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阅读:1585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85]
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
广西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
2009年广西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测试
语 文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乙〕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甲〕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1金闺万里愁。






〔注〕1无那:无奈。

(1)乙诗第一、二句中的“新”“旧”二字有何妙处?(4分)
答:

(2)甲、乙二诗都写“愁”,试比较这两首诗的第四句在写“愁”的手法上有何
不同。(4分)
答:

参考答案

12.(8分)
(1)(4分。手法、词解、句意、作用各1分。)
形成对比(1分),“新”指的是新曲调,“旧”指的是不变的别情(1分),意在说明无论琵琵曲如何变换新曲调,曲词中依然蕴含着不变的别情(1分),渲染了别情之浓重(1分)。
(2)〔4分。手法及分析占1分,作用(含表达效果关键词及情感)占1分。答案要点齐备才能给分。〕
甲诗运用虚写(想像)手法,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1分),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1分)。
乙诗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描绘了秋月高照长城边塞的壮阔之景(1分),渲染了征人深重的思乡之愁绪,含蓄隽永(1分)。

2009年广西梧州市高三毕业班第二次测试
语 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4分)
答: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4分)
答:

参考答案

12.(8分)
(1)(4分。手法和分析1分,表达效果关键词及情感1分。)
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1分),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1分)。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1分),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1分)。
(2)(4分。手法、分析各1分;作用2分,其中表达效果关键1分,情感1分。)
运用反衬手法(1分),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1分),突出(1分)乡愁的浓重(1分)。

广西2009届高考适应性练习八校联考试题语 文
桂林十八中、柳州地区高中、河池高中、梧州高中、钦州一中、百色高中、
岑溪中学、恭城中学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浏览完整试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
答:

(2)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4分)
答:

参考答案

12.(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4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何拱向给3分)(英语)

广西柳州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写出了江南景物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写景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1)④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魇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 (2)动静结合。江中流水生烟,岸上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荷花安静恬淡,而涉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驶来.酒旗在迎风招展,于宁静中显出一派生机。

广西省桂林市、崇左市、贺州市、防城港市四市
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答: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12.(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
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
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已。

广西柳州铁一中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眷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①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4分)
                                    
②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2.①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骘的鸣唱已稀,辛章夷否花已谢。说引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②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广西省南宁二中2009届高三上期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1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上 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是 ,后一
首风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 方法,后一首综合运用了______
等方法。其好处分别是 。(6分)
参 考 答 案

16.(8分)【答案】
(1)率真直接,热烈泼辣;清丽优雅,婉媚含蓄;
(2)前一首民歌运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
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
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116.252.62.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高三语文复”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8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