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试卷

阅读:1116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6]
江苏省2007年普通高校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2007年普通高校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试卷
语文A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4页。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7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如果答案不涂写在答题卡上,成绩无效。
一、(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⒈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揪心(jiū)症状(zhèng)叱咤(zhà)青冢(zǒng)
B.谬种(miù)剔除(tì)憎恨(zēng)巾帻(zé)
C.游说(shuì)奇葩(ba)贮藏(zhù)祠堂(si)
D.玷污(zhān)恪守(kè)整饬(chì)勾当(gō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义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
B.他有一块心病,金欧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C.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废心机,创造世界。
D.在战争不暇的日子里,这种观察飞禽走兽的闲情逸致,不知对我的身心情感,起着什么性质的影响。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屡见不鲜(新鲜)摧山坼地(裂开)身体力行(身体)
B.公正不阿(偏袒)另辟蹊径(小溪)数典忘祖(数着说)
C.可歌可泣(值得)永垂不朽(流传)因地制宜(根据)
D.不期而遇(约定)平沙无垠(边际)高屋建瓴(构建)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了海森堡的文章,你会惊叹他的独创力,你会觉得问题还没有做完,没有做干净,要发展下去;读了狄拉克的文章,你惊叹它的独创力,同时觉得它似乎已把一切都发展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可以做下去了。
A.因为所以而也更B.不过还但是更也
C.然而还而也却D.也许所以但是却还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美妙的图画。
②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③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因为职业的关系,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真是奇怪,有时简直近于一种。
A.肃穆牵引衡量狂热B.静穆牵引衡量狂热
C.静穆牵扯测量狂热D.肃穆牵引衡量炽热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那种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的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B.《康熙王朝》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鸿篇巨制,它囊括了康熙在位时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C.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维妙维肖。
D.钱钟书先生在文学研究上造诣很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艺术价值的学术著作《管锥编》。
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和一切领域都将卷入空前的知识大革命。
B.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浏览完整试题C.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D.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
8.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
B.要坚决清除我们队伍中的蛀虫。
C.中央领导机关是一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工厂。
D.那一望无际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来,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忧国忧民的杜甫用诗歌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把当时的社会现状形象地概括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怎么了?”一个关切的声音传来:“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吗?”
C.哪里是山?哪里是房屋?哪里是菜园?我终于分辨出来了。
D.以著名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为标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文明的面貌。
10.根据部首检字法和音序检字法,下列汉字检索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肄”,按部首检字法查“聿”部;按音序检字法查“S”。
B.“黠”,按部首检字法查“黑”部;按音序检字法查“J”部;
C.“砭”,按部首检字法查“石”部;按音序检字法查“F”部。
D.“幽”,按部首检字法查“山”或“幺”部;按音序检字法查“Y”部。
11.下列对于应用文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导语是新闻的开头,它用简明的语言把新闻的主要内容概要地告诉读者。
B.说明书常见的形式有短文式和条款式两种。介绍产品的使用、操作、维护、保养方法等往往采用条款式的说明书。
C.总结要以叙述为主,夹以议论,把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
D.专用书信指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所写的信件,如应聘书、求职信、慰问信、贺信、介绍信和表扬信等。
12.对下列句子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半夜中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便起来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描写)
B.那是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议论)
C.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说明)
D.人生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情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抒情)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不同的作家的散文语言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风格――《黄鹂》清新隽永,《黄山记》雅致幽默,《故都的秋》含蓄委婉。
B.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C.《雷雨》是标志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经典作品。
D.《把栏杆拍遍》的作者是梁衡,该文章的题目出自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
14.下列各项中作品、文体和作者对应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趣味》文艺论文季羡林
B.《雅舍》散文郁达夫
C.《悼念玛丽•居里》悼词爱因斯坦
D.《邓稼先》散文李政道
15.下列关于阅读知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领会比感知进了一步,是对文章的中心意思、理路脉络以及富有特色的表现手法等有了基本的认识。
