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阅读:1106  
标签:北师大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6]
2009北京各区二模试卷文学作品汇编
北京市各区2009届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文学作品阅读专题
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 语文试题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杰出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的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树有一方形石 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在那 里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俯仰低徊,默想着徐渭的生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四绝的文学、艺术大家并非恃 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连应了八次乡试,连举人也未考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坐牢六次,先后因受刺激自杀九次。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对徐渭不这样安排,徐渭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在科举考试中从秀才到进士一路顺利,以他的才华,那也就成几品大员 了。不但有锦衣玉食、红袖添香的幸福生活,很可能还会有宝马香车、随王伴驾的美好未来。(皇帝需要文学弄臣啊!)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献给名级当权者,如果碰巧遇上了袁宏道这样的吏部官员,即使不拉扯他给他个官职,在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 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回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疯狂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它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时尚、摧眉折腰是不可想像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绘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垢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我们所有的今人。我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当年的大人先生们,痛斥当时龌龊的世俗,发几声长叹,给徐渭以深深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我了。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不说是王国,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浏览完整试题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它曾经蒙尘,曾经遭垢,曾经枯萎,但它却从不曾死亡。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而且,不管今后世事如何变迁,它也会永远葱茏下去。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历史中了。
1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房中度过的。
B.作者写道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臂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C.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D.徐渭曾将参加国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E.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早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
18.请具体说说,作者感到“一阵阵含义透进骨髓”的原因是什么?(4分)

