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362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62]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高中高考模拟题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高中语文模拟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试论“文化低保”
“文化低保”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提出的,在本质上文化低保与生活低保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的。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具体来说,文化低保是政府各相关部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从文化层面对低保群体进行救助。从作用上来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那么文化低保则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所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是为了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笔者认为“文化低保”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群众要读得懂文化,这是指社会文化弱势群体要平等的受教育。著名学者许嘉璐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础,所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二是群众身边要有易得的可触摸的文化载体,这是指文化资源要充分、平均;第三是群众享受文化,把群众文化提升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高度。狭义上文化低保是为文化弱势群体(如: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易于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使他们正常参加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也是文化低保的前两个层次。广义上的文化低保则是基于文化弱势群体所提供的文化教育资源、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制度保障等,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的要求,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低保建设要借鉴最低生活保障的经验,在具体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统筹规划和建设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文化低保要注重均等性。党和政府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要求,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开展文化低保过程中,必须强调均等性,这包括教育资源均等性、文化资源均等性以及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等。
文化低保也要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个宗旨是“应保尽保”,同样,文化教育领域仍然需要这个法则,文化低保也要“各类人员应保尽保”,将最广大的文化弱势群体纳入到保障之中,尽可能发挥文化低保在平衡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方面的作用。文化低保要满足各年龄段、各个文化层次以及各类群体的需求,在资源上予以保障,着力推进文化低保的“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
文化低保要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相结合。文化低保要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形式,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选自2011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 »)
浏览完整试题
1.下列关于“文化低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化低保”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提出的,是政府部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从文化层面对低保群体进行的救助。
B. 文化低保为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是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C. 文化低保与生活低保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的。
D. 文化低保建设要借鉴最低生活保障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低保的前两个层次,可以从狭义上理解为为文化弱势群体提供易于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使他们正常参加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
