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115  
标签:人教版 高二 选修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5]
2007年秋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
  2007年秋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
                  第l卷(选择题  共3 6分)
一、(1 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西学东渐  国子监    草菅  罪愆
    B.浅尝辄止  没辙儿    贬谪  蛰伏
    C•独出机杼  毁家纾难  赎罪  矗立
    D•相形见绌  擢发难数  酌情  拙劣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搔首踟蹰  纤纤擢素手  悠悠我心  镜中衰鬓已先斑
    B•慨当以慷  磐石方且厚  修我戈矛  只是当时已枉然
    C•以我贿迁  羁鸟恋旧林  风萧雨晦  别有忧愁暗恨生
    D.魂悸魄动  袅袅兮秋风  无语凝咽  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李老师夙兴夜寐,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反复试验,为项目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B•如果陈水扁不顾警告,一意孤行,铤而走险,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严重后果。
    C•帕瓦罗蒂70岁生日时,仍穿着鲜亮醒目的花衬衣,留着桀骜不驯的络腮胡子,笑时露出洁白的牙齿。
    D•开头的“残灯无焰影幢幢”和结尾的“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写景,且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8月20日,农业部召开促进生猪生产发展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和发展。
    B.连续五次加息后,以贷款30万元等额还款方式计算,5年以上贷款每月至少要多还约150元,多付利息近2万元左右。    
    C.“80后”作家没得奖并不奇怪,尽管他们市场号召力很强,但是市场的胜利并非文学的胜利。
    D.陈水扁当局加紧进行“入联公投”、“以台湾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等“台独”分裂行为,严重威胁台海和平。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广泛地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离骚》抒写理想,抒发爱国激情,富于浪漫气息。
    B.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地超越了汉代,超越了魏晋,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C.形容词、名词活用作“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D.你查找过有关意象吗?对意象有什么认识?试用简明文字概述什么是意象?并与同学交流。
二、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9题。(1 2分)
                警惕“生态癌症”——蓝藻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之一。亿万年来,蓝藻默默地为地球提供着氧气,是目前地球大气圈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蓝藻具有双重性。一个是光合作用,因为它带有叶绿素,从这个角度看它是一种植物;另外它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它是植物性和细菌性的结合体。蓝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和植物的不同点更多,所以目前大部分学者还是主张将蓝藻从植物中分离出来,列入原核生物。蓝藻是生命力最旺盛的生物之一,它能存在于90°C高温的温泉中,也能存在于冰山里,它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蓝藻家族成员众多,既有“好蓝藻”,也有“坏蓝藻”。好蓝藻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发菜,而著名的蛋白质补充剂螺旋藻,则是螺旋藻属的著名成员。“坏蓝藻”的典型是微囊藻属的蓝藻,正是它们,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水华”,并散发出阵阵恶臭。


浏览完整试题蓝藻爆发主要存在于静止的水体中,中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严重,生长蓝藻明显。一说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人们通常会立即联想到工业污染。工业污染大家比较容易发现,而农业污染则不太为公众熟悉,可也比较严重。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蓝藻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一般水里的氮都比较多,其他营养也都够用,就是磷比较缺。一旦水体中出现大量的磷,蓝藻的爆发就自然而然了。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其次,适宜的温度也是引起蓝藻大量繁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C-35°C温度下繁殖较多。而今年的蓝藻大爆发同样也有着温度的促进,大气变暖是肯定的促因之一。
    蓝藻中的微囊藻、鱼腥藻及颤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这些毒素通常存在于蓝藻的细胞膜里,所以蓝藻活着的时候没事,待其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动物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但这一情况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在目前已经检定出的微囊藻毒素中,微囊藻毒素-LR是最常见、毒性也最强的一种,因而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另外,蓝藻腐烂时会释放出异臭。但研究尚未发现它们对人体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有人说蓝藻是“生态癌症”,一旦患上就很难清除。对于蓝藻的治理,应急办法很多效果却一般。一旦蓝藻爆发,打捞是应急处理的第一步。但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大部分蓝藻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打捞不上来。另一种应急方法是“物理吸纳法”。往水里添加黏土,可以让蓝藻吸附在黏土颗粒上,令其沉入水底。但这也没法治本,因为蓝藻还在水底生存,还会继续爆发。化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蓝藻去除工作。比如在水中投放杀藻剂或絮凝剂。不过,这些化学药剂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因此对化学药剂有着很高的要求。此外,生态治理上更高级的办法还有利用微生物直接侵袭蓝藻细胞,这一方法非常有效,缺点是价格昂贵。
