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73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3]
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试卷类型:A
2009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 文
2009.3
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 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 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栈道/饯行 角楼/角力 呱呱坠地/沽名钓誉
B.恪守/骨骼 露骨/露脸 殊途同归/自出机杼
C.窒息/桎梏 风靡/奢靡 前仆后继/物阜民丰
D.市侩/荟萃 畜牧/耕畜 炙手可热/栉风沐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新疆青河县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草原文化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每年夏天,前往游览观光的中外客人及考古探秘的学者不绝如缕。
B.2007年,江苏队一举夺得了全国男子手球锦标赛亚军,2008年,他们在主力门将受伤缺赛的情况下,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又再次卫冕。
C.惠普公司能在竞争激烈的黑白打印机市场中稳执牛耳,赢得市场66.9%的份额,是因为他们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创新技术,完善销售体系。
D.日前,在广州上演的大型音诗画晚会《永远的春天》,给观众带来了如诗如画的视听体验,每当节目结束,全场就爆发出如雷贯耳的掌声。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各受读者青睐。
B.叶永烈编著的《天文知识》,丰富而系统地介绍了浩瀚太空里星球演变、星云飘移的科学原理,为我们展现了宇宙中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C.我们必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努力把广州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D.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产的草莓、土豆、豌豆尖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思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的
②把这些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理出个头绪,就是所谓思路
③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怎样观察、理解、认识的反映
④客观事物反映在作者头脑里,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形成了他对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⑤而思路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他对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
⑥人总是根据思路来结构文章的。因而,文章的结构组织形式是否清晰严密,就表明作者的思路是否清晰严密


浏览完整试题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②⑤⑥ D.③①④②⑥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 “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②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因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离开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理
C.山脉怒坼,赭石纵横 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体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辛丑秋,将之江阴 B. 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
C.取径之南,益露奇境 D. 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 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7.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3分)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⑤龈腭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船夫的欺骗,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独自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②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羡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 (6分)
(1)长桥卧波, ? ,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2)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师说》)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白居易《琵琶行》)
(4)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本大题4小题,共1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境与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 “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展开余下试题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人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涘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诗学篇——意与境》,本文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按正确的给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 (5分)
A.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B.谈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境生于象”,即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C. “境生于象”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D.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其间。
E.生硬地搬用英美意象派的“意象”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
13.对文中材料的使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引用“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逐意奔走”,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境生于象外”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境生于象又超乎象”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在意境创造方面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
D.用“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14.作者在文中对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 (4分)
15.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请概括作者对此的认识。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远与近
[美国]托马斯•沃尔夫
在小镇郊外离铁路不远的土坡上,有一所装有别致的绿色百叶窗的洁白小木屋。屋子的一侧是个园子,几块菜地构成整齐的图案,还有一个结着熟葡萄的架子。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浓郁的树荫遮蔽着小屋。另一侧,生机盎然地长着一溜鲜花。整个环境弥漫着一种整齐、节俭而又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就有一辆特快列车路过这里。
二十多年来,每当这列火车驶近小屋时。司机就拉响汽笛,听见这信号,便有一个女人出现在小屋的门廊并向他挥手。最初,她身边偎依着一个小孩子,现在这小孩已经长成一个体态丰满的姑娘。每天,她仍旧和母亲一块向他招手。
司机老了,头发变得灰白,他的孩子已经结了婚。曾有四次,在前方的轨道上,他看见酿成的悲剧——一次是一辆轻便马车,车上挤满一排排面容惊恐的孩子;另一次,一辆蹩脚的汽车在铁轨上抛锚,车上的人都吓得呆若木鸡;还有一次,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走在铁路边,完全听不见鸣笛的警告;又一次,窗内有人忽然尖叫一声跳了出去。凡是像他这样的人所能了解的悲哀和危险,他都遇到过。
但是,不管见过什么样的危险和悲剧,在他脑海里留下的印象都不如那座小屋和那挥动胳膊大胆而自由地向他招手的女人来得深刻。这印象美好而持久,超然于一切不幸和毁灭之上。
他认为自己已完全了解了她们的生活,直至她们一天中的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他决定将来退休时,一定要去寻找她们,对她们说说话儿,因为他和她们之间,已经如此地融成一体了。 ,
这一天来到了。司机终于走下火车,踏上月台,到达了那两个女人居住的小镇。他在铁轨上往返的岁月终结了,他现在只是铁路公司里享受养老金的职工了。他慢慢地踱出车站走到街上。小镇里的一切都显得这么不熟悉,就像他以前从未见过它一样。这果真是他经过了上万次的那个小镇吗?这些房屋难道真是他从驾驶室的高窗向外看到的那些房屋吗?他走着走着,茫然失措的感觉愈加强烈了。
他终于站在他所搜寻的那所房屋面前了。他看到屋前那高大的橡树、花坛、菜园和葡萄架,以及远处闪光的铁轨。
是的,这正是他所要找寻的那幢房子,他所一心向往的目的地。现在他既然已经找到了
它,他既然已经来到这儿,为什么他的手还畏缩着不敢推门?为什么这城镇,这道路,这通往他热爱之地的入口,却变成像某些丑恶的梦境中的景色一样那么陌生呢?为什么现在他感到这么彷徨怀疑和绝望呢?
