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17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7]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单元测试(1)
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单元测试(1)
[新课标版] 命题范围
适合于《史记选读》《古代散文选读》等古文选读教材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阜盛(fù) 敕造(chì) 歆享(xīn) 模样(mó)
B.朱拓(tà) 呜咽(yè) 间或(jiàn) 嫡亲(dí)
C.炮烙(pào) 瞋视(chēn) 吞噬(shì) 惫懒(bèi)
D.懵懂(měng) 作揖(yī) 蹂躏(róu) 忖度(dù)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福祉 陶磁 洗练 温柔缱绻
B.奥妙 母指 羁旅 坚苦卓绝
C.滑腻 赊欠 蹊跷 文过则喜
D.惴惴 鄙夷 神彩 诚皇诚恐
3.下面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⑴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⑵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B.⑴身量不足,形容尚小。 ⑵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⑴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⑵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D.⑴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地陪着。⑵但见田畴平旷,阡陌纵横,屋舍俨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这次吉普赛人操起各种乐器,大吹大擂地走遍了全村,喧闹之声振聋发聩。
B.黄山怪石、青松千姿百态,真是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C.西部开发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不能削足适履,一味照抄沿海经验。
D.近年连续发生多起耸人听闻的煤矿爆炸案,中央下决心严打官煤勾结的不法行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这座铜像,是由巴金等著名作家倡议国内外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30万元铸成的。
B.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橄榄树》这首歌十几年前便风靡大陆,它的正式出处是一部著名的台湾电影《欢颜》的主题歌。
D.我们将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筹备工作,最终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着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B.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C.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D.“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彭国华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浏览完整试题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 、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人民日报》2008年6月3日)
7. 结合文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因为侧重了考古学的路径。
B.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属于“历史传物”的范畴的作品,就是经典。
C.后世读者从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
D.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是指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
8.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B.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泾渭分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
C.读经典应强调“以经为史”,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出发。
D.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 ,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三、(9分,每小题3分。)