B. 著名学者许嘉璐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础,应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文化低保第一层次。
C.保障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教育权益,他们才能把群众文化提升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高度。
D. 政府只有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之后,才能构建“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保证让文化弱势群体平等地受教育。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让外出的“农民工”接受文化普及,让留守的妇女儿童得到文化灌输,都属于文化低保的内容,“科技下乡”、“文化大篷车”、“流动图书馆”都可以作为文化低保的具体措施。
B. 文化低保要“各类人员应保尽保”,将最广大的文化弱势群体纳入到保障之中,充分发挥文化低保在平衡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方面的作用。
C.文化低保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点精神补给,对于提高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D. 文化低保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形式,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 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拓跋仪,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美须髯,有算略,少能舞剑,骑射绝人。及太祖①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垂问仪太祖不自来之意。仪曰:“先人以来,世据北土,子孙相承,不失其旧。乃祖受晋正朔,爵称代王,东与燕世为兄弟。仪之奉命,理谓非失。”垂壮其对,因戏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见吾,云何非失?”仪曰:“燕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非仪所知也。”及还,报曰:“垂死乃可图,今则未可。”太祖作色问之。仪曰:“垂年已暮,其子宝弱而无威,谋不能决。慕容德自负才气,非弱主之臣。衅将内起,是可计之。”太祖以为然。后改封平原公。
太祖征卫辰,仪出别道,获卫辰尸,传首行宫。太祖大喜,徙封东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慕容宝之寇五原,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及并州平,仪功多,迁尚书令。从围中山。慕容德之败也,太祖以贺麟②妻周氏赐仪,并其僮仆财物。寻迁都督中外诸军事、左丞相,进封卫王。中山平,复遣仪讨邺,平之。太祖将还代都,置中山行台,诏仪守尚书令以镇之,远近怀附。寻征仪以丞相入辅。又从征高车。仪别从西北破其别部。又从讨姚平,有功,赐以绢布绵牛马羊等。仪膂力过人,弓力将十石;陈留公虔,槊大称异。时人云:“卫王弓,桓王槊。”
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仪入。太祖曰:“卿闻夜唤,乃不怪惧乎?”仪曰:“臣推诚以事陛下,陛下明察,臣辄自安。忽奉夜诏,怪有之,惧实无也。”太祖告以世祖生,仪起拜而歌舞,遂对饮申旦。召群臣入,赐仪御马、御带、缣锦等。
先是,上谷侯岌、张衮,代郡许谦等有名于时,学博今古,初来入国,闻仪待士,先就仪。仪并礼之,共谈当世之务,指画山河,分别城邑,成败要害,造次备举。谦等叹服,相谓曰:“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当附其尾。”
太祖以仪器望,待之尤重,数幸其第,如家人礼。仪矜功恃宠,遂与宜都公③谋为乱,伏武士伺太祖,欲为逆。崇子遂留在伏士中,太祖召之,将有所使。遂留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天赐六年,天文多变,占者云“当有逆臣伏尸流血”。太祖恶之,颇杀公卿,欲以厌当天灾。仪内不自安,单骑遁走。太祖使人追执之,遂赐死,葬以庶人礼。 (《 魏书•列传第三》 有删改)
【注】①拓跋圭,鲜卑族拓跋部人,北魏王朝的创建者。②慕容垂之子慕容麟的小名。③宜都公:即穆崇,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流寓独孤部时,他曾往来送过给养,从此受到器重。长子,穆遂留,历任显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及太祖将图慕容垂,遣仪观衅 衅:破绽,机会
B. 仪摄据朔方,要其还路 要:拦截
C. 仪膂力过人,弓力将十石 将:将近
D. 成败要害,造次备举 造次:草率,仓促
5.全都表明拓跋仪“有算略”的一组是(3分) ( )
①欲以兵威自强,此乃本朝将帅之事 ②衅将内起,是可计之 ③自五原至棝杨塞外,分农稼 ④中山平,复遣仪讨邺,平之 ⑤垂死乃可图,今则未可 ⑥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
A.②⑤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慕容垂的指责,拓跋仪据理力争,不卑不亢,既征服了慕容垂,也让自己成功地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B.太祖在代都设置中山行台,让拓跋仪监视尚书令的所作所为,远近的百姓拥护他的管理举措,纷纷归附到他的属境。
C.凭借在征讨邺以及随太祖征高车、姚平等地的功劳,借助世祖出生的机会,太祖赏赐了他御马、御带、缣锦等。
D.太祖以“天象多变,将有流血事件”的卦象为忌,杀掉了很多公卿大臣,意欲阻止不吉祥的事件的发生。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慕容德自负才气,非弱主之臣。衅将内起,是可计之。(5分)