最后,他敲了敲门。很快,门开了,一个女人站在他的面前。
顷刻间,他感到一阵极度的失望和伤心,而且后悔来到这儿。他一眼就认出,现在站在面前以一种不信任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女人正是原来那个曾向他招过千万次手的女人。但她的面容,却是生硬而消瘦,脸上的肌肉无力地松垂着,形成黄黄的“皱褶”,两只小眼睛充满猜疑,惴惴不安地打量着他。看到这般情景,听到那不友好的言语,那种他从她的招手中所领悟到的那股大胆、自由和亲热劲儿,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他试图解释,自己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儿。他觉得自己的声音听上去既不真实又可怕。但他还是支支吾吾地说下去,顽固地抑制着涌上心头的那种悔恨、慌乱和疑惧交集之感。这种恐惧感在他的心中不断地上涌,淹没了他当初的全部欢乐,并使得他为自己那充满希望和温情的举动感到羞愧。


展开余下试题最后,这女人几乎是不情愿地邀请他进屋,高声刺耳地叫进了她的女儿。他感到一阵难堪,坐在一间又小又丑的客厅里,竭力找一些话说,而两个女人看着他,目光里含有呆滞的、因惑不解的敌意和阴沉的、畏怯的拘谨。
后来他结结巴巴地简单说了声再见,便离开了。对着那伸向远方的、熟悉的铁轨,他内心曾是那样勇敢,充满自信;现在,在这片陌生而又不容置疑的大地面前,那块土地离他不过一箭之遥,然而他心里充满了怀疑、恐惧和厌倦。他明白了,他刚失去了光闪闪的铁路的一切魔力,那条明亮的铁轨引向的远景,还有他怀着希望追求着的美好的小小世界里那一块幻想的角落,也都一去不复返,再也得不到了。
(本文有删改)
16.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7.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 (5分)
18.小说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落差的?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卓别林——夏尔洛
[法国]乔治•萨杜尔
我们今天还可以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到一部很旧的影片,它的名字叫《在阵雨之间》。在这部滑稽片里,一个流浪汊和一个纨绔子弟,为了争夺一把雨伞和一个美貌女郎的垂青而吵闹起来。流浪汉戴一顶圆顶帽,穿一件短上衣,一条过肥的裤子,奇特的背心,带着领结和硬领。他的衣服又脏又破,但这个穷汉子竭力想装得像个绅士。这个小人物耍了一些花招,终于把雨伞弄到手,又找到了那个女郎,两人孤独地出现在一个荒凉的公园里。他突然转过身去,把雨伞当作手杖,像鸭子一样蹒跚地走开了…… ”
1914年2月28日第一批看到《在阵雨之间》这部滑稽片的观众们,可以说一句:“我看到夏尔洛的诞生……”
《在阵雨之间》是卓别林所演的第四部影片。卓别林是在191 1年初乘船到羡国的,在最初的两个月里,他还不能决定究竟以哪一种角色姿态在电影上出现才好。演了十部影片后,他才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自1914年春季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卓别林每次在银幕上出现时总是留着小胡子,带着手杖,穿着过大的短靴,走着像鸭子一样的步伐。卓别林选择了这样一个典型的英国人形象,一个想冒充绅士的穷汉子,但在启斯东时代,卓别林根本还没有完全了解——说得更正确些应该还没有完全创造出——我们今天称之为“夏尔洛”的这个人物。卓别林那时的外貌已经跟后来的“夏尔洛”完全一样,但这还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外壳而已。
卓别林的风格和作品在1916年底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不过这种艺术的变化被卖座的盛况遮盖得显不出来。直到《安乐街》这部完美的古典作品问世后,夏尔洛的形象才第一次显出了它的巨大光辉。艺术家完全放弃了投人所好的做法,他成了他自己和他的天地的主宰。
他之所以能在27岁时就获得这样高的成就,是因为他能够不被自己在孤星摄影场所获得的名声冲昏头脑。当他到孤星工作后不久——在1916年的某一天,一阵冷水使他清醒过来。他在谈到这点时说:
