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答后边的题目。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公辞焉 B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大礼不辞小让 学而不厌 C 蹇叔之子与师 D 以乘韦先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超乘者三百乘 7. 下面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为从者之淹 B 哭而送之 为吾子之将行也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C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D 其谁不知 遂墨以葬文公 吾其还也 8. 下面各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这里的“国”是指郑国。 B “厉兵秣马”中的“厉兵”指经过磨砺的兵器。 C “而以贪勤民”中用到了使动用法,意思用贪心使百姓勤奋劳作。 D “素服”本来是名词,在这里是“穿素服”的意思。 9. 下面全都反映蹇叔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①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③ 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④ 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⑤ 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⑥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A ①③④ B ①②⑥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10.下列各项对文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蹇叔意识到自己的儿子随军出争必遭厄运,因而大哭力劝秦军不要出发,被秦穆公呵斥。 B 弦高遇到秦军后,以重礼犒赏秦军,巧妙地将秦军劝退。 C 原轸以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劝说晋君出兵袭秦,最终在殽大败秦军。 D 孟明等三将回归后,秦穆公素服郊次,主动自责,表现出有为君主的风范。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三(共18分) 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试题。(6分) 孔子的言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一直被解释为“老百姓只可被驱使,而不可以让其知道为什么”,这句话成了孔子推行愚民政策的罪状。但也有不少专家指出,这样解释当然也通,但有可能误解了孔子的原意,因为孔子是主张有教无类的,不可能主张愚民。造成误解的原因在于后人的标点点错了。实际上,这句话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标点方法。请根据你的理解给下面两个句子重新点标点,并根据自己的点断翻译这句话,看看,意思有什么不同? 民 可 使 由 之 不 可 使 知 之 翻译: 民 可 使 由 之 不 可 使 知 之 翻译: 1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柳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在半山园。 注:a、湖阴先生指杨德逢,王安石晚年与杨德逢相交甚厚,成为挚友,二人经常互相到对方的居所小住,相处甚欢。 b、半山园是王安石晚年所居之园。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2分) A “茅檐长扫静无苔”不用“净”而用“静”,是指房屋主人居处幽僻,点出他隐者的身份。 B 无人来往而檐下不生苔藓,表明房屋主人正在隐居,非常勤快且爱整洁。 C.诗人亲手在房前屋后栽种了成畦的花木,表达出诗人生性淡泊但却不乏爱美之心。 D.第二首诗的佳处,在于作者调动了眼耳鼻身的通体感受,显示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 E.第二首黄鸟数声,惊起了诗人的残梦,悲从中来,不觉想念起家乡,自以为身在家中。
展开余下试题(2)第一首诗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历来被人称道,任选一角度评析这两句的艺术特色。(4分) 13.按课文原文填空(6分) ①.久在樊笼里,______________。 ②.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_____________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 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共12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4—17题。 所谓东方数学,就是中国的古代数学及印度的古代数学。东西方数学的异同,也就是现在欧美的数学跟东方数学(主要是古代的中国数学)的异同。现代数学(也就是西方数学),主要内容是证明定理;而中国的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定理不定理,没有这个概念,它的主要内容是解方程。我们着重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要把计算的过程、方法、步骤说出来。这个方法步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相当于所谓算法。