②崇子遂留在伏士中,太祖召之,将有所使。遂留闻召,恐发,逾墙告状,太祖秘而恕之。(5分)
展开余下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沙过贾谊①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到长沙时。 ①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曾经写过《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辞赋。
8.诗歌首联中的“悲”字有何作用?(5分)
9.颈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前者呼,后者应, ,往来而不绝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4)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过零丁洋》)
(5)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6)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道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森林艺人帕齐
彭蒂•哈恩帕〔芬兰〕
荒山野岭,杳无人迹,只有原始森林发出悲哀的叹息。在这个远离尘世之地,人们很容易产生厌倦、忧郁,乃至虚度年华的念头。真正的生活不在这里,而在那人烟稠密、充满阳光笑语的远方……莽莽丛林,像一架巨型乐器,伐倒一棵树,如同切断了它的一根琴弦。伐树、剥皮、修整原木;伐木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枯燥无味。有时,碰上连日阴雨,树梢上挂满了晶莹的雨珠,森林里充溢着潮湿的寒气;你也只好躲进伐木场的小屋栖身。坐落在密林深处的这些低矮的小屋,阴森恐怖;在这里,你看到的是熟悉、呆滞的面孔,听到的是粗野无聊的对话。无须对方开口,你就能猜到他要说些什么了。玉米粥是伐木工人一日三餐充饥度日的食粮,又黑又脏的煮饭锅倒人胃口,里面的食物可想而知。那些用来消磨时光的纸牌也沾满了污垢,令人作呕!看到伐木工人的这种生活,你会感觉到自己也被玷污了……然而就在这时,帕齐来了。人称“疯子”的帕齐,经过数日徒步跋涉,穿过密林,从人烟稠密的地方来到这里。当然,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很了解这个身材矮小的男人,从来也没有人把他当作傻瓜……“想吃点什么吗?”有人会问他。
“如果有的话……”各个小屋之间相隔甚远,伐木工人的粮食来源有限,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可是帕齐是不会忘记那句老话的:民以食为天。当你亲眼目睹了帕齐是怎样饮海吞山的话,你很快就会知道世界上的确有这样的大肚汉。面包、黄油、烤肉,顷刻之间就会被他扫荡无余,如果还有汤和菜,帕齐也不会放过。等到他吃饱喝足,在裤腿上擦净佩刀,插回鞘里,再打上几个饱嗝儿才开口说道:“现在,轮到我给你们逗逗乐了。”
帕齐是一位艺术家,一个真正的喜剧大师;尤其是他的面部表演,堪称一绝。他的面皮和头皮灵活得似乎与整个骨头互不粘结。两耳能自由地动;鼻子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随意变形;嘴巴既撅得出,又收得进,忽而斜扭,忽而前伸,好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帕齐惊人的演技尤令初次领略的人们惊服。当你睁大眼睛,坐在那里目睹他的表演时,往往会感觉到眼前的奇景令人难以置信……帕齐带着他的“绝技”从一个小屋来到另一个小屋。你或许要问,他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对一个孤苦伶仃的伐木工人来说,在这片与世界隔绝的原始森林里,遭受艰苦生活的煎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这张能随意扭动的脸,这些奇形怪状的面部表演,有时,的的确确能给他寂寞的心灵带来一丝安慰:是啊,这就是人,人生即此——十足的傻瓜。
“疯子帕齐”是一位艺术家,像那些周游世界的传教士一样,凭藉自己的一技之长糊口谋生。伐木工人都心甘情愿将自己的口粮同他一起分享,有时还给他一两个铜板。于是,帕齐马上就会报答他们:“现在,轮到我给你们逗逗乐啦。”
帕齐在他的旅途中可谓饱经风霜了。一次,他和另外两个人同行来到一个偏远的林区。他们是第一次到这儿来,所以,这里的伐木工人从未听说过“疯子帕齐”——鼎鼎大名的森林艺人。抵达时,天已黑了,人们都进入了梦乡。那两个同伴点燃炉火,打开背包,取出丰盛的晚餐。帕齐躺在一旁,一边凝视着吃得正香的同伴,一边絮絮叨叨说个不停。和往常一样,他从不预备干粮。不过,他也绝无乞讨的习惯,而是躺在那里发牢骚:“你们现在不要往炉子里添柴了,要不,等会儿可有你们好看的!”饭后,两个同伴倒头酣然入睡。第二天清晨,其中一人醒来,发现他的背包软瘪瘪地吊在树枝上,已经空了。他困惑地望着那只背包,大声喊道:“这是怎么搞的,昨天晚上这只背包还是满满的,装着足够我吃上一个星期的食物,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是不是有人拿错了?难道还会有贼吗?”听了这话,倚在一旁的帕齐打着饱嗝儿走过来,懒洋洋地对他说:“这是什么话,什么贼不贼的,你背包里的东西是我吃的,和你开个玩笑,这可不能怪我,谁叫你们昨晚不听我的话,把火炉烧得那么热。我整整一夜连眼皮都没合,真的!”经过协商,伐木工人们决定,由他们每人捐出一些食物,弥补那个“倒霉蛋”的损失。不过,也要对帕齐进行处罚,让他为这个林区不讨人喜欢的工头表演他的“绝技”。帕齐上路了,那个新来的工头对帕齐一无所知。当这个从来也没有人把他当成傻瓜的矮小的男人出现在门口时,工头冷冷的望了他一眼。
“你是来找活儿干的?”工头上上下下打量着帕齐问道。
“不,”帕齐说,“我是来给您逗乐的。”
说着,他开始表演自己的绝技。两耳前后飞动,鼻子拧作一团,嘴巴由左耳咧到右耳,然后转了一圈,又从下颏咧到前额,工头看呆了,瞪圆了眼睛,半晌说不出话来。但是,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遭受愚弄,而且是被这么一个流浪汉愚弄——好大的胆子呀!