魏收,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人也。初除太学博士。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迁散骑侍郎,寻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时年二十六。天保二年,诏撰魏史。初帝令臣各言尔志,收曰:“臣愿得直笔东观,早成《魏书》。”故帝使收专其任。帝敕收曰:“好直笔,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收于是部通直常侍房延佑、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专总斟酌,以成《魏书》。辨定名称,随条甄举,又搜采亡遗,缀续后事,备一代史籍,表而上闻之。修史诸人祖宗姻戚多被书录,饰以美言。收性颇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没其善。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初收在神武时为太常少卿修国史,得阳休之助,因谢休之曰:“无以谢德,当为卿作佳传。”休之父固,魏世为北平太守,以贪虐为中尉李平所弹获罪,载在《魏起居注》。收书云:“固为北平,甚有惠政,坐公事免官。”又云:“李平深相敬重。”时论既言收著史不平,文宣诏收于尚书省与诸家子孙共加论讨,前后投诉百有余人,云“遗其家世职位”,或云“其家不见记录”,或云“妄有非毁”。收皆随状答之。范阳卢斐父同附出族祖玄《传》下,顿丘李庶家传称其本是梁国蒙人,斐、庶讥议云:“史书不直。”收性急,不胜其愤,启诬其欲加屠害。帝大怒,亲自诘责。斐曰:“臣父仕魏,位至仪同,功业显著,名闻天下,与收无亲,遂不立传。博陵崔绰,位止本郡功曹,更无事迹,是收外亲,乃为《传》首。”收曰:“绰虽无位,名义可嘉,所以合传。”帝曰:“卿何由知其好人?”收曰:“高允曾为绰赞,称有道德。”帝曰:“司空才士,为人作赞,正应称扬。亦如卿为人作文章,道其好者岂能皆实?”收无以对,战栗而已。但帝重收才,不欲加罪。时太原王松年亦谤史,及斐、庶并获罪,各被鞭配甲坊,或因以致死,卢思道亦抵罪。然犹以群口沸腾,敕魏史且勿施行,令群官博议。听有家事者入署,不实者陈牒。于是众口喧然,号为“秽史”,投牒者相次,收无以抗之。时左仆射杨愔、右仆射高德正二人势倾朝野,与收皆亲,收遂为其家并作传。二人不欲言史不实,抑塞诉辞,终文宣世更不重论。又尚书陆操尝谓愔曰:“魏收《魏书》可谓博物宏才,有大功于魏室。”愔谓收曰:“此谓不刊之书,传之万古。但恨论及诸家枝叶亲姻,过为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收曰:“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支流。望公观过知仁,以免尤责。”帝以魏史未行,诏收更加研审。收奉诏,颇有改正。及诏行《魏史》,收以为直置秘阁,外人无由得见。其后群臣多言魏史不实。


展开余下试题(《北齐书•魏收传》)
10.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初除太学博士 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B.寻典起居注 数典而忘其主
C.李平深相敬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D.诏收更加研审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1.下列各项既表现魏收修史态度不公又与群臣否定《魏史》的例证有关的一项是( )
A.固为北平,甚有惠政 司空才士,为人作赞,正应称扬
B.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 及斐、庶并获罪,各被鞭配甲坊
C.高允曾为绰赞,称有道德 此谓不刊之书,传之万古
D.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当使入地 博陵崔绰,位止本郡功曹
12.下列各项对文章相关信息的概述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
A.魏收很有才华,年轻时就为当时人所钦佩。他独自编纂的《魏书》掺杂了私人的恩怨,对自己的祖宗亲戚好友隐恶扬善,对自己关系疏远的人评价多有所出入,因此这部史书被称为“秽史”。
B.由于众人对《魏书》的批评十分厉害,皇帝大怒,亲自追究此事。但皇帝爱重魏收的 文才,不想对他加罪,反而处罚了批评得特别厉害的王松年、卢斐、李庶、卢思道、杨愔、高德正等人。
C.魏收修撰《魏书》本来具有很好的基础:他先前就写过皇帝的起居注,编修过国史,又参考收集了许多散佚的遗文,加之朝廷的支持。但最终《魏书》没能修成一部信史,他是有极大的责任的。
D.由于魏收不肯听从众人的意见,纠正《魏书》的错误,致使《魏书》一直放置秘阁,外人无由得见。
第Ⅱ卷(共114分)
四(23分)
13.翻译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9分)
(1)初帝令臣各言尔志,收曰:“臣愿得直笔东观,早成《魏书》。”(3分)
译文:
(2)初收在神武时为太常少卿修国史,得阳休之助,因谢休之曰:“无以谢德,当为卿作佳传。”(3分)
译文:
(3)帝曰:“司空才士,为人作赞,正应称扬。亦如卿为人作文章,道其好者岂能皆实?”收无以对,战栗而已。(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 (?~约799),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4分)
15.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3题)(6分)
① ,巫山巫峡气萧森。 ,塞上风云接地寒。
②群山万壑赴荆门, 。 ,独留青冢向黄昏。
③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
 ④锦瑟无端五十弦,        。        ,望帝春心托杜鹃。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根之魂
郭保林
我读过东山魁夷的名画《根》。那是怎样一幅震慑灵魂的画卷啊!整个画面是一棵庞大无比的树根,没有躯干枝叶,只是裸露的根,虬虬蟠蟠纵横交错,你撕我咬,纠缠错节,苍老雄健,坚韧倔强,辐射出强大的生命力、磅礴的创造力和所向披靡的进取力!
