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其他类型

阅读:1341  
标签:语文版 高二 必修二 其他类型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41]
中职语文第三册教案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郭沫若和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太阳是驱除黑暗的光明使者,又万物生命的创造者,古今中外的大诗人几乎都曾对太阳表示过热烈赞颂。屈原《九歌东君》祭祝太阳神。马雅可夫斯基曾邀请太阳同他坐饮荼,称之为“永远向光明的朋友”。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蜚声国际,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观娥乡沙湾镇。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皖南事变后,“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同时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
三、背景介绍
写于1921年,正是五四运动时期,作者作为一个爱国热血青年,看着动荡的祖国,急切盼望着一个新的中国的诞生,这种盼望就象诗中对太阳对光明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对祖国的热爱。


浏览完整试题四、朗读指导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 哪几节写景哪几节抒情?(共七节,前三节写景,后四节抒情)
第一部分:写景,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不同景象。
“辽阔的大海上,波涛汹涌澎湃,霞光汹涌万丈,一轮红日缓缓上升,将大海上的云彩染成一片火红。”画面具有动态美和色彩美,因而能给人一种飞动的感觉。
这里,诗人运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太阳的光线由弱到强,将太阳的色彩由淡到浓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写景是为了抒怀。
第二部分:作者对太阳敞开胸怀,述说自己的愿望。
每句以“太阳哟”开头,诗人请求太阳永远照耀世界,将四面的黑暗驱除出去:
诗人希望能从太阳吸取无穷无尽的光和热,将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诗人愿和太阳融为一体,表达了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四至七节,时日的感情如火山爆发,充分表现了“五四”时期那种特有的狂飙精神。最后节中”的笑“,更是渗透了诗人的欢快之情,使画面活跃起来。
2、评析:诗人对太阳充满了如此强烈的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热烈追求,这种美不但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理想美,因为在诗人的心目中,太阳是光明的象征,也是真理的象征,也是未来中国的象征。诗人渴望“美的中国”早日到来。于是诗人用笔将他所要表达的社会理想表达出来了。
二、类比中寻找爱的展示
1、有了爱之真,那么我们如何在诗中表达“爱之切”下面有两种表达方式,你认为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为什么?
•我爱你,我非常一爱你,我刻骨铭心地爱你
•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后者显得更形象生动,那份使人觉得可信更执着)
2、《太阳礼赞》一诗以太阳来象征祖国的光明、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新生,对太阳进行了热情的礼赞,为什么要用象征手法?
(这首诗写于二三十年代诗中都抒发了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母亲的爱。由于当时社会原因,有的不便也不能直接表达对祖国的爱。另一方面因为通过一些意象的象征来表情达意,使诗歌更生动形象,丰富其内涵,也增强了其生命活力。)
三、实践中感爱象征魅力
读下面一段文字,运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给“母爱”找出合适的意象。母爱是一个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如一场春雨,一首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1、母爱就象      ,幽远纯净,和雅清淡。(一首田园诗)
2、母爱就象      ,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一幅山水画)
3、母爱就象      ,婉转悠扬,轻吟浅唱。(一首深情的歌)
4、母爱就象      ,吹去朔雪飞纷,带来春光无限。(一阵和煦的风)
四、作业:阅读《老马》分析老马形象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脉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不为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第三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 四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展开余下试题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作业布置: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六、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附文
中国的土地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教后感:
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象征的含义。3.诗歌的意境。
元曲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元曲的常识。
2、 通过朗读与分析,理解这两首元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 理解这两首元曲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并能按要求进行初步鉴赏。
教学重点难点:
1、 通过朗读与分析,理解这两首元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 如何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在欣赏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听的那首歌吗?这其实是明代的杨慎写的一首咏史词。我们再来听一遍吧。每次听这歌总觉得它充满了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在沧桑中又透出几许人生空幻的色彩。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但唯有青山与夕阳是不会改变,亘古悠长的。那白发渔樵才是世外高人,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那份宁静与淡泊。那份旷达与超脱正是出于对历史与人生的大彻大悟的理解。
这就是咏史怀古诗,读这样的诗能让我们忘记生活中种种的烦恼,能让我们的心胸顿生开阔。杨慎这首词可以算是咏史怀古诗中的上乘之作。在杨慎之前的元代盛行一种文体,那就是散曲。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佳作,最为杰出的是张养浩所作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这首名曲。