工头暴跳如雷,一阵拳打脚踢,把帕齐赶了出去。受到如此虐待,帕齐十分痛心,这样的“绝技”竟然得不到工头的赏识,他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帕齐没有向任何人辞行,独自一人,愤愤离去,重新开始他的流浪生活,去寻找知音,哪怕走到天涯海角……那些孤独的伐木工人,在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里,遭受艰苦生活的煎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他们看到帕齐那惊人的面孔,绝妙的表演,也许有人会突然从内心深处萌发出一声惊呼:唉,的的确确,这就是人的生活——十足的傻瓜!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伐木工人心里也应该会向往充满阳光和笑语的地方,但是现实却使他们目前只能工作生活在这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中,所以他们的内心满是厌倦和忧郁。
B.帕奇总是在吃饱了伐木工人提供的食物后,才会说:“现在,轮到我给你们逗逗乐了。”由此不难看出,帕奇是一个不肯吃亏的人。
C.伐木工人喜欢帕奇的表演,把他当做艺术家来看;而工头却在看完表演后,对帕奇施以拳脚,可见,工头是一个缺乏艺术感的人。
展开余下试题
D.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也称不上曲折,但是却足以让读者认识到现实生活残酷的一面和小人物的无奈命运。
E.小说的调子是低沉的,给人以很重的压抑感。在这种氛围中,作者有力地塑造了一群麻木的人,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
(2)小说第一段中的原始森林,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3)小说中两次出现了“十足的傻瓜”,“傻瓜”指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称人傻瓜?(6分)
(4)“森林艺人帕奇”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后的才子苏渊雷
⑴在今时的文化圈,大凡有些年纪、带个头衔的人,不是被捧为“国宝”,就是被称作“大师”。笔者看了常常暗自窃笑,这些人实在是孤陋寡闻,没见识过真正的“国宝”和大师。余生也晚,但有幸在十年浩劫后进入大学,仍得以亲聆了不少大师的教诲,其中印象最深的则是苏渊雷先生。
⑵苏先生不是一般的学者,而是“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的才子。他平生治学,力主融通,批判综合,兼收并蓄,熔文史哲于一炉。其中《名理新论》被太虚法师赞为“古今中外,学识淹贯,文笔条畅,乃一时杰作”。
⑶苏先生尤精于佛学,晚年任全国佛教协会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著有《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整理出版了禅宗要籍《五灯会元》,并留下半部《中国禅学史》,未及完稿即被病魔夺去生命。
⑷苏渊雷自幼受外祖父徐笛秋熏陶。年十三,入读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曾亲炙朱自清和词学家夏承焘,诗词造诣极高,为诗风格近元白、渔洋。钱钟书评曰:“发而为言外者,欲兼珠玉与剑气;蕴而为意内者,欲兼情韵与理趣。”
⑸1986年,我大哥和苏先生一起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访日。大哥回来后告诉我:“日本高僧个个能吟诗作画。这次亏得有苏老师口占成章,称心而出,为中国佛教界挣回了面子。”苏先生博学多才,自称“余事书画,寄其逸兴”,属学者书法文人画。特别是行草俊爽飘逸,“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
⑹先生晚年尤好以鸡毫笔作行草书,风韵别具,为海内外书家推崇备至。我去国前夕,先生让师妹沈诗醒送来若干幅书法作品,说是“流落海外,倘生计无着,或可变卖糊口”。
⑺考入华东师大就听说,本系教授苏渊雷就是编选《李杜诗选》和《元白诗选》的苏仲翔(先生字仲翔)。我年轻时喜爱唐诗宋词,尤偏爱李白和白居易的诗,于是就登门拜访苏先生。那时的学生不懂什么规矩,想到要上哪位教师家拔脚就去,从不预约,教授们也不以为意。敲开苏先生的门,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矮个子老人出来开门,这就是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把我让进兼作书房的客厅坐定,屋子十分仄逼,但环看屋内,琳琅满目,都是书画,书卷气迎面扑来。满屋盆栽,那傲霜的菊花更倜然有凌轹秋芳的情致。笼中蓄着一只德国芙蓉,羽毛茸茸,作殷红色。鸟语花香,构成娴静雅适的境界。记不得第一次会面谈了些什么,记得苏先生浓重的温州口音,声细而语调悠长宛转,初听仿佛唱戏一般。
