗叹息    防碍       闻过饰非
D.踟蹰   夙兴夜寐    文身       察颜观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一个优秀的领导干部,不仅要具有海纳百川之胸,还要有周公吐哺之心,才能集思广益,人才济济。
B.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历来为人们所称颂;而盛气凌人待弱者,摧眉折腰事上司,历来为君子所不齿。
C.美好的景致令人心旷神怡,而秋月春风之景则令人寒意顿生、凄凉伤感。
D.一群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子迎面走来,她们谈笑风生,洋溢着无比充沛的生命活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B.罗素时常为自己不能减轻饥饿的儿童、被折磨乃至遗弃的女孩、被视为生活负担的人的痛苦而深深自责。
C.今天,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我脑中也是一片惨白。
D.其实,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4.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一个人的恶习      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还是可以矫正的。
(2)基督徒在      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的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加。
(3)放假前,老师千叮咛万嘱咐,要大家按时回家,可有的同学          ,放假两天三了,还在大街上游荡。
(4)面对繁难问题,追求上进者冥思苦想,反复揣摩;而怠惰者见难而退,不愿      。
A. 即使     虔诚     不以为然    捉摸               
B. 如果     真诚     不以为意    捉摸
C. 如果     真诚     充耳不闻    琢磨
D. 即使     虔诚     不以为意    琢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慈善事业与透明度
日前,《新京报》关于“圆梦行动助学款延误3月未到账”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活动的主办者对此非常重视,不仅向捐赠人和受助学生表示道歉,将延误助学款迅速划至受助学生的账户,更派专人赴山西展开调查。此外,还发出了公告,寻找169名已获受助资格、却未收到捐助款的学生。
    活动的主办方此次坦然接受媒体和捐助人的监督,以高效率和负责的态度处理问题应该值得肯定,尽管不无遗憾。而需要警醒的是,此事反映了中国慈善事业一些内在弊端,这些问题若不解决,将影响到慈善事业的健康与未来。


浏览完整试题    众所周知,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相比,当下的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未长大的“小老树”。尽管见人有难、八方援助的传统我国古已有之,但据统计,2002年中国私人捐赠人均只有O.92元,总量不到当年GDP的万分之一。 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捐赠过。这无疑落伍于社会文明的要求和世界潮流。对此,有人认为是国民性使然。其实,仅仅把慈善冷漠症归咎于人的道德素质有失偏颇,慈善运行机制上的疏漏也不可忽视。
    现实中,许多人对于社会慈善机构缺少基本的信任,典型的观点就是,“不知道这些钱是怎么花的”,而这正暴露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所在。而国际上一些知名慈善组织之所以能建百年基业,关键在于机制透明,用卡耐基的话说就是: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慈善组织不管做什么事,花多少钱,都要让捐助者与受助者、让公众看得明明白白,如此公众才可放心地把钱交给你。
    缺少“玻璃做的口袋”,是目前国内一些慈善组织和活动的一个弊病。虽然民政部有关规定要求慈善组织必须公开每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但落实结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捐助者有权向慈善组织索要其财务报表,公共图书馆也有这些报表,任何人都可以查阅。慈善是纯洁而高尚的事业,对透明度的要求也更高。除了个人隐私,慈善组织没有不可公开的秘密,这种高透明度不仅是确保慈善事业健康运作的必须,也是取得公众信任和尊重的关键。
    中国社会似乎并不缺爱心与善举,目前缺少的是完善的保护爱心与善举的机制。希望更多的慈善组织和活动都能致力于打造“透明慈善”,向公众展现自己的自信与廉洁。国家也需要完善立法,给中国慈善事业装上“玻璃口袋”。【《新京报》11月9日】
5.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圆梦行动助学款延误3月未到账”一事被报道后,活动的主办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措施,作者对此给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B.国民道德素质还不够高,运行机制缺乏透明度,都是阻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C.作者之所以说中国慈善事业还是一棵未长大的“小老树”,是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对我国慈善事业的捐献都还微不足道。
D.慈善组织不按民政部的有关规定公开每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和年度工作报告,是影响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大通病。
6.对划线的句子“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管慈善事业的部门,有义务让捐献者知道自己捐献的钱物的具体去向。
B.要使我国的慈善事业得到健康发展,就要建立健全保护爱心与善行的机制。
C.慈善机构,有权利和义务管理好所捐献的钱财,并合理地分发它们,而这一切,捐助者、受助者和公众都应明白知晓。
D.对慈善组织而言,它没有不可以公开的秘密,因为这样做能有力地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7.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发展、透明度机制健全,慈善事业就能健康蓬勃地发展。
B.慈善事业是纯洁高尚的事业,它与贪污腐败格格不入,因此从事这一事业的人,必须具有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的美德。
C.“献出寒衣我自愿,衣暖何人谁人见?”表现了人们对慈善机构办事透明度不高的抱怨。
D.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提高个人素质,需要健全相关机制,需要国家参与,也需要经济发展,等等。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释秘演①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②,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③。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④。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⑤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开其橐⑥,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绝⑦,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序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注释】  ①释:僧人,即和尚。秘演:山东人,生平不详。  ②兵革:兵,武器;革:甲衣;引申为战争。  ③石曼卿: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④韩愈《醉后》诗有“淋漓身上衣,颠倒笔下字”,本文此句用其意。  ⑤浮屠:梵文音译,即僧人。  ⑥橐:袋子。 ⑦崛绝:十分高峻陡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   见:发现
B.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合:苟合逢迎
C.以适天下之乐         适:得到、享受
D.为序其诗             序:序言、序文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伏而不出”的隐者怀才不遇的一组是
①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②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③隐于浮屠
④时人不能用其材