B.对照和比较还有助于帮助我们突破原有的固定思路,拓宽思想的视野,从新的角度观察认识事物,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寻求正确的结论,从而越来越接近真理。
C.联想通常由文章内容直接或间接的生发开去,形成新的想法,与原文的关系比较密切。
D.筛选通常表现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读物中的信息进行取舍。筛选能力主要表现为筛选的速度和准确度。
二、现代文阅读(共三大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一)
两年日子过去了。
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仗烟火。城中军营里,税关局长公馆,河街上一些大字号,莫不预先截老毛竹筒,或镂空棕榈树根株,用洞硝拌和磺炭钢砂,一千槌八百槌把烟火做好。好勇取乐的军士,光赤着个上身,玩着灯打着鼓来了,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从悬到长竿尖端的空中落到玩灯的光赤赤肩背上,锣鼓催动急促的拍子,大家情绪都为这事情十分兴奋。鞭炮放过一阵后,用长凳脚绑着的大筒烟火,在敞坪一端燃起了引线,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作出如雷如虎惊人的声音,白光向上空冲去,高至二十丈,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人人把颈脖缩着,又怕又喜欢。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
16.选文描写的场景是哪一个传统节日,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B.元宵节C.中秋节D.重阳节
17.对语段开头“两年日子过去了”,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惜墨如金,认为两年中没有值得叙述的,因此单列一行而过。
B.与小说第四节开头“还是两年前的事”相呼应。
C.在翠翠的心中,这两年前的事记忆犹新,因此她感觉过去得太快了。
D.这一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8.对本语段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详尽地描绘了边城过年的喧闹场面,被着力介绍的活动是放鞭炮和烟火。
B.突出了兵士在欢庆过年活动中的闪亮表演,也使翠翠同她祖父感受到了过年的热闹。
C.描绘了两年来边城过年的热闹情景,体现了作者桃花源式的理想倾向。
D.介绍了边城过年的喧闹场面,目的还是陪衬翠翠两年前经历的那个端午节。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中的一个片段。
B.《边城》是沈从文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C.散文化的叙述笔调是《边城》最突出的特色。
D.沈从文素有“文体作家”的美誉,也被称作“新文学界的魔术家”。
(二)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上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褶皱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树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展开余下试题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
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20.对作者“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A.红柳长期生长在这里,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B.这暗示了红柳将遭受厄运,表达了作者美好的祝愿竟不能实现,也蕴含着下文对战友砍伐红柳的否定。
C.作者对红柳寄予希望,红柳将不会遭受摧残、毁灭。
D.这是为下文红柳遭受摧残埋下的伏笔,红柳的不幸使她悲哀,她要写文章以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21.对文中司务长形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司务长长期居住在阿里高原,非常熟悉高原的资源分布。
B.司务长有这样的想法情有可原,因为生存是人们的第一需要。
C.司务长是个精打细算,善于做过细的思想工作的好干部。
D.司务长对砍红柳当柴火的理由进行辩说,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并未意识到自己言行的可悲。
22.对文中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冰峰林立,雪原寂寥”,主要赞美了青藏高原的美丽风光。
B.“不可思议”表明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红柳在高原中的珍贵。
C.“微笑”写活了红柳面对“酷寒和缺氧”的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
D.“绝”突出了挖红柳的严重后果。
2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在平平常常的叙述中蕴含深刻思想,让人们在笑过后回味这苦涩的眼泪和深深的无奈。
B.选文的妙笔,在于突出人们亲手毁灭红柳的悲哀,不仅在于破坏生态环境,更在于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可悲。
C.选文由红柳写到汽油、焦炭、白面,表明作者写作此文时采用的是发散式的思维方式。
D.选文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三)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24.文中加点的词“后者”指代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和历史的进程
B.道德品质方面
C.道德品质方面和才智成就
D.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
25.作者对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感到钦佩的原因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与居里夫人有了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B.因为居里夫人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极端地谦虚。
C.居里夫人人格伟大,集众多高尚品质于一身。
D.她的毫不妥协和极端顽强。
26.有关第⑷段语意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A.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是欧洲众多知识分子所缺乏的。
B.知识分子如果都像居里夫人那样,欧洲以至世界就有光明的未来。
C.居里夫人那样的品德力量和热忱,总是难以在欧洲知识分子中存在。
D.热切地希望欧洲的知识分子能有居里夫人那样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27.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本文采用的论证结构正确的一项是
A.总分式B.分总式C.总分总式D.并列式
三、文言文(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2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是孔子记录的有关自己言行的著作,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C.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梅议政的小品文。
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通史,是用历史来疏证孔子的《春秋》。
2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明代的宋濂,他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B.《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
C.《张衡传》的作者是范晔,《二京赋》中的“二京”指的是东汉的都城长安和西汉的都城洛阳。
D.《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它典型地体现了“赋”这种文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特征。
30.下列各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一文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示了深切的忧虑,激励国人起来斗争。