美国一位计算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即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到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数学或者是算法的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这是我个人的一种看法。 我们再来说一下东方数学,也就是中国古代数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古代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的精神,和西方的从公理出发完全不一样。为了从问题出发,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就带动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从问题出发,以问题带动学科的发展,这是整个数学发展的总的面貌。 为什么解决问题要解方程呢?原因很简单:一个问题有原始的数据,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得出答案,这个答案也应是以某种数据的形式来表示的。在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有某种形式的关系,这种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建立起来的关系就是一种方程。为了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就要解决形形色色的方程。因此,解方程变成中国两千多年数学发展中主要的目标所在。 我们正在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只能处理有限的问题,所以相应的数学应该是一种处理有限事物的数学,在数学上叫“组合数学”。历史上,组合数学创始于中国,以贾宪为首,一系列的成就不断涌现。我们在数学方面得到许多这样的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东方的数学有一定的思考方法,是有计划、有步骤、有思想地进行的。具体地讲,它有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形成一些新的概念,产生一些新的方法,再提高到理论上,建立一般的原理(就像牛顿有关的定理),用这样的原理解决形形色色更复杂、更重要、更艰深的实际问题,这样数学就不断地上升和发展。 14.以下各项中西数学对比,最符合文意的是:(3分) A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而西方数学则不重视算法。 B中国古代数学根本不考虑证明定理,而西方数学则只考虑证明定理。 C中国古代数学是与计算机结合得最紧密的数学,而西方数学则不是。 D中国古代数学的内容以解方程为主,而西方数学则以证明定理为主。 15.下列各项根据本文做出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理解和把握不同的原始数据和要求数据之间的关系。 B 中国古代数学不从公理出发,但不排除本身理论体系的建立。 C 中国古代数学和计算机数学都是算法数学,可以说明中国数学是最成熟和最先进的数学。 D 中国古代数学从问题出发,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推动自身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6.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分析理由。(3分) 中国古代数学可以今天做出更大的贡献。 17.从文中看,公理、定理在中西方数学体系中各起什么作用?(3分) 五、(共18分) 重逢老子 李洁非 世间有怪才一类人物,中外皆然。这种人见识乖张,思路诡异,所发议论多与时论相左,甚至有扬恶隐善,对人所共识的普遍道德良知大唱反调者,使人乍一看实实的匪夷所思。 老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甲]这无异乎公然主张愚民政策,其无耻的坦率,令任何稍有正义感的人都感到目瞪口呆。 也许由于阅历渐长,后来再读老子,已不觉得那么怪僻畸奇。这时我发现,对老子,不可从正面去读,而须反过来颠倒着读,亦即说,理解老子,有一个读法的问题。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老子对人生和世界,本来就是反过来看的,跟孔子那种堂堂正正、直述善真的方式截然不同。对我很有启发的,是老子的如下观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乙]它非常典型地显示了这位智者的思维角度。如果人人都只认识到美,那这反而便成了一种恶,如果人人都只了解什么是善,那这其实也就是不善;因为,人们遗忘了、忽略了、掩盖了相反的东西的存在。 可以说,老子全部智慧的出发点和表现,即在于从善的、好的、正面的、积极的……相反方向去观察和把握事物,并从这当中求得真实。他独具慧眼地提醒人们,舍弃这种颠倒过 来看人生的角度,恰恰是一种自我欺骗和自我蒙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丙]寻常人只能看到五色、五音所“给予”自己的东西,却看不到它们所“夺去”的东西,凡此皆为“正常思维”不能觉识的盲点,所以才需要有一种非常态的逆反的认知立场。 像老子这种强烈抵抗文明进程的智者,竟出现在春秋末期那么久远的古代,很让人惊讶。中国开化虽早,但文明程度在老子的年代无沦如何还是相当初级的,不要说工商业,连农业文明也远未发展到汉代以后的水准,所以老子的产生实难以社会经济条件加以解释,毋宁说纯属一种偶然的个人智慧。他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丁]这样的具有原始主义意味的社会观,反而更能引起后工业社会里人们的共鸣。 由此可见,真正的思想者是能将智慧大大越出某一时代限制以外的人。他们把握的是宇宙的整体、人性的整体;如果单单从他所在时代的社会、文明条件来解释,也许会把他的认识判为“保守”、“谬误”之类,然而,若干世纪以后人们却突然发现这些“保守”的、“谬误”的观点,是何其具有穿透时空的先见之明。 当着二十世纪的今天,物化文明日甚—日地使我们生存于其间的内外世界、自然界和情感世界结上—层又一层厚厚的硬痂时.我们终于领悟到了老子的那种“反文明”的自然主义哲学的深虑奥义。 18.下面对文章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文章题目为“重逢老子”,是为表明作者重读老子的文章后很有收获,在与老子的真情对话中,完成了人生境界的升华。 B 世间的怪才都主张扬恶隐善,对人所共识的普遍道德良知大唱反调,可谓见识乖张,思路诡异,令人匪夷所思。 C 作者最初读到老子主张“愚民政策”的格言,感到目瞪口呆,但随着阅历增长,逐渐赞同了老子的主张。 D 孔子的文章可以从正面读,老子的文章应该从反面读,两个人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真理。 E 老子的伟大,在于他把握宇宙和人性的整体,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想,给后世思想家提供了精神营养。
