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0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3]
2009届成都市第一次诊断语文试题
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语 文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第Ⅰ卷l至4页,第Ⅱ卷5至12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答第Ⅱ卷时,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着落(zhuó) 毗邻(pí) 一沓纸(dá) 令人咋舌(zhà)
B.泥淖(nào) 木讷(nè) 刀削面(xuē) 戛然而止(jiá)
C.思忖(cǔn) 落枕(lào) 汗涔涔(cén) 博闯强识(shí)
D.抹布(mā) 愠色(yùn) 唱主角(jué) 金蝉脱壳(qiào)
2.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人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 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串长长的冒死也说真话的忠臣名单:比干、屈原、魏徵、海瑞……他们都是“不说真话毋宁死”的硬汉子。
(2)近日,教育部发布消息,2009年同等 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将于3月中旬开始网上报名。
(3)上海从今年起实施的在沪注册登记不限户籍的新办法意味着 是外地大学生,只要在上海创业,同样能享受购房的优惠政策。
A.批阅 学历 尽管 B.披阅 学力 即使
C.批阅 学力 即使 D.披阅 学历 尽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沿着木板小径走到黄龙顶峰的琼瑶彩池时,面对它奇异的景色,我们不禁赞叹这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B.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集上网、收发邮件、看电影、听音乐、导航、拍照、摄像等功能于一身,真可谓无所不为。
C.今年的春装以休闲、淑女、中性为主要风格,流行的图案越发抽象了,点、线、面各种元素的交织,构成了更加光怪陆离的神秘几何图形。
D.没有人不害怕失败,没有人不渴望成功,然而冠军只有一个,所以偶尔的失败是不足为训的,可怕的是失去了自信和热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4月初在伦敦召开的G20财长会议能否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方案,被认为是影响近期全球金融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
B.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这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C.成都市龙泉驿素有“桃花源”的美称,种植桃树多达17万亩,其面积之广大,品种之繁多,可以堪称“西南之最”。
D.由于“五一”假期缩水,导致超过5天的旅游线路今年普遍遇冷,但短线出游仍会延续清明小长假的火爆局面。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广泛的艺术实践之后,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成熟标志。
中国人由衷地爱好水墨画,是因为在静穆含蓄、恬淡幽远的黑白世界中,蕴藏着华夏民族颐养而成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艺术创造过程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蕴藏着每个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追求。熟识中国画的人晓得,水墨画的意境隐没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之闻。那些看似简单的几条墨线、几团浓淡相间的墨渍,却往往道出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道出了中国人世代承袭的对于天地间“浑元”之气的追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或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耳”,或是“圣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在笔墨挥洒之间宣泄出个人的豪情快感和浪漫诗意。
浏览完整试题
中国水墨画不着意追求物象的外表之“像”,不去注重大自然繁琐的细节,而唯注重“心像”的把握和“形神”的概括。其创作是依靠毛笔在水墨痕迹中所塑造的“意象”图式,剔除了自然物象的表面真实,还原其自然世界的真实灵魂,完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和精神旨趣。齐白石称这种意象之美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以为“不似是为欺世,太似是为媚俗”,“不似之似”才是艺术的根本。看来,正是这“不似之似”的意象之美,才能演绎中国人心灵中无尽的意境,让中国人得以启动超旷空灵的精神之舟,徜徉在浩瀚无边的水墨艺术世界。