B.《兰亭集序》以朴素清新的语言,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批判了士大夫崇尚虚无的思想,表达了“死生亦大矣”的人生感慨。
C.《《石钟山记》的作者带着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质疑,夜游石钟山,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就不可以“臆断其有无”的主张。
D.《殽之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1.下列名句的出处、作者、时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琵琶行》杜甫唐代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苏洵宋代
C.“落霞与孤鹜齐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杜牧唐代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辛弃疾宋代
32下列对课文主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琵琶行》:“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B.《赤壁之战》:“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D.《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33下列句序的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②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展开余下试题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⑤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A.③②①④⑤B.①②③⑤④C.③②⑤①④D.②⑤③①④
3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虽趣舍万殊qū通“趋”,往,取
B.其时已于先王之法亏矣guǐ差异
C.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zhuàn传记
D.屈原既绌chù通“黜”,罢免官职
35.下列各句中,“乘”字的读音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因利乘便,宰割天下B.致万乘之势
C.以乘韦先D.超乘者三百乘
36.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屈平属草稿未定
C.当与秦相较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就)
B.军惊而坏都舍(而且)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同“于”,对)
D.其谁不知(难道)
3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解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B.无以致书以观
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3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鼎足之形成矣田横,齐之壮士耳
B.衡下车,治威严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C.可谓智力孤危。权起更衣
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韩魏之经营
40.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B.大王来何操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短屈原于顷襄王
41.下列各句,词类活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有泉侧出
C.父母岁有裘葛之遗D.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2.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比、比喻)
B.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拟人、夸张)
C.歌台暖响向,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对偶、通感)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比喻、反问)
43.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吾得兄事之。
我应该像对待兄弟那样帮助他。
B.劳师以袭远,非吾所闻也。
军队疲劳,袭击远方,不是我听说过的是。
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秦伯穿着白色的衣服停住,见着家乡的军队哭着。
D.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
第Ⅱ卷(共8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Ⅱ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及第14页右下角的座位号填写清楚。
2.第Ⅱ卷共五大题,考生须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考生将第Ⅱ卷和第Ⅰ卷及其答题卡一并交回。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一.简答(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4.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创作于哪个年代?
45.“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分析。“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曾”和“忆”在表达时间上有什么作用?
46.“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二、设计即席发言(8分)
在高三毕业联欢会上,请你以班长的身份写一段即席发言。150字左右。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三、撰写说明书(10分)
请你就最喜欢的一部(篇)作品,写一则说明书,向大家介绍一下。(150字左右)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四、描写(10分)
请你以“意外”为题,用场面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写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得分阅卷人复核人
五、作文(40分)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请你从中寻找一个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
【江苏省2007年普通高校单独招生统一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1. B          2.D         3.C         4.C         5.B         
6.B         7.C          8.A          9.D          10.D  
11.C         12.B        13.A        14.C         15.C        16.B 
17. A          18.D           19. A          20.C 
21.D         22.A         23.C         24.D        25.C       
 26.C         27.C        28.C 29.B        30.A  
31.D         32.B        33.C     34.C         35.A        36.B    37.B          38.B        39. A        40.C   41.D     42.B         43. D 
试卷二
一.简答(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4. 题目是
标签: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2007”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