走进苍苍莽莽的黄土高原,走进蓊蓊郁郁的松柏林中,走进中华民族“人文之初”的黄帝陵,我不由想起了那幅名画《根》。
地方志记载:“上古,黄帝崩,葬桥山。”传说黄帝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出生,所以民间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他所居桥山,定名“桥国”,他驾崩时乘坐天帝派来接迎的巨龙升天,民众挥泪相送,但怎么也挽留不住,撕拽下一片衣襟,葬埋在桥山,这便是“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
看黄帝陵最好先拜谒轩辕庙。远远望去,一座翘檐飞瓴青砖碧瓦的古典建筑,气势恢宏,巍峨于一丘土山上。巨大的黑漆殿门横镶蓝地金字的匾额“人文初祖”,笔迹端庄古拙,赫然耀日。
走进大殿的后院,令人震惊的是“黄帝手植柏”,那简直是世上罕见的巨柏,柏树之王!粗大的躯干瘦节累累,树皮斑斑驳驳,经历五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依然苍郁蓊然,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它本身就是一部生长着的历史,或者说是中华文明史的另一个版本。
轩辕庙大殿前面的院子里,竖着历代皇上祭祀黄帝陵的勒石碑碣。每当国家发生战争,或者取得历史性的巨大胜利,抑或是新皇登基,总忘不了到老祖宗陵前祭祀,祈愿祖宗保庇。辛亥革命胜利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自撰写祭陵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
离开轩辕庙,向西不远处便是举世闻名的黄帝的陵寝所在地桥山。漫山遍野是巨大的松柏树,林涛轰鸣,苍苍莽莽茫茫。那树根深扎于大地,树梢直薄云天,庞大的根系支撑着参天巨树。我漫步在陵前的柏树林里,呼吸着古树粗犷的气息,北国是属于树而不属于花的世界,这里蒸腾着阳刚的氤氲,弥漫着皇天后土的浑厚凝重之气,我想只有这黄土高原才能孕育峨峨巨柏,参天之木;只有这巍巍巨树才能撑起这寥廓的天穹!
陵园管理者是一个老汉,典型的陕北高原农民的装束,他用扫帚清扫着树丛下的落花败叶。我坐在一块石头上,邀老汉聊起天来
老汉说,“黄帝是神啊……黄帝年轻时也是干庄稼活出身,黄帝,就是黄土地呀!”老汉的话语无伦次,但一句话:黄帝,就是黄土地!却如雷贯耳,我的心颤栗了,是啊,是黄土地孕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离开土地,人类还能繁衍发展吗?水有源,树有根,这苍莽辽阔的大地,是我们祖先,是我们人类生存繁衍的产床啊!五千年的古老的华夏民族从这里出发,披荆斩棘,胼手胝足,双手抹去脸上汗水,用泥土涂上伤口,血汗相伴,浇灌着初辟的瘠田,一寸土地,一把血泪,开垦复开垦……几千年的艰难开拓,艰苦卓绝的劳作、挣扎、厮杀、冲击、繁衍、发展……终于从远古走到今天!
那莽莽苍苍的松柏树,正是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


展开余下试题16.文章从东山魁夷的名画《根》起笔,有哪些用意? (4分)
答:
17.(1)文章多处写到黄帝陵的松柏,这些松柏具有怎样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2)这些松柏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答:(1)    
(2)     
18.(1)老汉说:“黄帝,就是黄土地呀!”听了这话,“我”为什么感到“如雷贯耳”,“心颤栗了”?(2)联系上下文来看,文章为什么要写老汉的话?(6分)
答:
(2)
答:
19.文中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和孙中山先生祭陵辞,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六、(11分)
2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分)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加利福尼亚一家提供软件的公司走到了一起。福特公司有三万多家零配件供应商,今后,它同大部分供应商的联系将通过因特网进行。美国通用公司汽车公司同一家上网公司合作的目标是:减少库存,供货时间,从40天缩短到7至10天。因特网也在使全球易腐食品的交易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网上交易不仅能够减少繁琐的文书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缩短交易时间,而确保水产、农产品和鲜花更快地抵达目的地。
答:
21.将下面的材料整合成一个单句,为“人道主义”下定义。(4分)
①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②当时的思想家为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提出了这么一种思想体系
③它是当时反封建和反宗教的武器
④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
答:人道主义是

22.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使句子连贯(4分)
