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123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6]
2014年初升高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模拟试卷(一)
2014年初升高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模拟试卷(一)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故患有所不辟也( )蹴尔而与之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这篇文章阐述了什么观点?
2)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选段中,孟子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请找出这句话来。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
5)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什么? 。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
4、结合选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2)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4)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20字内)
二、阅读《曹刿论战》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又何间焉 ( ) ②望其旗靡( ) ③肉食者鄙 ( )


浏览完整试题④牺牲玉帛( ) ⑤小信未孚 ( ) ⑥神弗福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用原文回答:
①长勺之战前,曹刿“请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
③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④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_______。
⑤鲁军反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鲁军追击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2)《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话从侧面衬托了曹刿的______________,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衬出曹刿的__________。
3)你对曹刿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5)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析。①爱国将领:_____________ ②评价: 。
8)《曹刿论战》中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
9)联系全文,评价鲁庄公这个人?
10)选文略写战争的过程,而详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三、阅读《邹忌讽齐王谏谏》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
邹忌修八尺有余( ) 王之蔽甚矣( )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朝服衣冠(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时时而间进( )
2、翻译下列句子。
1)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5、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
6、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
7、文章内容理解:
1)邹忌以己身之事设喻类比国家大事,讽劝齐威王纳谏,写出三组类比的句子。
①臣之妻私臣 — ②臣之妾畏臣 — ③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3)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
4)文中说“王曰:‘善。’”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5)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6)从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7)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10)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四、阅读《愚公移山》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年且九十( )2)河阳之北 ( )3)汝之不惠( )


展开余下试题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惩山北之塞 ( )6)固不可彻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根据文段内容用原句填写。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 ②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
③愚公移山的无比艰辛是 。4)愚公移山的宏伟目标是__________.
5)愚公移山的不利条件是 . 6)愚公移山的有利条件是 .
4、课文内容理解:
1)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3)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 ”而言的。
4)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6)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7)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对于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8)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9)《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2014年初升高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模拟试卷(一)答案: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1、辟同避 躲避。用脚踢。 辩同辨 辨别 。 得同德 感激。
乡同向 从前。停止、放弃。
2、
1)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3、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
1)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2)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3)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4)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二、阅读《曹刿论战》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1、① 参与 ② 倒下 ③ 目光短浅 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⑤ 为人所信服 ⑥ 赐福、保佑。
2、
①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
②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③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3.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请见
⑤彼竭我盈(或齐人三鼓) 辙乱,旗靡
4、1)鄙:认为把衣食分人就能得到百姓的顺从;认为以牲畜拜佛就得到神的保佑;未能掌握战机迎击、追击敌人;战后不能取胜的原因。 远谋:.战前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清醒认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思想;作战中把握进攻的时机,以及在详查敌情后追击。(或军事上善于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2)爱国热情 远谋(深谋远虑)
3)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②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
③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④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4)略
5)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6)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7)略
8)一鼓作气 本指战斗开始时鼓足勇气,后形容作事时鼓起劲头,勇往直前。
9)①谋略不足;②听取意见,善于用人;③取信于民(或有民本思想)
10)突出文章的主旨:表现“非肉食者”曹刿的“远谋”,即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三、阅读《邹忌讽齐王谏谏》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1、 长 受蒙蔽 确实 穿戴 偏爱 偶尔、间或
2、1)邹忌身长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
3)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D
4、D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6、察纳雅言
7、
1)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③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3)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4)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5)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6)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
7)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8)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9)“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10)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四、阅读《愚公移山》原文,回答文后问题:


展开余下试题1、1)将要、快要。 2)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3)通慧,聪明
4)用簸箕装土石。 5)苦于 6) 通
2、
1)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2)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3)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3、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5)年且九十,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6)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4、
1)语言描写
2)不相同。“其妻”是出于关切,才“献疑”。而且,提出问题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公移山则完全持否定态度,他嘲笑愚公,并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3)河曲智叟亡以应
4)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5)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6)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大力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7)能结合原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8)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9)示例: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会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祸患。(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凡在保护环境、大自然的前提下,从其他方面指出危害或指明做法、提建议均可) (59.45.74.138)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总复习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4年初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