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40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0]
江西省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试卷
  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七校联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刘志功(南昌二中)          审题:南昌二中高考命题研究中心
考试时间2008.2.14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一对的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参与/赠与        微薄/厚古薄今     暴风骤雨/一暴十寒
B.创新/首创        恶意/恶贯满盈     载歌载舞/怨声载道
C.启蒙/蒙蔽        呜咽/细嚼慢咽     气喘吁吁/长吁短叹
D.闭塞/阻塞        应允/山鸣谷应     埋头苦干/隐姓埋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详和     祛除      大器晚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回扣     旷达      棉里藏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C.支吾     剪缉      轻车简从        螳螂捕蝉,黄鹊在后
D.岔口     激赏      曲高和寡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离开圣彼得堡已经十天了,可银灰色的白夜、静静的涅瓦河、库拉维教堂那金色的尖顶总是       在心头,引发她的惆怅和留恋。
②台湾学者王叔岷先生费时十七年完成的《史记斠证》旁征博引,勘正了前人对《史记》的不少       甚至         。
③清华园内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是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象征,是对强权        学术的抗争的象征。
A.萦绕     曲解   误解   干预        B.缠绕      曲解    误解      干涉
C.萦绕     误解   曲解   干涉        D.缠绕      误解    曲解      干预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无误的一句是
A.面对这滚滚麦浪、袅袅炊烟,你能想象五十年前这里哀鸿遍野、万人空巷的情形吗?
B.用别别扭扭的形式、弯弯绕绕的文字将本来明明白白的道理“艰深化”,这种学风不足为训。
C.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日期日益迫近,国民党和民进党相互攻讦愈演愈烈,已成掎角之势。
D.这两位神交已久的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安排的学术会议上萍水相逢之后,又只能各奔东西了。
5.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摇着乌篷船,掠过杨柳,荡过石桥,晃过幽幽的小巷,他仿佛翻阅着一册水乡文化的线装书,一行行小桥流水人家,一页页杏花春雨江南。
B.关于课外阅读,这位教育专家提出如下建议:诗词、小说最好推荐给初中学生比较合适,曲赋和笔记文学则最好推荐给高中学生。


浏览完整试题C.《新印古籍校订失误举隅》的出版,是为了促使编校人员更加关注古籍的校印质量,提高校订问题的警觉性,促使新时期古籍出版事业的建康发展。
D.川原上这大片的朱红大片的翠绿本来犯着色彩搭配的大忌,但出于自然造化,这不仅是“俗”,而且是“雅”,一种喜气洋洋夺人眼目的大雅。
二、(9分,每小题3分)
当整个社会被嵌入到一个以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最显著特征的市场之内的时候,教育迅速地从旨在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蜕变为一个旨在赋予每一个人最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过程。
充分市场化了的父母以年率平均10%的折现率在孩子们身上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并据此监督他们的孩子的学习。竞争越是激烈,父母行为的折现率越高,孩子们的时间对父母而言就越是宝贵,于是就越不能被“浪费”在天真无邪并且毫无效率可言的童年活动中。
这样的教育是大成问题的,因为它摧残受教育者任何不符合“应试教育”体制的内在禀赋。最可恨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不仅知道大家都不喜欢这一状况而且知道大家都只能接受这一状况。凡是认真尝试过单独反抗现行教育体制的家长和孩子们都会很容易地发现——只是不像鲁迅那样深刻和富于悲剧性,发现我们这个社会的深层潜藏着如此庞大数量并且如此荒诞可怕的传统偏见。这些偏见可以杀死阮玲玉,也可以杀死我们的孩子,事实上,社会偏见可以杀死任何敢于不遵循偏见而生活的社会成员。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中的家长们仍习惯于将子女视为他们私人的一部分,也就是他们肉体和心灵的自然延续。绝大多数孩子无从知道应当怎样在亲情(及各种义务)与个性(及各种权利)之间保持某种“健康的平衡”——既不因为亲情而丧失个性也不因为个性张扬而远离主流社会。
 可是,难道我们有过只看文凭的传统吗?难道我们的私塾和乡学传统不是基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两大原则的吗?中国人似乎只容纳来自西方的以每一个人的外在特征为评价准则的市场价值观,却不能容纳也来自西方的诸如“每一个人都是目的”这样的道德准则和与此适应的对神的敬畏感。
于是,我们将赞同另一场制度革命?因为不如此便不足以走出我们每一个人单独不愿意走出的困境?这情形看起来很荒唐,如同一群青蛙,每一只青蛙都拼力要跳入“温水煮青蛙”的那口大锅,因为这是青蛙之间生存竞争的大势所趋,舍此而不能成名成家光宗耀祖,舍此而不能名利双收或官场得意。不仅如此,每一只青蛙都明白,它们应当做的,其实是齐心协力颠覆这口大锅。问题是:那之后又怎样呢?只要有资源稀缺性,就必定存在关于稀缺资源的竞争。 那些遵循经济效率标准的群体就比那些基于非效率标准的群体更有效率,于是或迟或早,世界仍将回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
只有在社会创造力被基于每一个人的外在特征而不是内在禀赋的市场竞争最终扼杀之前,由市场竞争所产生的物质生活的丰裕程度足以让每一个孩子有机会以美学态度审视自己的人生,人类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境。
市场竞争怎样不再基于每一个人的外在特征呢?这是可能的,假如市场能够最终从大规模制造和标准化的竞争演化为量身定制和个性化的竞争。必须借助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智慧。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获得智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获得知识。因为知识的本质是向外征服,因而不可能让人类走出上述困境。只有智慧可以让生命获得内在的升华。
6.根据文意,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应试教育”体制得以存在并得到强化的原因?