展开余下试题19.(1)甲乙丙丁四处老子的话,最适合做文章第一段画线语句的依据的是:________ (2分) 20.(2)文中提到的老子的思维角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3分) 21.在文中,作者认为老子的智慧是如何大大超出某一时代的限制以外的?(3分) 22.结合全文,试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画线语句。(6分) 23.请按要求排列下面四句的顺序。(4分) A.又有波澜 B.与西湖的静绿不同 C.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 D.玄武湖的水是白的 ①强调玄武湖水自身的特点:___________ ②突出玄武湖与西湖的差别:___________ 24.列举两个词语,并解说它们引发什么样的感受。(4分) 在语感敏锐的人看来,许多词语都可以激发广泛的联想,引起情感的波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见了“______”,就会感到________________; 又比如,见了“________”,就会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下面一段话中填空并续写。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③不超过100字。(4分) 现在,来两句外文词,越来越成为写文章的时尚。在文章中,到处可见“PK”之类的外文或外文缩写。有人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6.作文(共60分) 以“说‘实’”为题写作文。 “实”可以有实际、真实、充实、实在、果实之意,请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北京人大附中2007年5月高三最后适应测试 语文 参考答案 1:D A.chì chì chī chè B.qī qǐ qǐ qǐ C.pí pì bì pì 2:C A.慌-荒 B.承-成 D.志-致 3:B “与其”与“宁可”都是连词。与其:表示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决定放弃的一面前,后面常与“毋宁”、“不如”呼应;宁可:表示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选取的一面,往往与上文的“与其”或下文的“也不”呼应。 遏制:侧重控制住; 遏止:侧重停止了不发生了。 扶养:指扶助、供养,可用于长幼之间,也可用于平辈之间;抚养:兼指供养、爱护和教养之意,只用于长对幼(包括兄姊对弟妹)。 4:C A津津乐道:指很有兴趣地谈论。B指对过去的事情不再责备。D品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5:D A缺少主语,B“特点”和“水平”搭配不当,C语意重复 6 B (厌:满足) A 辞:拒绝;计较 C 参加,参与;结交 D 四张;兵车(读四声) 7 A (都是主谓取独) B 连接状语中心语;却,表转折 C 因为;相当于“而”,表目的 D 语气副词,起加强反问的作用;还是,表商量语气。 8 D A 国是郑国国都的意思 B 厉兵是动词,磨砺兵器 C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贪心而使人民劳苦。 9 A 10 D A 蹇叔不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要遭厄运才劝秦伯不要出兵的B 弦高并没有退秦兵 C 原轸没有用天时、地利、人和劝晋军 11.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老百姓认可的,就按照百姓的意志去做;老百姓不认可的,就使对他们教育,使其明这样做的理由。 或者:当执政者认为老百姓的道德、行为符合“道”、“礼”的要求时,就随他去,不要管他。如果老百姓的道德、行为不符合“道”“礼”的要求,就要告诉他,引导他。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 或者:如果有人可以做使者(有出使的条件与能力),就应当授以特权,由他全权处理,不要过多的限制;如果他条件不具备,就应当告诉他,他有哪些方面不足,哪些地方应当改进。 (3).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翻译:老百姓可以被支使的,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须加以引导。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孔子说,)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吗?不。可以进行教育。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吗?不。还是要进行教育。 翻译: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吗?不。还是要进行教育。 注: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句子内部关系,根据不同的句读对句子做不同的理解。每句标点点对了给1分,翻译大体意思对了,得2分。如果学生做出了新的点断,后边的翻译符合自己的点断且合情合理,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