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309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09]
《〈呐喊〉自序》检测题
《〈呐喊〉自序》检测题
命题制卷 郑孝红
高一( )班学生 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丝缕(lǚ ) 奚落(xī) 柜台(guì ) 排斥(chì)
B.幼稚(zhì) 慰藉(jiè) 喝彩(hè ) 愤懑(mèn)
C.振臂(bì) 慷慨(kǎi) 槐树(huái ) 悬揣(chuǎn)
D.门缝(fèng) 不惮(dàn) 呐喊(nà ) 蒲扇(pú)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释义无误的一项是( )。
A.赞和(hé) 久违(不见面) 质(典当、抵押)铺 困顿(疲劳)
B.赏鉴(鉴别) 侮蔑(niè) 不名(占有)一钱 要言不烦(烦琐)
C.苦楚(痛苦) 发端(开头) 无端(原因) 走投(投奔)无路
D.不恤(xù) 反省(检查自己) 格(考察)致 应者云(说)集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曲笔 肄业 驱除 高不可攀
B.对峙 嘱托 侥幸 不暇顾及
C.慰藉 大抵 敷衍 天崩地坼
D.怯懦 幼稚 付印 慷概激昂
4.下面一段话,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可想而知了, 到今天还能蒙着小说的名, 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 如何总不能说不是一件侥幸的事。
A.然而 假如 无论 B.虽然 但是 不管
C.然而 甚至 无论 D.虽然 也 不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因为开放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所以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
浏览完整试题
B.虽然我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我知道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C.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见到了许多我久违的中国人了,一样是强壮的体格,都显出麻木的神情。
D.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就已经到了东京的原因,是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或者我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吧,所以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称之为“呐喊”。
B.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
C.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D.所用的要因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等等,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
7.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呐喊〉自序》 B.《孔乙己》
C.《阿Q正传》 D.《狂人日记》
8.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 )。
A.司马迁的《史记》 B.左丘明的《左传》
C.老子的《道德经》 D.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9.鲁迅的散文诗集是( )。
A.《朝花夕拾》 B.《野草》
C.《二心集》 D.《南腔北调集》
10.鲁迅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
A.《花边文学》 B.《彷徨》
C.《故事新编》 D.《呐喊》
11.下列不属于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的一项是( )。
A.《药》 B.《故乡》
C.《祝福》 D.《社戏》
12.鲁迅将其第一个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缘由是( )。
A.为唤醒“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而呐喊;为打破文坛沉默,使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起来斗争而呐喊。
B.为使沉睡麻木的人们起来革命,为使“奔驰的猛士”“不惮于前驱”。
C.为服从革命的需要而呐喊,一切“听将令”。
D.为抒发自己心中的寂寞、悲哀与愤懑,为革命者呐喊助阵。
13.鲁迅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 )。
A.学习文学 B.学习考古学
C.学习医学 D.学习文献学
14.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
B.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
C.周老师说小话的确有本领,每次都说得大家笑个不停,他还是道貌岸然地说下去。
D.这些失败的经历终于使我成了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1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呐喊》中的作品是“听将令”的,这说明鲁迅当时已是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了。
B.序言,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书序、文序,又可分为自序、他序。自序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他序多为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
C.鲁迅认为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第一要著是以文艺改变其精神面貌,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初衷。
D.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呐喊》是第一部小说集。
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回答16~28题。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①,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②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展开余下试题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16.对“正做着好梦的青年”中“梦”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自己前途的美好设计。 B.毁坏“铁屋子”的希望。
C.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精神。 D.救国救民的理想。
17.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熟睡的人们”指不觉悟的国民。
B.“铁屋子”比喻当时黑暗的社会。
C.“我”是“熟睡的人们”中的一个,“金心异”是清醒者中的一个。
D.“金心异”认为既然有人醒来,就有毁坏“铁屋子”的希望。
18.鲁迅有关“铁屋子”的一段话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认为顽固的黑暗社会很难摧毁,写文章呐喊,也是徒劳。
B.不愿因大嚷起来,而使清醒的人经受临终的苦楚。
C.为从睡时入死灭而并不感到就死悲哀的人而忧虑。
D.揭示鲁迅当时的社会观,同时也表现出他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中的矛盾和痛苦心情。
19.加点①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本以为现在已经不是一说话就没完没了的人。
B.本以为现在是一个切迫得不能不说话的人了。
C.本以为现在已经并不是一个迫切得不能不说话的人了。
D.本以为现在已经并不是一个迫切得不能自言自语的人了。
20.文中所说的“当日自己的寂寞②”是指( )。
A.年青时提倡文艺运动的“梦”破灭以后,作者悲哀寂寞,抄写古碑,自我反省。
B.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
C.年青时提倡文艺运动的“梦”破灭以后,作者如置身荒原,用种种方法麻醉自己。
D.我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一一破灭之后感到了寂寞。
21.“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与下面能构成因果关系的项是( )。
A.弃医从文 B.办《新生》 C.抄古碑 D.为《新青年》作文
22.“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与上文的这两句话呼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请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答:
24.请用原文字句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呐喊”的目的是 。
作者“呐喊”的原则有:第一 ;第二 ;
第三 。
作者“呐喊”的方法是
25.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作品只是“小说模样的文章”?
答:
26.作者为了“听将令”而“呐喊”,“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请解释“曲笔”在文中的意思。
答:
27.怎样理解文中“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答:
28.“现在你大嚷起来……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有怎样的含义?
答:
展开余下试题
Zheng Xiao-hong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呐喊〉自序》检测题答案
1.C悬揣(chuǎi)2.C(A赞和(hè)B侮蔑(niè)D应者云(像云彩一样)集)3.D慷慨激昂4.C5.D(A“所以”应为“然而”;B“虽然我”应为“我虽然”;C“许多我久违的……”应为“我久违的许多……”)6.B(A《呐喊》;C冒号和逗号呼唤;D删掉省略号)7.D8.A9.B10.D11.C12.B(A“为打破文坛沉默,使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起来斗争”有误;C“为服从革命的需要”非“呐喊”缘由;D“为抒发自己心中的寂寞、悲哀与愤懑为抒发自己心中的寂寞、悲哀与愤懑”不对)13.C14.D一个钱都没有。形容极贫困。(A《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比喻处处模仿、追随别人。B《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曰:“众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意思是依凭别人办成事情。C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本指庄重、威严的样子。现多讽刺假装正经、表里不一。)15.A(《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16.D17.C(“‘我’是‘熟睡的人们’中的一个”不对)18.D19.C20.A21.C 22.①“不免呐喊几声”②“当然听将令的了”。23.答:选文说明《呐喊》的创作动机和指导思想。24.“呐喊”的目的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呐喊”的原则有:第一 “须听将令” ;第二 “不主张消极” ;第三“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呐喊”的方法是“不恤用了曲笔” 25.答:作者认为自己刚刚从事小说创作,作品还不够成熟。26.答:“曲笔”之不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27.答:这是比喻说明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上一篇:
八年级(上)期中试题
下一篇: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
关于“〈呐喊〉自”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