“我那时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讨好爱好我的观众。为了这,我只要把我知道准有把握成功的那一套,把那些准能引起他们哄堂大笑的效果供给他们就行了,纵使这些效果根本和真正应有的动作毫不相关,也没有关系……”
“就在这样自满的时候,在《夏尔洛当救火员》放映的第二天,我被泼了一盆冷水。那是一个我从没见过面的不相识的人泼的。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上面说:‘我很担心您会变成观众的奴隶。恰巧相反,观众是您的奴隶。夏尔洛,观众是喜欢做奴隶的。’”
“自从接到这一封信以后,我就竭力避免投一般观众之所好。我依照我自己的兴趣,它却更恰当地给予了观众们以他们真正期待于我的东西。”
卓别林并不认为群众必须成为他的个性的奴隶,他认为当演员的唯一原因就是要表达大众的情绪。
1935年夏天,卓别林的“第五号作品” 《摩登时代》与观众见面。
在《摩登时代》中,夏尔洛挑选了一个相当摩登的职业,他是一家大工厂的工人。在这家工厂里,一切都是机械化,经理通过电视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角落。工人在从事工作时像一些身在屠宰场上的羔羊,时刻都处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工人夏尔洛常常一不经心就打乱了传送带的工作,他的那份工作是永远不停地拧紧一颗颗螺丝钉。
“吃饭机”证实行不通后,经理就下令加快机器的速度。传送带的加速和工作的单调使夏尔洛丧失了理智,他像白痴一般跳起舞,把女人的衣钮当作螺丝钉,他把机油倒在工长、警官和护士的身上。他被关进了疯人院……等他病愈出院,却失掉了职业。
他在街上流浪,却被误抓进了监狱。但他觉得在监狱里要比在工厂中千活舒服得多。出狱后,他进了一家造船厂,却把一条还没造好的船放下了海。夏尔洛又失业了,他设法使自己能被抓进监狱去,因为在那里倒是有吃有住的。
在危机或不景气的十年中,没有一部美国影片曾经敢像《摩登时代》那样大胆地直接接触失业问题或资本主义统治所造成的其他后果。我们可以把卓别林看作是另一个时代的人物,因为在好莱坞,戏剧片除了表现一些简直是下流的东西以外就没有其他什么了。
(节选自《卓别林的一生》,韩默、徐继曾译)
19.评传中的议论不可忽视,请分析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议论的作用。 (4分)
20.文本既叙述了两部电影的梗概,又摘引了观众的来信,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请分别说明。 (5分)
21.在第4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卓别林因成功塑造了夏尔洛形象而获得奥斯卡荣誉奖。请就夏尔洛形象塑造的过程,谈谈卓别林获得成功的原因。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 2分。
22.根据下面一段文字,以光明中学毕业生的身份,向邻居的孩子推介自己的学校并鼓励他报考。要求不超过50字。 (6分)
步入母校光明中学,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校园图景: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体育馆、图书馆、学生公寓等拔地而起,气势雄伟。沿着宽敞的柏油校道往前走,尽头便是曾伴随母校走过百年风雨路程的墨香园。墨香园内长廊迂回,古碑林立,藤蔓缭绕,与园中矗立的现代化科学实验楼相映成趣。步出墨香园往左走,便是新落成的拥有一流设备的教学大楼。大楼旁一排橱窗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市优秀班主任×××”……一张张笑脸和蔼可亲,光彩夺目;“祝贺我校×××同学获省高考理科状元”、“祝贺我校×××同学获得市科技创新大赛特等奖”、“庆祝我校获市艺术比赛一等奖”……一份份教育的喜报令人振奋,催人向上。我徜徉于鸟语花香的林荫小道上,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校园里,心潮澎湃,千言万语凝成一句:母校,我爱你!
23.下面是联合国总部门前一尊雕塑的照片,请紧扣雕塑的寓意展开联想,写一段鲜明生动的文字,表达你的期盼。要求不少于40字。 (6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9年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