19.(1)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2)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觉得“是徐渭先生悲悯我”?(2分)

20.文章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历史中了。”一句做结,有什么作用?(5分)

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7.(4分)A D(A挂有匾额的老式瓦房是重新修建的,徐渭所居几间草屋已塌,D强加因果,徐渭作品的特点,主要源自命运的打击与他不屈人格的矛盾造成的内心焦虑。“强心铁骨、才横笔豪”是徐渭书法的特点,D项表述为“作品”的特点,不准确。)
18.(4分)徐渭有旷世奇才又不恃才做物,(1分)热爱生活,(1分)却屡遭打击,(1)一生穷困潦倒,直至死去。(1分)
19.(1)(3分)假想与现实中徐渭的真实人生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他在困顿中坚守的难能可贵。(1分)进一步表达了对徐渭人格的敬佩之情。暗含着对世态的嘲讽。(1分,答出一点即可)
(2)(2分)因为作者看到了自己与徐渭的巨大差距,(1分)在命运的考验面前,自己缺少自信,缺少独立的精神领地。(1分)
20.(5分)用青藤指代(或“比喻”)徐渭,(1分)形象生动,耐人寻味。(1分)全句强调了徐渭精神永存。(1分)表达敬仰之情。(1分)照应了文题。(1分)
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
湖光塔影
宗璞
①从燕园离去的人,难免沾染些泉石烟霞的癖好。清晨在翠竹下读书,黄昏在杨柳岸边
散步,习惯了,自然觉得燕园的朝朝暮暮,和那一木一石融在一起,难以分开。燕园的诸般
景色中,最不能忘记的,大概是那湖光塔影的画面了。但若真把这幅画面落到纸上,究竟该
怎样着笔,我却想不出。
②小时候,常在湖边行走。只觉得这湖水真绿,绿得和岸边丛生的草木差不多,简直分
不出草和水、水和草来。又觉得这湖真大。在湖岸边看着鱼儿向岛游去,水面上形成一行行
整齐的波纹,“鱼儿排队!”我想。夜晚,在梦中,我便也加入鱼儿的队伍,去探索小岛的秘密。
③一晃儿过了几十年。我在经历了人世酸辛之余,也已踏遍燕园的每一个角落,领略了
花晨月夕,四时风光。未名湖,湖光依旧。那塔,应该是未名塔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它投
在湖水上的影子。晴天时,岸上的塔直指青天,水中的塔深延湖底。湖水一片碧绿,塔影在
湖光中,檐角的小兽清晰可辨。阴雨时,黯云压着岸上的塔,水中的塔也似乎伸展不开。雨
珠儿在湖面上跳落,泛起一层水汽。塔影摇曳了,散开了,一会儿又聚在一起,给人一种迷
惘的感觉。雾起时,湖、塔都笼罩着一层层轻纱。雪落时,远近都覆盖着从未剪裁过的白绒
毡。
④月夜在湖上别有一番情调。湖西岸有一座筑有钟亭的小山,山侧有树木、草地和一条
小路。月光在这儿,多少有些局促。循小路转过山角,眼前忽然一亮,只见月色照得一片通
明,水面似乎比白天宽阔了许多,水波(甲)月光不知流向何方。那北岸树丛中的灯火,很
快显示了湖岸的线条,透露了未名湖的秀雅风致。行近岸边,长长的柳丝(乙)着月色湖
光。水的银光里是挺拔的塔影,天的银光下是挺拔的塔身。这地面上留住的月光和湖面上的
不同。湖面上的闪烁跳跃,如同乐曲中轻盈的拔弦;地面上的迷茫空灵,却似水墨画中不十
分均匀的笔触。
⑤循路东行到一座小石桥边,向右折去,是一潭与未名湖相通的水。水面不大,三面山
坡,显得池水很深。山坡上树木茂密,水边石草杂置。月光从密树中照进幽塘,水中反射出
冷冷的光,真觉得此时应有一只白鹤从水上掠过,好为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的诗
句作出图解。
⑥冷月有知,当能告诉我们从建园起这里发生的种种悲剧。鹤影诗魂,难逃魔掌,更不
说这湖山中渗透的民脂民膏,埋葬着的累累白骨了。这园原名淑春园,是乾隆年间权臣和
珅的私产。“芳园筑向帝城西”,那时颇有些达官贵人在这一带经营园圃。燕园北部的镜春、
朗润、鸣鹤诸园,都是私人园林,现已融入燕园,成为一体。
⑦从那幽塘边上行,到了千百竿翠竹掩映的临湖轩,那便是当初燕京大学的神经中枢
了。燕大于一九二六年从城内迁此。同年,在抗议北洋军阀卖国行径的游行中,便有燕大学
生惨遭杀害。三十年代中,多少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离开了湖光塔影奔向延安;四十年代
中动荡、忧虑、苦痛和欢喜的岁月,虽然没有给这里的景物留下痕迹,却镌刻下了无数仁人


展开余下试题志士浴血奋斗的足迹。
⑧又是清晨散步,向湖中的岛眺望,那白石船仍静静地停泊在原处,树木只管各自绿
着。在那浓绿中,一架射电天文望远镜赫然摆在那里,仰面向着天空。有的朋友认为它破坏
了自然的景致,而我却觉得它在湖光塔影之间,显示出人类智慧的光辉,儿时的梦又在眼前
浮起。
⑨沉思了片刻,未名塔的背后已是一片朝霞。这时却只有两个七八岁的学生在湖边。他
们不知从何时起,坐在岸石上,聚精会神地观察水里的鱼。“看!鱼!鱼排队!”他们高兴地
大叫大嚷,一面指着水面上整齐的一行行波纹,波纹正向小岛行去。“骑鱼探险去吧?”:茂不由得笑问。“你怎么知道?”他们冲我眨眼睛,又赶快去盯住大鱼。我不只知道这个,还知道他们的梦。
