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题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D B B AE B A D B C AD B A C D AD C AB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CD C B A B A B D 23.B(按,查看) 24.A(均为动词,探求。 B.助词,衬音作用/代词 ,指“病梅”。 C.连词,表并列/介词,表凭借 D.转折连词,可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25.B(休养生息,指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 A.送死,古义是送终,今义是找死。 C.因为,古义是因此替,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D.无事,古义是没有战事,今义是没有事情。) 26.D(文章没有流露“贬谪荒凉之地的酸楚”。)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它的上面有丰山高高地独自耸立,下有溪水幽静地深藏山谷,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壕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嘹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27.①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 ②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③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28.示例1:不同意。文章以天地宇宙为广阔背景,在展示博大胸襟、盖世才华之中,慨叹人生短暂,激励人们珍惜时光,努力奋进,其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有一种引人向上、催人奋进的感染力量。 示例2:不同意。面对天地之大,作者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但文章主体部分描写的李白和他的兄弟们欢聚桃李园的图画(在朗月当空、景色宜人的春夜,在桃李芬芳的名园,李白和他的兄弟们欢聚一起,围坐在花荫下,饮酒当歌,抚琴赋诗,畅叙天伦之乐),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美好,能够激发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全文传达给读者的是珍视现时幸福、热爱美好自然、热爱生活、不断进取的积极健康的情绪。 学生回答“同意”,且大体能做到自圆其说,亦可。 2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