A.大家都不喜欢“应试教育”却又只能接受它的社会现实。
B.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
C.基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两大原则的私塾和乡学传统。
D.来自西方的以每以个人的外在特征为评价标准的市场价值观。
7.根据文意,要走出“每一个人单独不愿意走出的困境”,下列哪一项不在必不可少的条件之列?
A.容纳来自西方的诸如“每一个人都是目的”这样的道德准则和与此适应的对神的敬畏感。
B.社会创造力尚未被基于每一个人的外在特征而不是内在禀赋的市场竞争最终扼杀。
C.由市场竞争所产生的物质生活的丰裕程度足以让每一个孩子有机会以美学态度审视自己的人生。
D.获得智慧,并借助智慧让生命得到内在的升华。
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单独反抗现行教育体制的孩子们无视亲情、个性张扬而远离主流社会,因而很难为社会所接受。
B.在西方的教育观念中,既有赋予受教育者适合于社会竞争的外在特征的一面,也有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使其内在禀赋得到充分发展的一面。
C.只要受教育者和他们的家长联合起来集体反抗“应试教育”的体制,教育就能迅速回归于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得到充分发展。
D.知识的本质是向外征服,正是知识导致市场竞争,导致教育“以人为本”的迷失;对知识的追求是人类历史的误区。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展开余下试题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
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
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
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
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
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
B.民惩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    惩:惩办、惩罚。
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      夷:清除、锄去。
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    殷:深重、酷烈。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
B. 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   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
C.生民各安其业    仁杰其试为之
D.求有竹之家而问焉     余当鼓缶而和焉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张仁杰乱后“甚适”的一组是
①未乱时稍有禄食②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
③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④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
⑤饫饱歌乎,秩然成文⑥仁杰尚歌以发我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
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
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3)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试题。(6分)
寄陈伯玑金陵
(清)王士禛
东风着意吹杨柳,绿到芜城第几桥?
欲折一枝寄相忆,隔江残笛雨潇潇。
注:芜城在金陵附近,作者当时在扬州为官。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何种情怀?
(2)请你确定一个恰当的鉴赏角度,简析作者的表现手法(不超过60字)(4分)
15.补出下面两段话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我国古代诗文中,“路”这一意象异彩纷呈。比如,屈原的《离骚》:“    ①   
   ,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②   ?”王勃的《滕王阁序》:“       ③   ,等终军之弱冠。”     ④   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弃疾的《  ⑤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⑥   。“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世界东西方各出现了一位戏剧大师。一位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其代表作为《  ⑦     》;另一位是英国《哈姆雷特》的作者     ⑧        。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夕阳透入书房
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但很快,这火焰般的泥工鸡迅速隐入黑暗。书房越来越暗,周围的一切连同我自己仿佛消失在混沌中。黑暗中,人往往转向内心,视觉昏暗反倒让精神澄明起来;阳光下让人奔竞追逐、心绪不宁的一切都退去了。


展开余下试题16.(1)“《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从文中看,“我可以永存”的理由是什么?
(2)“但也有时人在光亮处感到惊恐,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宁。”文中哪些文字可以解释“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宁”?