注重协调物象的阴阳之理,不要浮躁的光影作为画面形象的修饰,也是中国的水墨画刻意追求的。因此,水墨画中的深与淡、干与湿、黑与白、曲与直等,拒绝了外部务件对于生命本质的干预,纯粹以表现物象的“原生态”为出发点,展示自然世界的内在本质,穷尽天地万物的运行机理,这或许是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热爱黑墨的颜色,用简单的阴阳道理,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黑墨构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特殊的审美心理和精神境界。古人认为,观赏画中世界,近山,可以信步走进,寄情其中;观水,可以畅游其间,澄澈心灵;视物,可以睹物思人,“见异思迁”;品人,可以领略独立人格,表达自己贤达清高、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在水墨的渗化中寻找意境,在意境的氤氲中放逐身心,这是中国人至今无法舍弃的美好享受。
5.下列有关中国水墨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墨画这种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
B.水墨画用简约、概括的寥寥数笔,营造出静穆含蓄、恬淡幽远、意境无穷的黑白世界。
C.水墨画蕴藏着华夏民族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观念,蕴藏着创作者的生命体验和人格塑造。
D.水墨画以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表达着中国人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墨画的产生和中国古人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和注重自我心灵表现的民族文化习惯密切相关。
B.水墨画以表现物象的“原生态”为出发点,通过“黑与白”表达了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及其运行机理的认识。
C.齐白石所追求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之美指的是既注重物象外表细节的相似,又注重“心像”的把握。
D.水墨画蕴藏着华夏子孙永远无法释怀的理想追求,它所演绎的意境能让中国人得到超旷空灵的精神享受。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水墨画这种具有独特中国韵味的绘画艺术形式的刨造,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最擅长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
B.中国的水墨画不用光影作为画面形象的修饰,反映出中国古代画家对自然万物细节的研究赶不上同时代的西方画家。
C.从中国水墨画刻意追求阴阳之理可看出,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就应当是展示自然世界的内在本质,穷尽天地万物的运行机理。
D.创作时有着不同人生体验的作者在笔墨之间充分融入了其个性化的豪情和诗意,使水墨画作品显现出意义的丰富和风格的多样。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数十日。诩乃令军中,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太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是时,长吏听百姓谪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因以聚敛。诩上疏曰:“元年以来,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而三公、刺史少所举奏。永平、章和中,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于是诏书下诩章,切责州郡。谪罚输赎自此而止。宁阳主簿诉其县令之枉,积六七岁不省。主薄乃上书曰:“臣章百上,终不见省,臣岂可北诣单于以告怨乎?”帝大怒,持章示尚书,尚书遂劾以大逆。诩驳之曰:“主簿所讼,百上不达,是有司之过。愚蠢之人,不足多诛。”帝纳诩言,笞之而已。诩因谓诸尚书曰:“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发刻肌,诣阚告诉,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闻者皆惭。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蠲,juin(书)免除。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戒不虞 虞:预料
B.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贸:变更
C.积六七岁不省 省:审察
D.断发刻肌,诣阙告诉 告诉:说给人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虞诩“将帅之略”和“刚正之性”的一组是