展开余下试题二、 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2、我们知道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听配乐朗读与自己朗读初步体味了音韵美,接下来我们再来休味这首曲子的语言美与意境美。用什么方法来体味呢?(品味诗中凝练的词,联想与想象)
3、学生自由朗读点评这首诗。
4、班内交流。
5、教师简评。
这首曲子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抒怀,再议论全曲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险峻,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读者很容易想象。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 朗读背诵。
四、 拓展延伸
1、学生阅读资料思考这些这五首怀古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六首怀古诗作中哪一首立意高?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2、教师简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如果这首曲子的曲意仅仅停留在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上,那么它仅仅宣扬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与其它怀古诗(与《洛阳怀古》“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与陈草庵《山坡羊 叹世》“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与《骊山怀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与赵庆善《长安怀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与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的主题并无多大区别。在否定历史的同时,也否定了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题材的其它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二、作者作品简介
马致远:晚号东篱,大都 ( 今北京 ) 人,著名元曲作家。 青年时追求功名,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泊名利。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和《墙头马上》。
现存小令 115 首,套数 16 套,辑为《东篱乐府》。他的散曲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隐最多。意境开阔,构思巧妙。风格以豪放为主,又有典雅清丽的一面。
  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著有杂剧 16 种,现存 7 种,以《汉宫秋》为最著名。
三、弄清文意,找出文中所提到的典故,分析其中的意思。
分组讨论秦国的山河是多么险要啊!两万兵马可以抵挡诸侯的百万大军。为了功名,这里曾经发生过多少惨烈的战争啊!
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兴起于西蜀,这一切不都是南柯一梦。
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韩信却落得如此的结果,蒯通哪里有疯癫病啊?
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而被刘邦重用,吕后杀死韩信用的也是萧何的计策。喝他个一醉方休,所谓的功名事业都由他去吧。
四、解释典故
百二:本义是以二敌百。
 “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后用来形容秦陇地势险要。
项废东吴:
  指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身亡之事。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推翻秦政权的斗争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古东吴之地)。“楚汉战争”被刘邦击败,被困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自刎乌江。故曰“项废东吴。”
刘兴西蜀:
刘邦,西汉王朝的创建者,曾经率领军队攻占咸阳,推翻秦的统治。秦亡后,项羽分封诸侯,不愿刘邦在关中立足,乃立他为汉王。刘邦利用汉中(今陕西南部)及蜀中的人力、物力,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终于战胜项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故云“刘兴西蜀”。      
梦说南柯:(南柯一梦)
  李公佐《南柯记》叙述淳于棼梦至大槐安国,任命他做南柯太守,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这是感叹刘、项的兴废也不过一场幻梦罢了。
韩信:
  汉朝的大将。在推翻秦政权和楚汉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击灭项羽于垓下,使刘邦能够统一全国。但却被吕后杀害。
蒯(kuǎi)通:
  汉初的谋士。曾劝韩信背汉自立,韩信不听,他怕受牵连,就假装风魔。后来隋何识破蒯通假装风魔。赚来京城准备杀害,蒯通历数韩信十大功劳,不当得此恶报,自己甘愿油烹火葬,和他生死相伴。终于得到刘邦的赦免。
萧何:
  汉初大臣。曾经向刘邦推荐韩信为大将,说韩信是“国士无双”。汉政权建立以后,又觉得韩信“军权太重”,后来吕后听了他的计策,杀了韩信。故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五、思想内容
1、思考探究本文的思想内容?
借历史事件表明兴衰成败,是非恩怨,不过是一场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
  结局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六、写作特色
1、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
 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
2、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
3、语言通俗平白,简洁明快,如飞流入涧,一泻无余,充分表现了豪放的风格。
七、拓展阅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分析: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
  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耻,终达目的的故事。
教学后记:
三、外国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阅读两首诗,了解诗的表达方法。
 2.了解诗歌中借助的意象实际是主客体的结合。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诗歌,产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三)情感目标
 1.生命无高低贵贱之分,认定目标,不懈追求,就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2.体会诗歌凝炼的语言美,丰富的内涵美。
二、学法引导
  因为这首诗是外国诗,对于作者可
标签:语文版 高二 必修二 其他类型
相关:关于“中职语文第”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4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