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143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3]
人教版/课课练•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     三     单     元
第11课  邓   稼   先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
一.基础知识。(20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2分)
宰割(   ) 元勋(   ) 筹划 (   ) 彷徨(   ) 萦绕(    ) 鲜为人知(   ) 勒功(    ) 挚友(    ) 妇孺皆知(     )  
黯然(     )  覆灭(     ) 铤(    )       
2.说法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假如你已交了作业,科代表仍在追要,你对科代表说:“难道你让我交两遍不成?”
B.向一位因学习好而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C.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D.对深夜仍在大声说话,喧闹的邻居说:“不要讲话了,我们需要休息!
3.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6分)
例句:语文是滋味干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                     ,让人                           。
语文是                     ,让人                           。
语文是                     ,让人                           。
二.阅读(80分)
(一)课内阅读。(34分)
第四部分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寒春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武器试验室做费米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浏览完整试题第五部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完成下列题目。
1.概括说明是什么消息“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2分)
2、“我”为什么“热泪满眶”?表现了“我”怎样的品格?(4分)
3、“马革裹尸”原意是什么?在此文中有何意义?(4分)
4、《吊古战场文》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什么?(4分)
5、请揣摩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4分)
6、画“……”线的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7、邓稼先的一句话:“我不能走”,表现了他怎样的气概?(4分)
8、作者引用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对表现邓稼先有什么意义?(4分)
9、第五部分重点写了邓稼先哪些方面的崇高品格?(4分)
(二)课外语段。(46分)
I
伏案三个多月,终于写完了《恸问苍冥——日军侵华暴行备忘录》。面对40多万字的书稿,我的心里没有丝毫轻松之感。这是一段太沉重的历史。虽然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是,负载这一胜利的是我们民族的两千万生命和几亿人的血与泪,我们为这一胜利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巨大太惨烈。
  从1937年9月9日到10月14日的二十几天中,日军在山西连续屠城。其中一次屠杀和平居民千人以上的大惨案就有:阳高1400人、天镇2100人、灵丘1000人、朔县3800人、宁武4800人、崞县1800人、南怀化1200人、雁门关2000人;与此同时,河北也血流成河;保定2500人、罔安1500人、正定1506人、梅花镇1547人、成安5300人;而宁、沪、杭地区更被日本人浸入了血海;上海民众死难数万人,常熟被杀1500人、无锡数千人、江阴1000人、杭州4000人,南京大屠杀则高达35万人……
  迟浩田将军感慨,抗战时在他家乡的那个县,七八个日本兵,打着一面太阳旗,扛着一挺机关枪和四五条步枪,就“扫荡”了全县,赶着几万人到处跑。
  我们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历史,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心灵。我们为什么被屠杀?我们一些人为什么会比绵羊还要驯服地任人宰割?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荡涤了中国人民族性中许多卑怯和懦弱的东西,极大地唤醒和振奋了我们民族精神。但是我们如果不只是沉浸在胜利感里面,而经常从民族悲剧的角度去反思这场战争,那么我们本来应该得到的东西就会多得多。
完成下列题目。
1、作品经历三个月才得以完成,应该有“轻松之感”;作者为什么没有这种感觉呢?作者对胜利有别于一般性的看法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解释“屠城”?对此你有何感触?(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争已成为历史,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历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最后一句“但是我们如果不只是沉浸在胜利感里面,而经常从民族悲剧的角度去反思这场战争,那么我们本来应该得到的东西就会多得多”,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6分)
II
寻  人  启  事
①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阴牢牢地笼罩着椅子,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②用女孩的逻辑来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外,最大的偏好就是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③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④读着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⑤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A市的新闻媒体,登了寻人启事。这要花很多钱。女孩心里高兴。 
⑥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 
⑦在B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到家的温暖。 
⑧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B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子开始惭愧。可不能这么投降,女孩咬咬牙又去了C市。 
⑨每天晚上,抱着有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睡,已经成了女孩离家后的一种习惯。在C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⑩后来,女孩终于在《C市日报》上找到了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⑾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里默含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⑿合同期总算满了,女孩风尘仆仆地赶回A市,近家情怯,女孩颤抖的手按响了门铃,开门的却是个陌生人。 


展开余下试题⒀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⒁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母,速归。 
完成下列题目。
1、女孩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 (3分)
   
2、第(6)段运用了                  和                   两种描写方法,请你猜测女孩此时的心情:                                   。 (3分)
3、第(8)段画线处“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省略号的表达效果。(4分)
4、试用几个词概括女孩的性格特征。 (3分)
  
5、第(12)段加点词语“总算”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5分)
  
6、读过本文,谈谈你的感受。 (5分)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时间:45分钟  分数:100
一、基础知识(19分)
1、 给加点字注音(5分)
衰微(   )    赫然 (   )    沥尽心血(    )  一反既往(   )
窥视 (    ) 澎湃(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
迭起(    ) 钻探  (     ) 群蚁排衙  (    )  迥乎不同(   )   
2、选出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 弥高(更加)  锲而不舍(坚持)
B、 迭起(屡次)   迥乎不同(差得远)
C、 赫然(显著)  气冲斗牛(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D、 沥尽(滴)    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
3、例句仿写(4分)
例句: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仿句:   ,是                。      ,是                       。
4、下边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 集邮能开阔眼界,陶冶身心。集邮不仅需要恒心,还需要学识。不管是什么时期、什么国家的邮票,都要敝帚自珍。
B. 每天下班,看到妻子已经将饭菜盛好摆放在餐桌上,老张总产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C. 为了一道题,我花了整整半天时间,真是碌碌无为。
D. 由于一家小酒店招牌的启发,法国大作家左拉终于为自己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找到了名字,真可谓妙手偶得。
5、句中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一组关联词语是( )(3分)
我们______喜欢这无忧无虑,_______希望它们漂亮美丽的;_________大自然似乎只赋予了它们可爱的性情,____________忽视了装扮它们。
A.因为  所以  虽然 但是      B.不仅 还 但  却
C.之所以 是因为 即使 也       D.既然 就 如果 就
二、阅读
(一) 课内阅读。 (57分)
                             I、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3)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b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c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5)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6)“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d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7)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完成下列题目(33分)
1、 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3分)
                                                                                         
2、 联系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第(3)段中的“诗兴不作”有何含义?(3分)
                                                                                         
3、 第(3)段中划浪线句改成“他正在研究古代典籍”好吗?为什么?(3分)
                                                                                          
4、 揣摩第(3)段中划直线的abcd的意思。(4分)
a.                   b.                c.                 d.                   
5、 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什么?(2分)
                                                                                           


展开余下试题6、 画……的句子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3分)
                                                                                              
7、 第(4段)中的“满”字去掉行吗?为什么?(4分)
                                                                                            
8、 (1)(2)(5)(6)段中都有“说”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没有说”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格?(5分)
                                                                                              
9、 (1)(2)段与(7)段在全文结构中分别有何作用?(2分)
                                                                                               
10、 这六个自然段写了闻一多先生几见事?分别概括内容。并分析作者对这几件事详略的处理。(4分)
                                                                                
                                 
II、
(1)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人教版/课课”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