A.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 谪罚吏人至数千万
B.孙膑减灶而君增之 州及郡县皆坐免黜
C.乃令军中,潜发小弩 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
D.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 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
展开余下试题
1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诩孝敬奉养祖母.被县里推举为顺孙。国相认为他是非凡出众的人打算任用他为吏,而他却因为要奉养祖母拒绝了。
B.虞诩有将帅之略,被调任为武都太守。在作战中,他指挥若定,用增灶示强、巧用弓弩、易服回转、伏兵掩击等方式迷惑并打败羌人。
C.虞诩为“义钱”之事上疏皇帝,陈述了贪官污吏的罪行以及百姓遭受的痛苦,建议废除“义钱”。皇帝采纳后,“义钱”制度从此停止。
D.虞诩认为宁阳县主簿上告该县县令受冤一事虽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对这样愚蠢的人,没必要杀他。
第Ⅱ卷(共120分)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5分)
译文
(2)诩好剌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5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萧吹一声。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生卒年不详。少年习佛,博学经史,工词章,后转而学道,隐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2分)
(2)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山高幽静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如刘禹锡《石头城》中的“ ,夜深还过女墙来”;李煜《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叉东风, ”。
李密在《陈情表》中提出“ , ”的请求,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其奉养祖母的拳拳之心,感动了提倡以“孝”治理天下的晋武帝。
(2)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古代诗词善用自然景物烘托感情。如《卫风•氓》中的“桑之落矣,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 .到黄昏,点点滴滴”。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志”“力”“物”三者关系时.用“ ,
”强调了尽志的重要性。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苍茫中原
朱以撒
①这些日子里,经孟州、孟津,到洛阳、安阳、开封,总是日复一日地感受一种与江南不同的厚重。是这里带有寒意的凌厉的风,是那看起来比故乡大而深红的落日,还是落日背景下那卸去累累果实的无垠原野?感觉总是难以言明。可是肌肤与心灵明明白白地体验着与我所居住的都市不同的气息.心弦不由地被撩拨得颤动起来。
②我只能挑一个我以为合适的词来表达,那就是:苍茫。
③这些有过古都兴衰千年激荡的土地,在经过世事翻覆、鹿鼎频争的烽烟之后,已经变得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了,现代文明已深深地弥漫其中。可是,只要你抽身出来,到郊原,到旷野,你仍然会感慨不已。这方水土曾有过的英雄气概和草莽纷争,并不因时光的流逝而飘散,只要你有心撩开一角,那些带有图腾、饕餮、甲骨、金文的古风就会扑面而来。
④这个晚秋的黄昏,我在远离城区的郊外散步,原野苍茫秋风苍凉,深红的落日把远山映衬出一个绵延的剪影。有几个农夫在拉扶着犁耙,在他们劳作的不远处,散落着一些短粗的城堞纹丝不动。时日久远,风雨侵蚀无歇,城堞外表如同千疮百孔的马蜂窝,只要看着那厚实沉甸的分量,就很客易使人想起宝剑和英雄,每一块土疙瘩里都可能掉下一则传奇故事,每一阵风卷出的黄尘都可能扬起战马的嘶呜。如期而至的黄昏茏罩在空寂的城堞上,引人无限遐想:岁月真是无从再现么?其实我已逐渐能够由此领悟中原的笔墨情怀了。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特有的意象时时刻刻地熏染,笔下自然就野犷起来。亘古的南北有别,是渗透于艺人艺事的方方面面的,你看看他们手执长锋狼毫在雪白的宣纸上驰骋,多是乘势翻卷的草书,与沙场上的箭镞飞鸣、刀光剑影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表现形式更换了罢了。
⑤在我们感慨岁月的磨洗使许多鲜明的过往人事化为乌有的同时,还是会看到许多不畏惧风霜刀斧剔抉的古典依然如故。我看到并抚摸到了这些昔日古都的石像、石碑。四季轮回春秋迭代,石像中的文官武将,已失却了当年的文质彬彬或威武睥睨,在改朝换代的风云中一脸漠然。他们有的依旧兀立于田头篱角,有的则离开原本坐落的方位,被人集中一室面面相觑。他们是留恋秦时汉时的明月呢,还是渴望唐时宋时的清风呢?令人乐意驻足的是与石像同存的石碑。时光的清冷沁入了石表,损伤了点画结构,使句读时不免受阻。可心灵却因之而酣畅,分明品味出碑文深处的内涵,丰富而深沉。这使我们面临它的时候,看出旧日创造的美丽辉煌的闪耀;在触摸它的时候,感觉到岁月翩翩远去的雪泥鸿爪,不免能领悟上苍的一点暗喻,一点象征,一点意趣。这是如今一些雕琢精美的石像石碑所无从具备的。这些古代的石头荡起历史的回声,很有可能会令我们捡拾起精神上的一些遗失。
