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923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3]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河北省承德市兴隆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一中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语文
命题人:杨建国 审核人:陈依连 时间:2011年10月26日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整体卷面整洁、美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答题规范,可加5分。
注意事项:
1.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2.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了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的文学。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也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是多么简朴与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于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单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容易而实在不容易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1.下列对文章开头提到的“诗的特质”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B.小说和戏剧里面有趣的故事。
C.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和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D.是“花架”上的“花”,即指“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
2.下列对作者提倡青年读诗的目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消除对于小说戏曲的佳妙处的隔膜。
B.超越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从而达到“真能欣赏文学”的境界。
C.从读诗入手,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浏览完整试题
D.能欣赏诗,就能看到小说、戏剧中故事以外的诗。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
B.故事只是文学作品中最粗浅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搭成花架的枯树,不值得一读,喜欢读故事,就是没有趣味。
C.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两首诗所写的故事都很简单,但语言简朴而隽永,非常富有诗的情趣。
D.文末的“趣味”是指对于诗中的情趣以及表达这种情趣的艺术方法的了解和爱好。
二.古诗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弟子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而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自度不得脱 度:估计
B.直夜溃围 直夜:整个晚上
C.乌江亭长舣船待 舣:使船靠岸
D.未尝败北 败北:失败,溃退
5.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其还也 ,亦去之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范增数目项王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D.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7.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A.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穷途末路的项羽已经丧失理智,失去了自己的判断。他到阴陵后迷了路,便向一个老农夫问路。老农骗了他,使他陷入一片沼泽地中(骑兵无法通过)。
B.项羽性格刚愎自用,一向自负。他至死仍未悟出他失败的原因,反复说是天意亡他,而不是人为因素。
C.项羽身上具有浓郁的英雄情结。项羽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自刎,拒绝渡江,羞见江东父老,都表现了他末路英雄的本色,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壮的色调。
D.项羽崇尚功名利禄。处于末路的他对部下说,他从八岁就开始有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后历经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有失败过。
三.(20分)
9.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⑴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3分)
译文:
⑵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4分)
译文:
⑶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而见之?(3分)
译文: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4分)
译文: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惨象, ;流言, 。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
(3)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四、五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并在所选大题号后的口上打“√”作为标记。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未选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大题计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则通讯,完成11—14题。(25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濛濛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展开余下试题
四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四时40分,代表英国女皇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周树春 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第1自然段是这则通讯的导语,有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二是揭示全文主旨,三是突出时间概念,为新闻主体部分按时序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
B.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简略地介绍,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C.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D.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E.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鲜明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12.本篇通讯的标题叫“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4分)
答:
13.结合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分)
答:
14.本文主体部分选取了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试找出这四个场景并加以概括。 (8分)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不寻常的补偿
柯蓝
①在旅游中,常常特别感动我的,并不一定是什么幽美的自然景色,而是另一种人的“景色”。
②我从洛阳龙门石窟上,沿着台阶下来,已经一身大汗,腿也发酸了。抬头一看,在台阶下面的平地上,忽然有一个外国朋友,坐着轮椅,在原地转动。走近时,我才看清楚,这个外国游客是一位残疾人,他的双腿……当时第一个感觉,这个不能走路的人,怎么能够坐飞机,还坐火车出门的呢?接着,又感到,这么一个连路也不能走的人,他出来看什么山水名胜呢?晚上,回到宾馆,那位坐轮椅游龙门的外国朋友的影子,又显现在我的脑海里。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我才开始感到(认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一种人的景色。这是一种超常情的“不寻常的补偿”。此刻,该轮到我对自己进行反思了。我感到一种羞惭与内疚。我有什么权力用不屑的眼光去看望他?