⑻后来对佛学有了兴趣,往苏先生家就跑得更勤了,我们慢慢熟稔起来。断断续续地从苏先生的闲谈中了解了他传奇的一生。1926年,苏先生还在中学念书就加入了共产党。“四一二”清共政变后被捕入狱,判刑19年,直至1934年被保释出狱。在狱中7年发奋苦读。有一次,我问先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他笑答:监狱大学。出狱后与钱俊瑞、徐雪寒等创办新知书店。抗战时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与贺麟、冯友兰一起教哲学课。此时他虽已脱党,却始终不渝地呼吁民主,反对独裁,为当局所嫉忌。到共产党坐天下时,却成了右派,流放东北边城数十年。“文革”中复遭冤屈,红卫兵逼他跳楼自杀。
⑼苏先生曾对我说:“读书明理。这种疯狂的年代岂能长久。当时我如果自杀,这几十年的书不是白读了?”1971年10月被勒令退休,遣送还乡。1979年沉冤得白,重返华东师范大学。
⑽苏先生一生喜交友。抗战时就曾辞去教职,在重庆北碚及上清寺开设“钵水斋”,又卖书,又卖酒,还办学术讨论会,成为当时陪都文人们的“精神家园”。由此结识了章士钊、沈尹默、柳诒徵、谢无量等耆宿大儒。先生为人豪爽,襟怀坦荡,国内文化圈内名人,如宗白华、徐森玉、赵朴初、傅抱石、吴湖帆、钱钟书等,几乎无人不识苏仲翔。
⑾先生贪杯,每顿必饮,且非高粱酒不过瘾。有一次,我请他给青年史学社讲演。那天下午大家足足等了一个小时,还不见他来,我不得不让同学去催请。原来老先生中午喝酒,多贪了几杯,故而迟到。他在醺醺然的状态下,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讲了近两个小时,广征博引,出神入化,此时我们方知何为饱学之士。
⑿政治风波后,我赋闲在家,反倒和苏先生来往最多。我埋首撰写《中国佛教文化论稿》,常向他请教,先生还亲为拙著作序。后来苏先生和我邀集上海的几位学者在静安寺办了个“禅学沙龙”,每月一次谈禅论道。
⒀和苏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是我出国前夕,约了他和王元化先生一起到我的新居“退思书屋”喝酒话别。他慢悠悠地喝着酒,不时放下杯子,听我们慷慨陈词,面色平和,仰脸,眯眼,远望。虽然苏先生去世已经16年了,但此情此景,依然历历在目。
(1)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作者看来,当时文化圈中那些被捧为“国宝”,“大师”的人往往名不副实,而平生治学,融文史哲与一炉的苏渊雷先生是其中为数不多的真正的大师。
B.本文是苏先生曾经的学生在先生去世十六周年之际,抒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从文中可以看出,“我”在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因此“我”十分尊敬并感谢启蒙自己步入佛学研究殿堂的苏先生。
C.苏仲翔曾亲身受到朱自清和词学家夏承焘的教益,诗词造诣极高,为诗风格与元、白、渔洋等三位大家相近。
D.苏渊雷先生贪杯,每顿必饮,且非高粱酒不过瘾,常因贪杯上课迟到,这些描写是作者的精心设计,目的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故事更真实。
E.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苏先生是个个子不高、操着一口语调悠长婉转的温州软语的人,听他说话,书香四散,出神入化,给“我”留下了美好温润的印象。
(2)通读全文,概括苏渊雷先生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3)请简析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4)有人认为本文题目“最后的才子苏渊雷”令人费解,不如换做“一代宗师苏渊雷”,你认为哪个题目更恰当呢?请说明理由。(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软交所的此次签约中,开普互联作为其会员单位,因此带来的商机,如遇东风,为虎添翼,为开普互联在未来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进程中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B.日前,与一位相当级别的官员交谈,他神情庄重地说自己是弱势群体,理由是挨骂、无力、拘束多,乍听似乎有理,细想却感到大谬不然。
C.高速列车不“高速”,停电停开空调导致车厢内非常闷热,乘客备受煎熬。高铁如此弱不胜衣,无疑让花钱买时间的乘客郁闷。
D.昨天下午,伴随着清冷的秋雨,记者走进了位于珠江道的新华书店图书折扣店,只见书店里人满为患,书墨飘香平添一股暖意。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1年11月3日凌晨,中
上一篇:
遂宁一中高2014级第二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二中高一下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辽宁省盘锦”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6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