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拮据 销魂 荒僻 漠不关心 B. 繁琐 狡黠 褴褛 栩栩如生 C. 栈桥 冗杂 皇恐 迟疑不绝 D. 镂空 轩榭 骁勇 郑重其事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 地问他价钱。 (2)苏州园林的每一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 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3)呼伦湖与贝尔湖,浇灌 着这片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A. 郑重其事 蔓延 孕育 B. 煞有介事 蔓延 哺育 C. 煞有介事 漫延 孕育 D. 郑重其事 漫延 哺育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2012年2月26日晚7时许,武汉首条地铁——轨道交通2号线隧道施工宣告结束。 B. 为了防止这类校园安全事故再次发生,各学校对学生加强了校园安全教育。 C. 武汉市将按照卫生部要求在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 D. 中国“两会”的隆重召开,吸引了世界各国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4.将下面语句还原到文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 我们为什么活着?(A)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B)“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福体验。(C)欢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D)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浏览完整试题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5.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 A.《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时期汴河两岸的景物,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象。 B. 本文作者是按照画面展开的顺序来介绍的,这样表述层次清晰,思路条理。 C.《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散点透视”技法,远近人物,城楼房屋,铺内刀剪,刻画的栩栩如生,让人赞叹! D.《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地位极高,实为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 6.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 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 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 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7.依据文本内容判断,下列场景不能出现在《清明上河图》中的一项是 。 A. 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眼前是一派早春的景象,麦苗在生长,杨柳青青。 B. 城郊之外,人们往来不绝,商人旅客,达官贵人,热闹非凡。 C. 画上的木质小桥为典型的中国拱桥,占据画的中心,桥上车水马龙,但井然有序。 D. 城内房屋密集,店铺林立,如酒楼当铺,酒肆歌吹。一头骆驼正在进城。 三、(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今属山东省)。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③掾:指助手。④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⑤尹:官名。⑥抚膺:抚摸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 (给) B.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 (游学) C.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 (停止) D. 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感到高兴) 9.与“献书于平章不忽木”一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 B. 夜则祷于天 C. 所欲有甚于生者 D. 困于心,衡于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养浩从小就讲道义,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追着去归还给失主。 B. 张养浩为人宽厚;做县尹时,官舍不好也不计较;对做过盗贼的人和李虎这样的暴戾之人都能用宽容去感化他们。 C. 张养浩把钱财看得很淡,做御史台时两袖清风;调任陕西时,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送给了乡里贫困的人;还常拿自己的钱赈济百姓。 D. 张养浩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也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 四、(14分) 11.将上面的文言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每句3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