⑥在中原的大地上穿行,有一种纵横六合天高地迥的开阔逼进心胸。像我这样方向感不强的人,如果向匆匆前行的中原人讨教,他们总是会站定了,缓缓抬手,至眉端,“诺,向南猛走,再向西拐”。他们的方位感特别强,又有一种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意气。我从中得到的暗示是,当年中原逐鹿的后代,血液中还流动着纵横捭阖的气概,犹如指点江山那般。
⑦一弯寒月升上来了,远处近处层次分明。这不是十五的月亮,却由此衬托出了空间的苍茫无限,朦脆色调更平添这一古老地域神秘与辽远。流连在历史往事的废墟上.思想无处不达地展开,灵活并且随意。在搜寻这方土地的遗留时,有许多次,视觉是徒劳无获的,只有靠心灵去感受,用知觉去捕捉。像这样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地方,战争的风云、英雄的情操,艺术的拙朴、民气的强悍,根本不会因时光潮水的浸漫而退却。
⑧我想,我也许还有不少机会走入这苍茫的中原。 (有删改)
14.作者感受到的中原大地的“苍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作答。(6分)
答:
15.根据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第④段中“中原的笔墨情怀”指的是什么?(2分)
(2)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这些古代的石头荡起的历史回声,很有可能会令我们捡拾起精神上的一些遗失。
16.文中第⑦段写到了寒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简要赏析。(4分)
18仔细阅读下面的图表,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说明2004—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的变化情况。(4分)
2004——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短语结构协调一致。(字数不得增减)(6分)
黄河,你从巴颜喀拉山流出后,一路喷珠溅玉,款款前行。当你腾跃下青海高原后,愈来愈威风凛凛,疏狂不羁。你这孔武的东方臣龙,以铜头铁臂撞开大峡谷,用尖牙利齿撕碎黄土高原。
巉岩壁立的刘家峡里,你一甩龙尾,卷起千堆雪;至壶口,你一声短吟,撩起瀑布泻天;抵龙门,你长吼一声,唤起地动狂飙;嵯峨陡峭的青铜峡里,你龙身一陡,搅起浪万叠……
20.请你根据下面的情景合理想象,补充火柴和凸透镜的对话。(5分)
实验室里,火柴点燃了酒精灯。
火柴得意地对凸透镜说:“ 。”(2分)
展开余下试题
正说着,火柴不经意地碰在装着白磷的玻璃瓶上,火焰熄灭了。
凸透镜望了火柴一眼,默不作声地对准瓶子里的白磷,不一会儿就燃起了火苗。
凸透镜诚恳地对火柴说:“ 。”(3分)
2l.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我是一棵树,一棵长在房前屋后的树。
我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春天,我欣然长出了绿叶,蓬蓬勃勃,葱葱茏茏。在我的树阴下,人们嬉戏,闲谈。我可以给人这么多的欢乐,自己也不知晓。我只生长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秋天,我开始落叶,飘飘洒洒,纷纷扬扬。在我的身边,人们喝酒,吟诗。我可以给人这么多的欢乐,自己也不知晓。我只生长我自己,什么也没有做。
无数个春花秋月,我老了,人们把我锯了下来,我便只是一个树墩了。在树墩上还有人坐着停歇,思索人生的开端。
我长成了一棵树。并以一棵树的方式在世界上消失,这便是生命中最美丽的哲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l.D(A“咋”读zé。“削”读xiāo。C“识”读zhì)
2.B(披阅:指披览、阅读;批阅:指阅读并加以指示或者批改。①句根据语境应该选用“披阅”。学历:学习的经历,指曾经在哪些学校肄业或者毕业;学力: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②句根据语境应该选用“学力”。即使: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所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尽管: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③句根据语境应该选用“即使”)
3.C(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色彩繁杂;比喻事物离奇多变。A对象误用。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不能用来形容自然景物。B.感情色彩不当。无所不为: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是贬义词。D.望文生义。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
