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127  
标签:鲁人版 高一 必修三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7]
《天论》同步练习
  天论
点击新课标
1. 在疏通疑难字词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荀子在如何对待“天”,即如何对待自然万物上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作者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以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治乱在天、天命可畏等唯心看法,进行了大胆地反对和批判。
2. 和詹克明《敬畏自然》进行对比阅读,对比理解,对两者的观点展开讨论。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关注、探究的根本问题之一,应引导学生搜集阅读相关文章,展开专题研究。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循道而不忒(tè )   本荒而用侈(chǐ )   繁启蕃(fān )长于春夏
B.养略(luè )而动罕   怪星之倘见(jiàn )   寒暑未薄(bó )而疾
C.作祟(suì )         陨(yǔn )星         畜(xù )积收藏于秋冬
D.星坠(zhuì )木鸣     不为桀(jié )亡     孰与骋(pnì )能而化之
2.下列句子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治乱,天邪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B.星坠木鸣,国人皆恐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倘见
C.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D.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下列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  (忒:差错)
B.怪星之倘见   (倘:偶然)
C.固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比之   (骋:施展、发挥)
D.思物而物之    (物:以之为物,把它当作物)
4.下列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B.因物而多之
C.思物而物之
D.大天而思之
5.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星坠木鸣,国人皆恐
B.孰与物畜而制之
C.皆道而妄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D.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6.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禹以治,桀以乱。治以乱非时也
C.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
D.木植中绳,輮以为轮
阅读与鉴赏
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于春夏,蓄积收臧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浏览完整试题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人,物之罕至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倍道而妄行(倍:通“背”,违背 妄:胡乱,不合理)
B.蓄积收臧于秋冬:(畜:牲畜  臧:通“藏”,储存)
C.怪星之党见(党:通“倘”,偶尔   见:通“现”,出现)
D.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是:这  常:通“尝”,曾经)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养略以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B.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C.日月食而救之,天旱面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D.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B.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怪之可也,而畏之畏也。
C.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怪之可见,而畏之非也。
D.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
10.下面对本文各段意思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论述天道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人们要想社会富足安定,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节约用度,增加物质储备。
B.第二段从天象、时令和地利三个方面,通过大禹时代的天下大治和夏桀时代的社会治乱对比,说明治乱下自然无关。
C.第三段说明自然界有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治乱没有关系,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主圣明还是昏庸。
D.第四段指出人们针对自然现象所做的一些事情,只不过是对政治的一种装饰,如果认为真有神灵就非常有害了。
课外阅读:(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做11——15 题
贞观元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校尉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刀入,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从之。大理少卿戴胄驳曰:“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夫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曰:‘供舆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理。”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扰法耶?”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驳奏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太宗乃免校尉之死。是时朝廷大开选举,或有诈伪阶资得,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污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是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贞观政要》)
1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
B 太宗令其自首
C 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D 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B 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扰法耶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C 太宗将从其议 备必喜而从命
D 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 吾属今为之虏矣
13.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太宗)召
B (太宗)出阁门后,监门校尉始觉
C 更令(戴胄定议
D 而生死顿殊,(大臣)敢以固请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戴胄严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
②误不如法者,皆死
③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④既付有司,臣不敢亏法
⑤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⑥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1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戴胄援引法律,犯颜直谏,他认为封德彝定长孙无忌及监门校尉的罪轻重失当,所以固请复议。
B 戴胄引法典“……误不如法,皆死”,劝太宗不要姑息长孙无忌的罪行而使重罪轻罚,更不能因地位高低而使同罪异罚。
C 戴胄针对当时有人用欺骗手段谋官骗财,建议太宗敦促他们自首,否则就重判,而在实际处罚中,却又改死罪为流放,以显示太宗的“大信”。
D 戴胄认为封德彝判校尉死罪,而让长孙无忌以功抵罪,于法无据,而太宗下令“……不首,罪至于死”,也与法典相背。戴胄敢于据理力谏,足见其忠直不阿。
课外阅读:(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6——19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人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①,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②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③。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 ,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展开余下试题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改)