③这件事情,我后悔了很久。可是没有想到,这种同样的事情,我又重演了。
④那是我和文秋一起参加桂林首届旅游笔会。桂林山水甲天下。30年前我俩和白杨、蒋君超夫妇同游过漓江,坐着小木船去阳朔,晚上住宿在木船上,江上的明月,水影中的群山,景色之优美,至今令我倾倒。而且现在出现了汽轮游漓江,这种景色已不可能重复看到,令人更觉珍惜。30年后我俩和一同参加笔会的老诗人公木夫妇,又一同游了漓江,也游览了桂林有名的溶洞——芦笛岩。这是我第一次来时还没有发现的一个大溶洞。景色自然优美,但我又看到了比自然景色更优秀的“人的景色”。
⑤我们一行人,已经随着讲解员,在芦笛岩洞里,在极微弱的暗光中,依次前进。人多极了。暗光中人头一片。脚底下高低不平的石路,异常潮湿,处处积水,有人在轻轻叮嘱:“小心,当心路滑。”我虽然不担心路滑,却感到光线如此黑暗,仿佛自己成了一个盲人。正在我十分困惑的时候,身边挤过来两个拿着竹竿探路的人,凑近一看,原来是两个瞎子。这太叫我意外了。两个盲人,怎么来旅游,又怎么来看溶洞?“你们怎么想起要到桂林来旅游?”“听说山水好,特别是溶洞,中外闻名!”我没有问出要领,也不好意思再直截了当地说出我的看法。这回,出于对这两人热爱桂林山水、热爱生活的赤诚的敬慕,我敬重他们不辞艰苦,出门旅游的决心和毅力。我沉默下来了。但我的内心却固执地认为,在龙门遇到的那位失去双腿的游客,他至少能看个明白,对名胜古迹还可以做到不虚此行。而这两位盲人,在这黑暗的溶洞中,不是同在他那个不可改变的黑暗世界中一样吗?又何必多此一举。
⑥我这么想定下来,便跟在这两位盲人兄弟的后面,随着人群,随着讲解员一程一程忽上忽下地前进。参观中叫我奇怪的是,这两位盲人反应强烈。每到一景,听到讲解员报名,他俩就哈哈大笑起来,好像比谁都看得清楚,领略得又深又快。我对他俩这种异常的对景物欣赏的能力,感到十分震惊。从进口一直到溶洞的出口,在他俩不断的笑声中,还夹杂着一些听不清的对话,看来他俩还在悄悄议论着他们所“看”到的溶洞……
展开余下试题
⑦在洞口和这两位盲人告别之后。我坐在返回宾馆的汽车上,这回又该轮到我反思了。这两位盲者充满着对光明对美的追求的激情。他们充满着想象。他们已经透过包围他们的黑暗世界,看到了比我们更光明更美好的东西,至少比我们看到的更要丰富、多样。这,是他们从另一个方面找到了超额的补偿。这是人的生命力的奥秘。盲人失去两眼,那么,他们听觉加倍地灵敏,甚至他的手指的感触,也会在某些方面起到眼睛的作用。至于像他们这样,居然能够欣赏山川名胜,说明这种补偿能力,已达到了一种惊人的高度。这,不是比任何自然景色更美,更动心的人的景色么?
⑧生活中以至艺术品中,有一种缺陷美。对于有缺陷的现象,在人力进行追求补偿时,所呈现出的美,常常被我们忽略,这是很不应该的。龙门石窟和桂林溶洞之游,不仅大自然教会了我勇敢、开阔,而且上述亲眼所见的残疾人所追求的补偿,更教会了我如何开拓自己生命力所形成的局限。谁的潜力冲击发挥得最充分,谁就幸福。
1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第②段写作者自己“一身大汗”“腿也发酸”是为了反衬外国残疾游客龙门的超于寻常。写外国残疾游客游龙门的举动是为了反衬中国盲人兄弟游溶洞的超乎寻常。
B.作者写游桂林漓江时,先写30年前的那次游玩所见到的“至今令我倾倒”的优美景色,这是为后文所写的“更动的心人的景色”作铺垫。
C.作者详细写盲人兄弟在游溶洞时的表现——写他们追求的激情,写他们的追求想象,写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为后文的反思蓄势。
D.生活中或艺术品中的所谓缺陷美,就是人力对缺陷的现象追求补偿时所呈现出的超乎寻常的美,这种美是瞬间存在的。
E.全文重点强调的是“人的景色”特别感动我,在旅游前“我“曾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残疾人。而“人的景色”多次出现,成为全文的线索。
12.作者在第②段感到“羞惭与内疚”,第③段又说“这件事情,我后悔了很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4分)
答:
13.请简述“我”对两位盲人游客的态度的变化过程。(8分)
答:
14.请联系全文,探究本文的写作意图。(8分)
答:
六.语言表达(21分)
15.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4分)
①有人在演奏《化蝶》,在最后的节奏里,我想起了雪花。
②雪由水汽变成雪花从高空飘落,这是一个凄美的过程。
③二胡凄婉的曲调从中午持续到傍晚,直到月色在地上泛起青光。
④自然景物中与蝴蝶相似的只有雪花。
⑤雪落了,雪化了,茫茫天空再也找不到那些雪花,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过。
答:
16.将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5分)
中国教育报北京3月23日讯 记者从文化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从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观的,对未成年子女免票。
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发出的通知强调,公共文化设施在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同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将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融入其中。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举办多种陈列和展览,为广大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答:
17.中新网9月29日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慨。请你写两句祝贺性的话,来表达自己对中国航天事业的祝贺。要求:每句不少于5个字。(6分)
答: ,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8月5日,湄公河水域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中国船员被杀惨案,对此,我们中学生也只能长歌当哭。
B.在国际空间站里,宇航员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行云流水,一会儿举目眺望绿色地球,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C.想当初,正值豆蔻年华的卡扎菲以武装夺取了政权,如今特立独行的卡扎菲大势已去,偌大的利比亚再也没有他容身的地方。
D.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下,我国部分民营汽车企业盲目崇洋,妄自菲薄自己;但也有一部分民营企业与之相反,夜郎自大,刚愎自用。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表达明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天宫一号”发射场通过广泛应用信息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上一篇:
白沙中学2011~2011学年度第一学习期中考试试卷
下一篇:
七年级(上)文言文高效训练题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2011-2012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2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