4.A(B.不合逻辑。“干家务活”不能与“买菜”“煮饭”等并列。C.赘余。“堪称”本来就有“可以称为”的意思。D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导致”)
二、(9分,每小题3分)
5.A(以偏概全。水墨画只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成熟标志”)
6.C(曲解原文。齐白石的“不似之似”不追求外表细节的相似,而追求“心像”的把握和“形神”的概括)
7.D(A.推断泛化。从原文信息不能推出“中华民族最擅长以最简单的方式来阐释最复杂的自然世界”的结论。B.强加因果。根据文章中“中国水墨画不注重表现光与影等外在条件”这一信息,不能推出“中国古代画家对自然万物细节的研究赶不上同时代的西方画家”的结论。C.推断绝对化。据原文“这或许是艺术世界的真实目的”一句可知“或许”是或然而非必然)
三、(9分,每小题3分)
8.D(应为“报告申诉”)
9.C(A.“谪罚……”是长吏所为;B.“州及……”陈述的是永平、章和年间的事情;D.“兵法……”是兵书的策略)
10.D(虞诩没有认为主簿的作法是大逆不道)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10分)
(1)(5分)我军人数多,行动快,(敌军)一定害怕追击我们。孙膑是(有意向敌人)显示弱小,而我如今是(有意向敌人)显示强大,(这是由于)形势不同的缘故。(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惮”“见”的含义各计1分)
(2)(5分)虞诩喜爱指责揭发,没有曲法(回避)宽容的,屡次因此触犯权臣贵戚,于是多次受到责备和刑罚的惩处(九次被责备,三次遭受刑罚的惩处),但刚强正直的个性,至死不变。(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刺”“陴”的含义正确各计1分)
12.(8分)
(1)(2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淡远超逸的心境。(2分,意思相近即可)
(2)(6分)(1)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高(1分);本诗第二句写手攀松桂在浮云中行走,侧面表现了四明山山高的特点(2分);(2)用以声衬静的手法写出四明山的幽静(1分);本诗三、四句写在“无人境”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一声箫鸣,反衬出山的幽静(2分)。
13.(5分)
(1)竹喧归浣女 淮水东边旧时月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2)女娲炼石补天处 其黄而陨 梧桐更兼细雨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别字该空不计分)
五、(22分)
14.(6分)①中原凌厉的风、深红的落日、无垠的原野等自然景象;②中原弥漫着浓厚历史气息的城堞、石碑、石像等历史遗迹;③流存于中原人血液中的纵横捭阖的气概。(答对1点计2分,答对3点计6分。意思相近即可)
15.(6分)
(1)(2分)指浸润着中原历史文化的艺术中(1分)所表现出的粗犷与豪放(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中原大地散落的石碑、石像等遗迹(1分),所勾起的历史记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1分),有可能让我们从中汲取遗失的精神气质以及丰富深沉的文化精神(2分)。(意思相近即可)
16.(6分)①衬托了中原大地的苍茫无限、神秘辽远;②触景生情,引出作者对中原历史文化的感悟。(答对1点计3分,术语正确计i分,分析恰当计2分;共6分)(意思相近即可)
17.(4分)评分要点:观点、特色正确1分;举例恰当、分析得当2分;语言通顺1分。
参考示例1:
善用整句。如“战争的风云、英雄的情操,艺术的拙朴、民气的强悍”一句,结构整齐、酣畅淋漓,表现了中原大地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丰富内涵。
参考示例2:
妙用修辞。如“城堞外表如同千疮百孔的马蜂窝”一句中,作者把散落在广袤原野中短粗的城堞比喻成“马蜂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饱经风雨侵蚀的城堞早已千疮百孔的特点,显现了历史的悠久。
六、(15分)
18.(4分)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分).上升幅度有高有低(2分)。(一点2分,共4分。意思相近即可)
19.(6分)
参考示例:
巉岩壁立的刘家峡里,你龙尾一甩,卷起千堆雪;嵯峨陡峭的青铜峡中,你龙身一抖,搅起万叠浪;至壶口,你一声短吟,撩起泻天瀑布;抵龙门,你一声长吼,唤来动地狂飚……(语序调整恪当,计2分;短语结构调整一致,每处计1分,共4分)
20.(5分)
火柴:(2分)(示例)瞧我多厉害,要点燃物体,非我不可。
凸透镜:(3分)(示例)你看,我不也点燃了吗?可是自高自大,就会碰壁的,还是谦虚一点吧。
七、(60分)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18.114.88.230)
上一篇:
2009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57
下一篇:
北京市丰台区2009届高三统一练习(二)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09届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