17.请用自己的画写出文中加线的两处的含意(6分)
(1)“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2)“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
18.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又是依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5分)
19.对文章的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感觉敏锐,观察细微,字里行间透出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B.完全围绕中心取舍材料和安排叙写的详略,且赋予景物以精神内涵,真正做到了“形散神聚”、中心突出。
C.思路开阔,联想丰富,笔触涉及到古今中外和文史哲各个范畴,内容丰富充实。
D.王维运用比喻,使所要描写的景物更生动,所要抒发的情感更鲜明,所要阐说的思考更易于为人接受。
E.“夕照”与“黑暗”是作者着力营造的两个意象,对比中各具象征意义,前者象征了美好的生活和蓬勃的生命力,后者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不幸。
六、(9分)
20. 下面是四个比赛项目的标识图形。请你选取一个,紧扣动态特征,展开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5分)
 
21.着眼于下列句子相互间应有的逻辑性,把他们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据说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政府也规定一律都用德语
②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遏止是趋势
③而在许多最需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
④长期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时,开始应我们学生的要求打算用英语
⑤而对强势文化的介入,各民族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呢
⑥但法国大使馆坚持要他使用法语,因为他是法国人
七、(60分)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魂牵梦萦的回忆
                                这一刻如此沉重
参考答案
1.B(chuàng、è、zài;A.yù/yǔ、bó、bào/pù;C.méng、yè/yàn、xū;D.sè、yīng/yìng、mái)
2.D(A.祥和;B.绵里藏针;C.剪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C(萦绕用于情感、印象等抽象事物。误解基于不理解,曲解指故意歪曲。干涉强调强力而不讲道理。)
4.B(“训”释为“准则、法则”。A.用指一时轰动。C.指相互配合呼应。D.指人在相互不认识情况下的偶遇。)
5.A(B杂糅,删去“最好”或“比较合适”。C.残缺,在”问题“后加一“上”字。D不合逻辑,应用“不是……而是……”。)
6.C(这是民族优良的教学传统。)
7.A(“必不可少”是逻辑上的必要条件,少了此条件则结果不出现。)
8.B(A项中段不合文意;C即使集体抗争,教育也将复归应试体制;D后半段结论荒谬。)
9.B(应释为“恐惧、害怕”)
10.B(介词,释为“在”。A动词,成为/介词,对,向。C代词,借为“自己的”/语气副词。D兼词/代词。)
11.C(①“未乱时”⑤指诗经时代、“成周之时”⑥“尚”用指祈祷。)
12.B(文中无依据。)
13.(1)我预料天下一定会有修葺整顿房舍居室而恢复太平盛世景象的人,但我(一时)还没看到。
(2)旁边种植着数百竿高高的柱子,四季应时的各色花木也环绕着种植在房舍附近。
(3)虽然有供居住的房舍,可难道还有空维护修缮并体会居住在其中的安适吗?
14.(1)表达了对友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2)角度一,“象征”手法:杨柳历来是传统文化中的寄寓情思之物,“梅花落”之类的笛曲也常用来表达相思相忆,“杨柳”“残笛”实际是情谊的象征。
角度二,“声”“色”兼具:杨柳绿遍大江南北,柳绿弥漫开来,恰如诗人的思念也弥漫开来,加以诉诸听觉的“残笛”,声色交感,尤让诗人不堪思念感怀。
角度三,“角色”的转换:既写自己折柳寄情,也写到隔江传来的“残笛”,让鉴赏者觉得那是友人在彼岸的呼唤。角度的变化使得意境更丰富。
角度四,“境界的营造”:东风、杨柳、残笛、潇潇湘雨、开阔的江面,这些意象整合起来,烘托出诗人的怅惘和思念。
(题型开放,但如果泛泛地扯些“情景相生”“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角度不明确,鉴赏不贴切,则不给分。)
15.①路漫漫其修远兮②今安在③无路请缨④陆游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⑥烽火扬州路⑦牡丹亭⑧莎士比亚
16.(1)世上绵延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录思想的只有文字。
(2)黑暗中,人往往转向内心,视觉昏暗反倒让精神澄明起来:阳光下让人奔竞追逐、心绪不宁的一切都退去了
17.(1)我们太过于麻木苟且,对于当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没有能够发出我们的“醒世之言”
(2)认识到民间工艺、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来自商业社会的冲击,处境岌岌可危,亟待抢救以使其传承。
18.线索是“夕照”(夕阳)。安排材料的顺序是“时间”(夕照在不同时段的变幻)
19.B、E(B本文不属于一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可以说“形神俱散”,全文并非突出某一主题,而只是随机抒怀议论。)
20.略
21.②⑤④⑥①③
22.评分时,注重审题时是否抓住了逻辑重音(“魂牵梦萦”“沉重)。 (222.188.234.152)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重点”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