⑩我怕打扰他们,便走开了。信步来到大图书馆前。图书馆四层楼顸周围镶嵌的绿琉璃
瓦在朝阳的光辉里闪闪发亮。这里终日座无虚席。每天清晨,总有许多人在门前等候。有几次,别出心裁的年轻人用鼓鼓的书包排成了长长的队伍。
○11这时,我虽不在未名湖畔,却想出了一幅湖光塔影图。湖光、塔影,怎样画都是美的,
但不要忘记在湖边大石上画一个鼓鼓的半旧的帆布书包。
(有删改)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讲究布局谋篇,以作者的行踪为经线,以燕园的湖光塔影为纬线,写景、叙事穿插自如。
B.在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以清新自然之笔,将湖光塔影的四季景象与自身的人事酸辛相照应。
C.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虚实结合,其中“寒塘”“冷月”隐喻造成悲剧的
黑暗社会。
D.作者写两个孩子沐浴在一片朝霞之中,寓意深远,象征着祖国的未来如满天早霞蓬勃兴旺。
E.燕园的“湖光塔影”既具有自然之美,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内容。
18.请根据第④段景物描写的意境,从下面两组词语中,各选出一个恰当的词语,分别填人
甲、乙两处,并任选其一分析运用之妙。(4分)
(1)甲(载着、推着): 乙(摇曳、舞动):
(2)妙处: 。
19.文章中多次写到“梦”,“梦”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梦”的用意是什么?(4分)


20.作者说:“湖光、塔影,怎样画都是美的,但不要忘记在湖边大石上画一个鼓鼓的半旧的帆布书包。”请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北京市海淀区2009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参考答案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4分)CE(A本文以时空交错的行文方式,穿连起湖光塔影、人文历史;B“湖光塔影
的四季景象与自身的人事酸辛”不相照应;D牵强附会)
18.(4分)①甲:载着;乙:摇曳。(2分)②分析:示例一:“载着”形象地表现出满湖月
光,随水波轻漾的景象(2分)。示例二:“摇曳”生动地表现出轻拂的柳丝映照在湖光
月色里,柳姿、湖光、月色随轻波荡漾的景象(2分)。(意思对即可)
19.(4分)文中写了三个梦,既指作者儿时做的探索小岛秘密的梦,也指作者、两个孩子儿
时探索未知奥秘的梦想。(2分)。湖光塔影秀雅迷人的燕园,还是唤起孩子们(或年轻
人的)人生梦想、启迪他们智慧的摇篮(2分)。
20.(6分)①美丽的湖光塔影是燕园的象征,表现了燕园的自然之美(2分)。②鼓鼓的半旧的书包代表着一代代不断追求人类智慧的燕园学子(或燕园学子孜孜以求的精神)(2分)。
③湖光塔影与书包相结合的画面,揭示出燕园积淀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或它是中国
文化知识、人文精神的圣殿)(2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东城区2009届高三语文二模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批把。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人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
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
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展开余下试题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
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7.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你认为作者有什么用意?(4分)
18.小说写了叶三是鉴赏家,写了四层,按照下面的示例,对另外三层进行简要概括。(3分)
①示例:叶三看画② ③ ④
19.“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5分)
20.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100字以内)(6分)
北京市东城区2009届高三语文二模参考答案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答案示例:小说写果贩叶三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一种乐观的(或热情的、诚实的、有智慧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叶三有审美情趣(2分),为下文写他是个不谄媚、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2分)