一棵树,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着一段英雄人生:狂风袭来的时候,你不肯倒下; , ;洪水肆虐的瞬间,你不肯俯首。站着,给大地一片绿荫; , ;站着,给城市一缕温馨。不计荣辱,不计得失,一生的站立,只为报答泥土的养育之恩,只为证明生命如磐石的精神。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个哲学寓言,叫“豪猪的哲学”。说一群豪猪,就是身上长刺的那种野猪,大家挤在一起过冬,它们老有一个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以什么样的距离最好。离得稍微远一点,冬天就冷,互相借不着热气,大家就往一起凑凑。结果一旦凑近了,彼此的刺都扎着对方了,就又开始远离。但是再远的话大家又觉得寒冷,又想借助别人的温暖,就再凑,凑着凑着又受伤了,然后再拉远。多少次磨合以后豪猪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最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其实,在生活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都存在着一个如何把握度的问题
请以“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注意:(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8分,每题3分)
1.B(A模样mú C炮烙páo D忖度duó)
2.D (A陶瓷 B 拇指 C闻过则喜 D. 神采,诚惶诚恐)
3.B(A①姿容俏丽,②指文学才华;B形体容貌;C①风韵,②英俊有才华,D①形容庄严,②形容整齐)
4.C
5.A
6.B(A最后应为问号 C今年前应为破折号 D感叹号应为逗号,句号应为感叹号)
二、(9分,每题9分)
7.A(“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一种率性而为的、不负责的诠释和解读。)
8.A(B、两条路径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是彼此得兼;C、作者的观点是既要尊重经典本身,又要注重“借经以通理”,支持“返本开新”的宗旨。D、“路径也会越来越多”不符合作者的观点。)
9.B(读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暗淡。”不合文意)
三、(9分,每题3分)
10.A[A拜官授职。B掌管;典故。C特殊副词,陈代“他”;主持一种礼仪的人。D副词,再;动词,更换]
11.D
12.C[A不是独自编纂; B杨愔、高德正并没有受罚; D魏收还是听从了众人尤其是皇帝的意见对《魏书》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的]
四、(23分)
13.(9分)(1)当初,皇帝命令群臣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魏收说:“我希望能在东观秉笔直书著史,早日写成《魏书》。” (3分)
(2)当初魏收在(北齐)神武帝时任太常少卿;编修国史,得到过阳休之的帮助,于是,他感激阳休之说:“我没有别的感谢您的恩德,一定替您写一篇好的传。” (3分)
(3)皇帝说:“司空是个有才之士,为他人作赞,正应当赞扬。也同你替他人写文章一样,称他好的难道都是事实吗?”魏收无以相对,只是因害怕而不停颤抖。(3分)
14.(8分)(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1分)“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1分)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2分)
(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点明手法2分)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内容分析2分)
15.(6分)略
五、(20分)
16.引出下文对黄帝陵的描写(如答成“铺垫”“张本”“蓄势”均可);以画中之根映衬下文的松柏之根(如答成“烘托”“衬托”也可)。(本题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树大、根深、历史悠久。(2)这些松柏“是中华文明史的另一个版本”,“是我们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
18.(1)老汉的话虽简朴而深刻,揭示出黄土地对于中华民族的巨大意义。(2)借老汉之口,写出了炎黄子孙对黄帝的体认;从写黄帝陵到写黄土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本题6分。第1问2分,每点1分;第2问4分,每点2分。如将“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说成“拓展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亦可。意思对即可)
19.引用黄帝驾崩的传说,赋予黄帝以神灵的色彩,突出了先民对黄帝的崇拜之情。引用孙中山的祭陵辞,赞颂了黄帝开创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抒发了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六、(11分)
20.因特网给世界经济带来变革。(因特网、变革、单句各1分)
21.人道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为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而提出的用以反封建和反宗教,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思想体系。(单句1 分,思想体系1分,内容1分,语序1分)
22.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2009—201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