                              (选自新浪网《2007,中国“蓝藻年”》,有删改)
6.下列对“蓝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蓝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很早,它为地球提供着氧气,在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似乎是一种植物;但它又比较微小,是一种细菌,所以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
    C.蓝藻的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生命力极为旺盛。
    D.蓝藻家族成员中既有像发菜、螺旋藻一样的“好蓝藻”,也有将河水与湖水染成蓝绿色的“坏蓝藻”。    
7.下列各句,不属于对“对于蓝藻的治理,应急办法很多效果却一般”这句话的理解的一项是(  )
    A.打捞只能捞起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对大部分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的蓝藻,则无能为力。
    B.往水里添加黏土,可以让蓝藻吸附在黏土颗粒上沉入水底,但生存于水底的蓝藻还可能继续爆发。
    C.运用化学方法也可以治理蓝藻,但化学药剂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
    D.还可以运用生态治理办法来对付蓝藻,即利用微生物直接侵袭蓝藻细胞,但是价格昂贵。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蓝藻腐烂时释放出的异臭气味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我们目前还不太清楚。
    B.蓝藻会产生微囊藻毒素,蓝藻死亡腐败时,细胞膜破裂,藻毒素就释放到了水里。
C.微囊藻毒素可能让小鼠致癌,对人体健康也有害,世界卫生组织将微囊藻毒素-LR作为饮用水质量测定标准的项目之一。
    D.25°C-35°C温度下各种蓝藻繁殖较多较快。今年我国各地的蓝藻大爆发与大气变暖关系密切。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磷对蓝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我们如果能控制水体中磷的排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蓝藻的爆发。    
    B.只要我们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就一定能够控制住蓝藻灾害。    
    C.水体不流动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如果保持水体的流动,相信也可以缓解蓝藻成灾的局面。
    D.蓝藻被称为“生态癌症”,但加强环境预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湖泊进行水源修复,消灭蓝藻灾害并不是不可能的。
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0一13题。(12分)
                 六国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展开余下试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0.下列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此危道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B.而范雎以为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致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舟回至两山间。
D.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诸侯之与秦争天下也。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以阴助其急。
  C.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D.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l2.对苏洵和苏辙《六国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中的多数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是齐、楚、燕、赵没有帮助韩魏一起对抗秦国。
    B.苏洵写《六国论》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为了提醒宋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苏辙的警醒之意则较含蓄。
    C.苏辙认为秦与诸侯争夺天下,并不是为了齐、楚、燕、赵,而是为了韩、魏;苏洵则认为秦贪得无厌,最终会吞掉六国。
    D.苏洵认为封赏、礼待天下谋臣奇才,一起对抗秦国,秦国就不会安宁;苏辙则认为六国不背盟弃约,一致抗秦,秦国就不可能灭掉六国。
第II卷(共114分)
四、(21分)
l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3分)
②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3分)
③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4分)
l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滠。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①
注:①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
① 两首诗的颈联都写了相同的意象,  请简要分析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4分)
②两首诗除写景抒情、融情入景外,还用了哪些手法表达情感?  (4分)
15.填空。(6分)
①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短歌行》)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其间旦暮闻何物?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六国论》)
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迷津处一片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四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三百,最爱就是这首《蒹葭》。蒹葭二字似乎天生就是给诗歌作题目的,纸上写,耳边听,嘴中念,心里想,都那么美,那么可思而不可言。这两个带草头的汉字也特别像身段娇好的美人,还带着那么点山野气,露水味儿。
    《蒹葭》是那种很彻底也很孤绝的诗,“诗无达诂”或“诗不可译”之类的话仿佛是为这类诗量身定做的。如若不信,可试着改动或删除它一个字,你会发现,一整首诗都会喊“疼”!这洋的诗注定是一个谜,公然挑战我们的情商和智力。古往今来,对这诗的解读早已成为一大悬案。譬如《毛诗序》认为这诗是讥刺秦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诗本义》的解释更有趣:“所谓伊人者,斥襄公也,谓彼襄公如水旁之人不知所适。”“美刺”的传统固然肇端于《诗经》,然诗歌的本义一旦被坐实,赏读的趣味便要减半。还是朱熹老夫子聪明,他在《诗集传》里说:“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闲闲一笔,不仅消解了上述诠释的权威性,也给《蒹葭》的多元解读另辟了一条蹊径。