 [注]①广柳车:运载货物的大车 ②轺车:轻便的小马车。 ③伍子胥鞭荆平王:伍子胥父兄被平王杀后逃亡吴国,后率吴军攻破吴国,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以报父仇。
1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 多:大多数,很多
B数窘汉王 窘:使……受窘
C上求之急也 求:追捕
D果言如朱家指 指:指示,指点
17.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之鲁朱家所卖之 
B乃买而置之田 意季布匿其所 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
C.即不能,愿先自刭 
D上求之急也 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B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C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19.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着意刻画了季布的那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直言不讳,嫉恶如仇,注重信誉的品格。
B.高祖之所以赦免季布,表面上是任用贤者,实际上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着想。
C.文章在描写季布的同时,也歌颂了周氏、朱家等人遇难不避尽心尽力帮助他人的侠义行为。
D.吕后大怒,召集诸将商议之时,她已经定下决心要攻打匈奴,樊哙等人不顾实际情况只是一味迎合太后,而季布以国事为重,坚决反对。
拓展与探究
荀子的天道观: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列星随旋,日月递,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是之谓天” (《荀子•天论》)。自然界具有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从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出发,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的观点,“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的控制、发行、征服自然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荀子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独树一帜,它高扬了理性的精神,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结合自己学习《天论》一文的体会,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荀子天道观的认识。
高考超链接
考情介绍:“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高考语文的能力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按高考语文能力层级的要求,它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项。理解主要落实在文句,分析综合主要落实在文意上。
“理解B”项中包括四条具体要求:一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三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四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前三条着眼于文言文阅读语言方面的要求,后一条着眼于文言文阅读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
“分析综合C”项中包括三条具体要求:一是“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二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三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综合是把部分归纳成整体,把分散的聚合成要点。分析与综合在思维过程中是互相配合的,通过这一思维过程以达到对整篇文言文深层的本质的认识,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
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前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条件。
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重视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近几年的文言文考题第一题都考察对实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重现率100﹪。《天论》中的胜、治、乱、病等词在近几年的考题中都出现过。
例①: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997年全国高考试卷第12小题,原文略)
A.善才绳之。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请:请求  [答案]D
这道题是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此题四个选项中每个词都有几个义项,区别一词多义首先是要掌握一个词最常见的几个义项,然后要因文定义,再是要注意古义与一词多义的交叉现象。根据上下文A项中的“绳”应解释为“按法办事”;B项中的“胜”应解释为“克制”;C项中的“恨”应解释为“怨、仇视”。题面上的ABC三项答案均错,正确答案是D项。
表达与交流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请你以对自然的领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 (2)题目自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课外浏览器
荀子 
(约) 公元前313 - 公元前228   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其为“卿”。 汉人避宣帝讳,曾改称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曾三任祭酒。后赴楚国,春申君任其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著书教学以终。韩非、李斯,均为其学生。其学说总结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如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思想。如以为人能通过“天官”(感官)及“天君”(心)之知觉认识客观,并强调思维优于感觉。又认为“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为获得正确认识,必须使心“虚壹而静”。与孟子“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本“恶”,“其善者伪也”,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其政治观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坚持儒家“正名”说,强调尊卑名分,主张“法后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其于经济,提倡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省工贾、众农夫”等观点。为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赋篇》对汉赋兴起具影响。所著有《荀子》。


展开余下试题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C(A.繁启蕃长于春夏fán  B.怪星之倘见xiàn  D.孰与骋能而化之chěng)
2. A(A.邪——耶,畜——蓄;B.见——现;D.错——措)
3. D(“物”为使动用法,使它成为己物)
4. D(D为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5. B(“物”名词用作状语)
6. A(其余三句均为省略句)
阅读与鉴赏
(一) 课内阅读
7. B(“畜”通“蓄”,储存)
8. D(这里的“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相当于“把……当作”)
9. D(A分别是“极圣明”、“见到、到”;B分别是形容词“奇怪”和动词“觉得奇怪”;C分别是“不是”、“不对”)
10、A(第一段论述天道运行有自身的规律,社会的治乱以及人的贫富祸福是人为造成的,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关系。)
(二)、课外阅读
11.B
12.D
13.A
14.D
15.A
(三)、课外阅读
16.A
17. A
18. D
19. A
译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拓展与探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122.6.235.35)  
标签:鲁人版 高一 必修三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天论》同步”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2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