18.答案示例:②叶三懂画③叶三评画 ④叶三与画共存亡(一空1分)
19.这句话表现季陶民的清高(或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2分)。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叶三既不像那些庸风雅士假名士那样假充内行(或不懂装懂)、也不谀媚的特点(3分)
20.答案示例:这个结尾很好,是全文的升华。因为本小说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已。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6分)。
答案示例:这个结尾不合适,是全文的败笔。因为叶三把画带进棺材,不过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这只是满足了他个人的占有欲望,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6分)
答案示例三: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将前文的赞赏化为了莫大的惋惜。因为叶三把画作带进了棺材,体现的是文化痼疾之一;封闭狭隘。作者在《胡同文化》中也曾有类似写法,文尾以“再见呀,胡同”体现对封闭的胡同文化的清醒认识。(6分)
(角度不拘,有无具体例子均可,言之成理即可)
北京市宣武区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测
五、(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0题。
剪纸
于德北
二姑奶算家乡的一个传奇人物吧?她已经三十几年没有回老家了。我见过她一次,面色白皙,双眉入鬓,一看小时候就是个美人坯子,怎么出落也不会走样。
和所有农村姑娘不同的是,当年的二姑娘绝不像其他的女孩,手指粗短,肤黑皮糙,毫无美感。她有一双非常纤细的手,二姑娘三岁学剪窗花,我老家那个村每逢过年,都要请二姑娘剪许多的窗花。各家各户自买红纸,一沓沓铺在二姑奶的炕上,不少孩子趴在二姑奶的窗台上,看二姑奶舞执剪刀的手上下翻飞,从她指间飞落的纸屑,像冬天飘落的雪花,给残阳照了,红白相间,十分好看。
二姑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叫彪子。人长得十分壮实,可惜十九岁那年往县里送粮,翻车压断了腿,从此成了一个跛子。
人们都说,两个人毕竟没有定亲,二姑娘不会那么胡涂,她有的是理由,也有的是机会,给自己剪出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
但二姑奶没有。她告诉彪子,好好养伤。伤好后,她又拿出自己的积蓄,让彪子拜师傅学木匠,将来找机会出去做工。二姑奶相信,他们一样可以过上让人羡慕的日子。
二姑奶说:“过日子不一定非靠卖苦力。咱能行。”
彪子哭了。
二姑奶和彪子的婚礼办得很热闹。二姑奶没向彪子家要一分钱彩礼,她的举动令周围的姐妹很不解。
二姑奶和二姑爷婚后的生活是幸福的。二姑爷在二姑奶的帮助下学会了木匠手艺,吃穿不是问题。东家盖房子,西家嫁闺女,都要找他去,除了管吃管喝,哪次完工后都会得到丰厚的报酬。
但二姑奶不能生育。婚后三年,他们的怀里还是空空的。后来请大夫来看,说二姑奶得了一种病,失去了生育的能力。面对农村中这天大的打击,二姑爷出人意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在二姑奶悄然垂泪的时候,二姑爷欣然坐在二姑奶身边,轻轻抚摸她的后背,对她说:“没孩子怕啥,我又不喜欢热闹。”
我们那个村有一个小学校,校长是一个民俗学家,很喜欢二姑奶的剪纸。他约二姑奶去学校给孩子们讲课,就讲讲怎样剪窗花。二姑奶不好意思地推却了,她一边低头羞涩地笑,一边说:“俺哪会讲课。”
校长说:“那就给俺们表演。”
一群孩子跟着起哄。
二姑爷在一旁拍了手说:“去,咋不去?别人想去还去不成呢!”就这样,二姑奶在我们村的小学校当了一回女先生。
那天,小学校的校长和二姑奶突发奇想,把学生们从家里带来的红纸用糨糊粘上,宽宽大地铺了大半个操场。阳光照下来,把红纸照得透明,鲜艳。
二姑奶收拾停当,手执剪刀上了场,她打扮得分外精神,人也爽气了十分。有十几个小姑娘帮她抬纸,二姑奶像龙行云,凤鸣天,身子轻快、便捷;抬臂落臂处,人呀、鸟呀、山呀、水呀随着大片大片的纸屑落地,一件件、一层层地显露出来……
这是一幅普天同庆图。望着这件完成的作品,二姑奶脸上的笑意一如三月的春光。
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幅剪纸作品。
二姑奶说,这么大一张纸,如果把她心里设计的美丽图形剪出来,怕是一辈子也不够。可是,天忽然下了大雨。大家守在雨里不肯离去,可是没办法,雨水可以使万物萌发,也可以把一切一一二姑奶以至全村人的大窗花在雨水的冲刷下都成了泡影。但是,全村的人们都乐于传颂它的美丽。
热爱民俗的老校长哭了,他说他为自己能够参与这样一个壮举而感动。
1
标签:北师大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09北京各”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