    蒹葭,是长在水边的芦苇。想象里,那长满蒹葭的水边该是一处野渡吧,没有板桥,没有扁舟,隐隐约约的雾,在水一方的人,如真似幻,扑朔迷离得一塌糊涂。那是一片亘古的迷津,在汉字里疯长了几千年的芦苇摇着头,逗引着那些“会思想的芦苇”纷纷加入这场“猜谜游戏”。清代学者姚际恒《诗经通论》称:“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这样读法,算是入了文学之港。陈子展《诗经直解》称《蒹葭》是“诗人自道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之诗”,又说“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的意味”。朱东润则肯定此诗“抒写怀人之情,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前贤的这些说法虽也有理,但仍有“戴着镣铐舞蹈”之意,不若笔者拈出“距离”与“过程”二语解释得有味。


展开余下试题    每次讲《蒹葭》,不免要问:“这是一首什么诗?”学生多半以“爱情诗”对之。然如果是写爱情,那也不是两情相悦,而是单相思。诗人和他的对象“伊人”实在离得太远,“在水一方”说的就是“距离”。而且,两个端点之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水,阻挡牛郎织女的银河不也是另一种“水”么?窃谓诗的美感一多半便是缘于这“距离”的营造。如果“伊人”近在眼前,唾手可得,真的还能兴起美感和追求的冲动么?写“距离”只是第一层。接下来的“溯回从之,道阻且长”,则是写求索过程的艰难,惟其艰难才乐此不疲。“过程”的终点是“结果”,可一旦有了“结果”,会怎样?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其所有的悲壮和崇高正来自于石头推到山顶又会落下来。“宛在水中央”的“宛”字极妙,不仅渲染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意境,也附带让这“结果”永远地悬置起来,成了钱钟书所谓“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结果”的未知既是一种缺憾,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无言的美丽?进而想,这难道仅仅是写爱情吗?理想的追求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蒹葭》不仅写了景,抒了情,还言了理。要说“朦胧”,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朦胧诗吧。
    我想,中国人应该会背这首美感和哲思兼善的《蒹葭》,因为这是地道的母语,也是我们民族的徽标,文化的基因和灵魂的胎记。
16.请简述“在汉字里疯长了几千年的芦苇”在文中的含义。(4分)
l7.《诗集传》与《诗本义》对《蒹葭》理解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分)
18.叶圣陶说:“思维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步往前走,最终到达什么终点,这个过程一般称为文章的思路。”请简述文章的思路。(4分)
19.结合全文分条陈述《蒹葭》的美感和哲思。(6分)
美感:                                                     
哲思:                                                  
六、(12分)
20.每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无车日的宗旨是倡导“绿色交通”。请用对偶的形式为活动拟一条宣传广告,不得少于10字。(4分)
21.请给下列短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4分)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向记者说:一是为月球“画像”,也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其次要探测月球上14种有用元素资源的含量和分布,以前美国曾经对月球上5种有用元素做过分布探测,中国的探月工程希望探测更多的有用元素资源;第三就是要探测全月球土壤的厚度,估算氦3的资源量,这项探测目前其他国家还尚未开展;第四则要探测距离地球4万到40万公里范围内的空间环境,因为空间环境的变化,对于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2.按照语意连贯的要求把下列句子组合成一段话,只写序号。(4分)
①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
②一位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人,蜷伏于一只小船作三十天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
③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与四周环境极其调和。
④溯流而上,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    
⑤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⑥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七、作文(60分)
 23.以“飞翔在唐诗宋词里”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07年秋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年级期中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B。均读zhé。A.jiān  jiàn  jiān qiān C.zhù shū shú chù D.chù  zhuó zhuó zhuō。
2.A。B“枉然”应为“惘然”。C“忧愁”应为“幽愁”。D“凝咽”应为“凝噎”。
3.D.楚楚动人:姿态娇柔令人感动。应为“凄楚动人”。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铤而走险: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服。
4.C。A.“部署”缺宾语。B.“近2万元左右”矛盾。D.“实施”与“活动”搭配不当。
5.D。“意象”后应为逗号。
6.B。对于蓝藻的归属,原文说“蓝藻具有双重性”,承认从某个角度看它“就是”一种植物,而选项却说“似乎”是一种植物,实际是否定它属于植物;另外文中说的是“大部分学者”主张将蓝藻列入原核生物,而选项却说“应该归属于原核生物”,显得过于绝对。
7.D。生态治理“非常有效”,不属于题干中所说的“效果一般”的“应急办法”。
8.A.B.原文说部分蓝藻会产生毒素,此处扩大了范围。C.原文说微囊藻毒素“对人体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D.原文是“最常见的蓝藻”在亚热带地区的25~C-35~C温度下繁殖较多而不是“各种蓝藻”。
9.B。工业污染只是造成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因素,此外还有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只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入湖泊,还不能完全阻止湖泊富营养化,也就不一定能够控制住
标签:人教版 高二 选修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2007年秋湖”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