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余下试题学术是社会的标杆,学者是社会的良心。学者的思想、操守和道德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航向和榜样,每当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学者的呐喊和力挽狂澜是社会走出泥淖的希望。遗憾的是,一些学者非但没有树立标杆,反而一味媚俗,迎合大众对八卦隐私的“低级趣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追逐名利,为了吸引眼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不择手段,大肆炒作,大抖“包袱”,“八卦研究”透出的浮躁、铜臭、名利熏心,别说为正直学者所不耻,即便是普通公众,也羞于为之。这种学者越多,人们对学者的印象就越打折扣,这种“学术”影响越大,对学术的清誉破坏就越重。对于这种学者,应该视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学术的尊严,才能保护学者的形象,还学者和学术一个本来的面貌。 (选自2008年4月15日《新华日报》,右删节) 16.下列对“八卦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八卦研究”兴趣盎然地关注历史人物的婚恋隐私、细枝末节、吃喝拉撒等。 B. “八卦研究”是一种放弃学者操守和品格,让人不屑的行为。 C. “八卦研究”中充斥着“也许”“可能”“大概”这样的词,这不是学术研究应有的态度。 D. “八卦研究”为了迎合大众,哗众取宠,使社会误入低俗浮躁的歧途。 1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如果“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样的研究只是个特例,那么对如此“学术”就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B. 如果将只关心古人的“八卦”“花边”的研究位列学术,就是对学术的亵渎和辱没,有损学术的清誉。。 C. 这些“八卦研究”虽然冠名学术,但毫无意义且会导致政治、经济、文化这些重大问题无人问津。 D. 去除功利思想,维护学术尊严,保护学者形象,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之道。 18.根据文意,概括有必要对“八卦研究”进行棒喝得原因。(6分) 19.作者认为学者和学术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样的?(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五院院士”张立纲 2008年8月12日,一位华人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医院悄然离去,在家人的陪伴下,72岁的老人走得安详。 刚逝去的张立纲头顶5个院士头衔: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在华人科学家中,能有如此骄人荣誉者,屈指可数。 按逝者遗愿,悼念者将原本用于买花的钱捐给美国圣迭戈POWAY消防局。去年加州大火,差点吞没了逝者的家,多亏消防人员冒死救火。张立纲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1963年,从斯坦福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张立纲到了IBM,一干就是30年。 作为知名科学家,呆在IBM是很舒适的,然而,张立纲还想换一下岗位做一点不同的事情。他曾说,虽然在美国几十年了,总觉得是一个暂时的状态,该为中国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1993年2月13日,张立纲来港,随即应聘担任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成为胼手胝足、同创科大的干将之一。时任香港科大副校长的孔宪铎对此不吝欣赏,“他有战略眼光。” “现在香港人选择移民国外,你却从国外来到香港,这是为什么?”香港一记者向张立纲提问。 “我就是冲着‘九七’(香港回归)回来的。”张立纲回答,“香港回归祖国大局已定,到时候到香港也就相当于到了内地,这才是我选择去香港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流之人吸引一流之善。随着杰出学者的联翩而来,不出数年,影响乍起,国际上视之为学界奇迹。这背后,张立纲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 科大创建初期,香港政治、社会变动不息,人员也来往不息,很多事情不好处理。吴家玮深知治校之中的艰难,“当年科大内部好多争论,张立纲都能超脱个人恩怨之上,讲公道话,这很不容易。” 张立纲出身科研,在科研上颇有建树,但出任香港科大理学院院长和副校长之后,他又决然放弃科研,全力为香港科大缔造优良的学术环境。 张立纲还放弃了带硕士、博士研究生。丁学良记得,张立纲曾告诉他,“我现在常听人家说,已经做了校长了,还带了十几个研究生。我对这种不忠实本职的人一点都不佩服,在大陆也好,美国也好,有很多校长是这样子,因为一个人很难同时做好两件事,我敢肯定他不可能做好现在的工作。” 张立纲的理想中,研究型的大学和教授治校,成为学术自由的一种方向。“研究型”,意味着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让实验室成为人类新知的重要产地。张立纲认为,既然学校不大、经费不多,就该集中资源,做能做得最好的事。这一点,吴家玮与他不谋而合。“我们一齐组织了一个小而精的委员会,请各学院收集最强的科研建议,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