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96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4]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2007-12-6)苏教版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
2007-12-6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时间:150分钟              满分:160分)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完成1-4题(9分)
“超级女声”的蝴蝶效应。
由湖南卫视推出,持续“高烧”、风靡全国的电视歌唱比赛节目“超级女声”,被各路看客解读,成为一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杂烩,其中触及“性别”、“阶级”、“品味”等复合议题;而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偶像”与超女的跨境呼应,更触及一个文化全球化的议题-影视方程式全球流动,在异地可以产生怎样的波涛? 
不矫揉造作的冠、亚军李宇春、周笔畅人气最旺,男人不认为她俩美艳,女歌迷则觉得她俩精彩!中性形象的大获全胜被看作势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自我解放,理由是对女性的审美已经脱离了男性的标准,周李的魅力独立于男性审美之外。比赛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想唱就唱的做法,打破精英特权,“超女”被解读为一种庶民的胜利。 
这些议题富有国情特色。“超女”引发的复杂辩论,充满国内最前端的社会变化,但若把本国现象放入全球化激荡的大脉络,所触及的更是跨国文化互动的问题。或可以用著名的混沌理论“蝴蝶效应”来形容“超级女声”和大洋彼岸的另一档节目“美国偶像”之间的关系。“蝴蝶效应”是美国气象学家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说,亚马孙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 
“超女”的主要策划人就是在2003年一张报纸非常不起眼的一个角落,看到了关于“美国偶像”的报道,于是萌发了在中国制作一挡类似节目的想法。这位策划人在接受采访时毫不讳言对“美国偶像”的模仿,但节目形式本土化的改良也做足了功夫。结果,“超女”串连盘根错节的群众活动与本土议题,其社会文化效应与“美国偶像”在美国本土发挥的角色,绝不能轻易套用全球文化同质化的论断。 
这个稍嫌戏剧化的蝴蝶效应,在传播学上是老掉牙的问题。早年的媒介帝国主义,就是说英美挟其政经军事强势,扩张其穿透力强劲的跨国媒体,无论企业硬件与文化软件,均可破坏发展中国家本土文化,其影视产品亦令非西方子民易于接受帝国霸权。 
到今天,此老调已不能重弹。精确一点来说,美式文化仍有相对强势,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互动,其形态已是变化多端千奇百怪。全球文化漂移已出现所谓的多个“媒介首都”,而不再是美国独霸跨国媒介市场。超越国族并以城市为单位的多中心交流,如香港、北京、上海、孟买,或可包括湖南长沙,均可发挥跨境的蝴蝶效应。 
今天,中国市场在变革。正统之外,酝酿新的文化生产模式。“美国偶像”在中国只是一个触发点,把“超女”本土化,还是要一群中国搞手,更要一连串的社会缺口,才让“超女”化身为中国变革的时代信差,从中看中国面对世界所激起的文化变局。
1、从原文看,下列对“‘超级女声’的蝴蝶效应”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它是美国电视节目“美国偶像”在中国大陆的跨境呼应。
B. “超级女生”是其策划人对“美国偶像”节目的模仿,并进行本土化处理的杰作。
C. 它是美式文化凭借其强势,在媒介市场扩张,超越国族在异域产生的一场“风暴”。


浏览完整试题D. 它是以“美国偶像”为触发点,在全球文化脉络中激荡起的时代“波涛”。
2、文章说,“超级女声”现象引发的议题“富有国情特色”。从原文看,“富有国情特色”不包括下面的哪一句(   )
A.“超级女声”被各路看客解读,成为一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大杂烩,其中触及“性别”、“阶级”、“品味”等复合议题。
B.“超级女声”比赛采用的做法,被认为打破精英特权,“超女”被解读为一种庶民的胜利。
C.“超级女声”引发的复杂辩论,充满国内最前端的社会变化。
D.“超级女声”现象是文化超越国族并以城市为单位的多中心交流,包括以湖南长沙为中心。
3、依本文看,对“超级女声”风靡全国,持续“高烧”的原因分析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赛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想唱就唱的做法,打破精英特权,它是一场平民运动。
B. 它顺应了文化全球化的潮流,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互动,多中心交流的结果。
C. 今天,中国市场在变革,具备了在正统之外,酝酿新的文化生产模式的条件。
D.它不仅是对“美国偶像”的模仿,它还有一群中国搞手使其本土化。它还弥补了中国社会的缺口。
4.下列对“蝴蝶效应”这一概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级女声”和大洋彼岸的另一档节目“美国偶像”之间的关系可以 “蝴蝶效应”来形容。
B.“蝴蝶效应”是说亚马孙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
C.之所以“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是因为其是无中生有,不切实际的理论。
D.“蝴蝶效应”的产生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但在产生影响的同时必须符合本土国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亡:阵亡
B、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杜:关闭
C、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暗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B、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
悉以心诚之话倚托
C、 封李牧为武安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 王翦因急击赵
不如因而厚遇之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李牧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①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②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③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④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⑤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⑥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是赵国防御匈奴的优秀将领,为了官吏管理的便利,他把士卒的粮食都运到将军的幕府里贮存。
B、李牧非常爱护士兵,但胆略不够,每当匈奴入侵,他都要求战士们立即进入营垒,不敢与匈奴作战。
C、由于赵王的误解,李牧被革职,后来赵王醒悟了,又再次起用李牧,李牧在赵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后,才就任。
D、李牧被二次起用后,虽用兵有方,多次击退敌人,但由于他仍不听从王命,惹怒赵王,因而遭秦反间而死。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译文:                                                                         
                                                                                 


展开余下试题⑵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译文:                                                                         
                                                                                
⑶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0.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何联系?(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下列一段话的空缺的部分。(8分)
(1)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怎敌他、晚来风急!
(4)多情自古伤离别,                       !
(5)大风起兮云飞扬,                    。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炉    火
       臧克家
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冒了个头,落了—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忙,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呵,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室,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里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是有点清冷,而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每晚,我必卧在床上,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箱”,里边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乎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展开余下试题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味地回忆到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的情景。火,以它的巨大热力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冲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进出噼噼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12.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3.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14.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5分)
                                                                      
                                                                      
15.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南京师范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6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