展开余下试题⑤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
⑥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为了突出秘演是一个怀才不遇的隐居奇人,利用石曼卿作陪衬,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得一往情深,使秘演、石曼卿这种盛世中“伏而不出”的个别现象显得倍加动人。
 B.本文是欧阳修给友人写的一篇序文,但不落诗序俗套,重点写的是朋友的遭遇为人,表达自己的惋惜之情。
C.作者认为那些隐藏没有被发现的非凡人物,或许可以在没有拘束的亲切交往中找到,所以时常喜欢和曼卿来往,想凭这个暗暗地去寻求天下的奇士。
D.秘演虽是一个和尚,但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他痛饮大醉,歌吟笑呼;他北渡黄河,东到济郓;年老失友后,仍想游览险山壮川:这些都能看出他心灵深处涌动着积极入世之志。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1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犹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4分)
译文:                                 
                                         
(2)(浮屠秘演)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3分)
译文:                                     
                             
(3)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别相饯诸友①    何景明
    双井山边送客时,满林风雪倍相思。
    西行万里遥回首,太华②终南③落日迟。
注:①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作者被任为陕西提学副使。临行,在京诸友置酒祖饯于北京城外之双井山边。②太华: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③终南:终南山,在陕西长安。
(1)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情感或写作内容的一个字,或一个短语,或一句诗。该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诗眼?(4分)
答:
(2)该诗短短四句,却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两种手法,并结合诗意加以简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大题任选一题,每小题全对给1分)(5分)
(1)①毛泽东有一句诗“无限风光在险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与此含义相同的是:“                       ,                            。”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 
③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
⑤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①《六国论》中作者针对六国惧秦而割地致亡的教训给当时的治国者提出的忠告是:“                                            。”
②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 
④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师未捷身先死,               。
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读诗说美
                        茹喜斌  
在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中,我最喜欢唐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每每吟起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时,便会有一种美的向往和遐思在心中轻轻地荡漾,也使我神魂俱醉而目光如翼翩然于蓝天彩云之际。
