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课外作文(50分) 下面是一首中学生写的诗歌,请你将其改写成一篇题为《送行》的记叙文。要着重刻画父亲的形象,表现崇高的父爱,用第一人称写。 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送了一程又一程/车启动了/父亲吐出了两句话/注意身体,与人和气/车走了/父亲依旧立着/凝视道路,默默无言 第一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C B B C C B D A A C D B B B A B C 16.(其实:它们的果实。) 17.B(A,都是介词。前一个相当于“和,跟,同”;后一个相当于“给,替”。B,都是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C,都是连词,前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却”;后一个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D,前一个是代词,相当于“它”代“夏梅诗”。 后一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即“在那里”。) 18.C(“经常在它不开花时去欣赏它”之“经常”不合原文,原文是“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注意“未有”。) 19.⑴(梅树)繁花盛开,鲜艳耀目,雅士和俗人都争先恐后地赶往(那里观赏),这是它极热的时节。 ⑵我替梅花感激他的这番情谊,嘱托志同道合的朋友写诗唱和它,(并依照这首诗的题材和旨趣)画了一幅画来赠给他。 ⑶这就跟那些在冬春之时冒着冰雪去赏梅咏梅的人一样,是真正的趋炎附势之徒。 20.第一问: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第二问:卒章显志。 [参考译文] 梅的冷,是人们所熟知的;然而它也有极热的时节。冬春之际,冰天雪天之中,(梅树)繁花盛开,鲜艳耀目,雅士和俗人都争先恐后地赶往(那里观赏),这是它极热的时节。到了三、四、五月,梅树果实累累,再加上风雨的侵袭,梅才开始冷下来。然后花和果实都凋谢了,时节已到了盛夏,只剩下树叶和树干相伴,与烈日争衡。这就是梅极冷的时节了。所以那些赏梅和咏梅的人,没有在梅没有开花时来的。 唐代诗人张谓的《官舍早梅》一诗所吟咏的,就是梅花已落、梅子初结时的情景。咏梅能够写到果实,这已经很难得了,更何况是写到叶呢!作诗咏梅写到叶,这已经越过梅热的时节很久了(即不合时宜了)。廷尉董崇相,在南京为官,正在告假还乡期间,写了《夏梅》这首诗,才写到了梅叶。什么原因呢?没有叶就不能成为夏梅了。我替梅花感激他的这番情谊,嘱托志同道合的朋友写诗唱和它,(并依照这首诗的题材和旨趣)画了一幅画来赠给他。 社会上原本就有一种表面上处在受冷落的时间和很清闲的位置上、(实际上)却拥有很高的名望和实权的人。那些投机取巧的小人趁机赶赴那里,既能得到名声和实惠,又不会被世人讥讽为趋炎附势,这就跟那些在冬春之时冒着冰雪去赏梅咏梅的人一样,是真正的趋炎附势之徒。假如真的想弄清世俗所趋附的是冷是热,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分辨。这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所在。 2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2.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23.“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24.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思想感情。 25.①自月升到月落,诗人未曾合眼,身倦;②诗人心事重重,彻夜难眠,心倦。 26.默写下列诗句(每句1分,计10分) (1)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5)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7)结发同枕席 ,黄泉共为友。 (8)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9)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作文(略) (58.46.2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