    我常常会掩卷思索,为什么在唐代诗人的心中,总是有那么多美的吟咏和歌唱,那么多美的意象和诗句,而我们今人为什么对美的感知竟这么迟钝而漠然呢?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芳草萋萋,鸟鸣花艳,自当为美。但为什么多有今人对此视而不见,唯倾情于物欲的追逐、权势的倾轧、美色的贪婪,而少有内心的自然和精神的美感呢?有时我会忧郁地思虑,美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为什么那种淡绿草色一帘之美,为什么那种青阶苔绿层叠之美,为什么那种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之美,为什么那种春江雪月青峰夕照之美……会远离我们的生活,也远离我们的精神和心灵呢?
    我羡慕唐代诗人,他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他们对美的感悟和抒发,他们对美的钟情和倾慕,比起我们来无疑要朴素自然得多,也执著坚忍得多。他们独守孤灯品茗读书,他们踏雪寻梅跋涉山野,他们内心向远神魂遨游,他们审察内心谨于操行……于是,那种灿艳之美,那种灵魂之美,便渗入不朽的诗意和诗章,也超越时空流进了我们的心宇。“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诗之美意犹如空明的天空,让我们融进了一种纯粹高远之美,一种广博晶莹之美,一种时光流溢之美,从而让我们体验到一尘不染中自然质朴的人生。我时常会想,我们为什么没了这种发现美的眼睛,为什么没了这种体验美的灵性,为什么没了这种美的生命?
    美是真与善的载体,真与善是美的品质。因为我们多有名绳利索在身,而少有古人那清俊灿丽的品德,自然就有了排解不尽的奢欲,而难有心无旁骛胸阔神怡之境,自然与美渐行渐远了。唐代诗人不然,他们尽管经历过种种磨难坎坷,但心中始终拥有一方清朗的天地,自然就会有无处不美之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即使萧萧暮秋,在诗人的心中也是如此地灿亮壮美,也能生发出美之深情昂扬的歌吟,而未有丝毫的悲切和伤感。因为他们不仅会欣赏自然的美,还会创造精神的美,他们以生活的体验和生命的挚诚去发现美创造美,自然就有了远离尘嚣的美之咏叹与升华。


展开余下试题    不要说美离我们很远。当你的心灵融进自然的时候,你就会感知美,也拥有美,更能创造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美,即使那一腔愁绪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也是美。美是真与善孕育的智慧和心情,是我们走向远方的舟楫,也是沐浴我们生命的阳光。
    当我们像唐代诗人一样走进自然,以真情真爱去看待寻常的人生时,心中就会放下一些杂念,一些污欲,一些敬畏,就会走进美的圣地与境界。要知道,流年如水世事沧桑,一年的风月都在你心灵的孕育之中;要知道,亘古如斯天地永恒,一半的美感都在你心灵的冶炼之中。只要你一心向美,无论是在灯火迷离的闹市,还是在平淡偏僻的乡野,都会有让你心动之美,都会有让你钟情之美,美淌出逦韵流出清馨,亦成就你浑然天成的生命。
    如此看来,美在心中,美在手中,美在脚下,美就在我们的追求创造中。
14.文章的第二段划线的句子讲了四种美,概括起来就只是一种什么美?[不超5个字]作者将一种美分解开来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概括起来就是□□□□□
好处是:                                                          
                                                                  
                                                                。
15.为什么唐代诗人对美的吟咏和歌唱,对美的感知胜过今人?从文中准确地挑选词语,以连缀成句,简练作答。(4分)我们没了发现美的眼睛和体验美的灵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得超10个字。(2分)
答:                                 
                                          
                                                                     
                                         。
16.具体分析第五段中“美是真与善孕育的智慧和心情,是我们走向远方的舟楫,也是沐浴我们生命的阳光”的含义。(6分)
答:                                 
                                                      
                                                                    。 
17.根据文意回答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美。(4分)
答: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宣威市2006”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