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634  2016-09-18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4]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卷
第一部分: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1—6题(共18分)
品味文章的习惯/三岛由纪夫
1泉镜花说,他从来未曾糟蹋过任何有字的纸张,哪怕是一小张剪报;如今大众传播泛滥的时代,若还要这么字字珍惜,那可会累垮自己。周刊的宿命是读完就扔,在通勤电车驶过三、四站的时间里,一页页翻完之后就被留在行李架上,这是必然的趋势。我曾在国外的候机室里,看见有人将大开本的《Life》放在座椅上,上前去提醒对方有东西掉了的时候,反而还被告知说,那本杂志是丢掉不要的。像《LIfe》那种铜版纸印刷精美的杂志,若在日本的话还是比较受到珍惜,在美国就只是一般的周刊,终究落入看完就丢的命运。
2在这样的时代,品味文章的习惯会逐渐淡薄也是趋势吧!往昔人们说“小说欣赏”的时候,主要的意思乃是欣赏“文章”;现今读小说,就仿佛开车到郊外去踏青一样,而沿路的风景、路边的花草或是小河边钓鱼的小孩等等,往往无心理会,即使看见了也只是在眼前一闪即逝。
3从前人们是一步一脚印去读完一本书的。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这样的节奏可算是天经地义。走路的时候通常会有许多事物吸引住你的视线,因为走路本身很单调,欣赏映入眼帘的每一件事物能增添走路的快乐。我要在这本《文章读本》里向各位大力呼吁:请在作品里慢慢走。________。从前的人们十分享受这片织锦的花样,小说家则因人们欣赏其织锦的美而得到喜悦。
4到了现今,人们都说他们享受的不是文章而是故事了,如今已经绝少听见人们赞美某个人的文章好,倒常听人说谁的小说有意思。然而,文章毕竟是小说唯一的实质,语言仍然是构成小说唯一的材料。我们在看画的时候,岂能无视他的色彩?语言就是小说中的色彩;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岂能忽略它的音色?语言就是小说中的音符。容我再重复一次,有很长一段时间,庶民大众欣赏文章的习惯方式,是透过耳朵来品味的,而贵族则是以眼睛来品味文章。不管用眼睛还是耳朵,日本古典文学当中值得品味欣赏的文章多如牛毛,被冠上“美文”之称的只是一部分翘楚,他仅仅是为供人欣赏之用,内容如何是其次,就像外观精致的日本料理一样。
5我们生活在一个营养挂帅的时代,食物是否赏心悦目已经不再重要,但持平而论,最上等的文章应该要嚼之有味而后富于营养的,不是吗?文章的滋味由水到酒,层次不一;又如同豆皮和牛排,种类各异,究竟何者才算上乘?我不敢妄下断论,只是文章的滋味有的清楚明了,有些则需要有充分锻炼过的味觉才品尝得出来。西洋人即便精通日文也未必能理解森鸥外和志贺直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清淡如水。水的滋味得要千帆过尽才能领略,然而醇酒和威士忌——例如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也同样令人流连啊!
6徒有空泛修饰的文章现今都不以为美,另一方面,像公家机关的公文,那样制式的文章也不算好文章。即便有那种不假修饰、又不落制式窠臼的文章,要会品味的话,也需要读者的品位有所进步才能欣赏;可是偏偏这种文章的味道总在细微之处,这就让一般民众的喜好,与之前提到的“精读读者”的喜好越来越疏远。在这里就不提是谁了,但我经常在大众为之着迷、甚至痴狂的作品里,看到许多其实相当糟糕的烂文章。相比之下,在江户时代,为近松和西鹤喝彩的民众还更懂得品味。虽然从文章的平均审美标准来看的话,近松门左卫门的文章过于雕琢,现在看来已变得老气乏味,可是在这样的文章仍受到喜爱的时代,他们从品味文章当中所得到的快乐,想必是无比丰盛的。


浏览完整试题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对第3段中加点词“织锦”的恰当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3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那些投射在你眼底的围篱、远山、鲜花绽放的峭壁,都不只是沿途的景色,更是以一个个词汇编织出来的。
②在小说中驱车疾驶的时候,他不过是主题与情节铺陈的轨迹;
③虽然快跑看完十本书的时间,用慢行的话可能只读得了一本,
④若是慢慢走,你会发现那是一张语言编成的织锦,
⑤可是借着慢行,你可以从一本书中获得读十本还得不到的丰富收获。
A.②③④①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 ③⑤②④①
4.依据文本,判断下面对“小说”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现今人们读小说更关注小说有没有意思,说明人们对小说的阅读不够专业和理性。
B.语言就是小说中的色彩,语言就是小说中的音符,离开语言,小说就什么也不是。
C.现代人读小说应该像到郊外踏青,沿路风景都无需理会,只需理解小说主题就行。
D.文章是小说唯一的实质,语言是构成小说唯一的材料,故小说的干预功能不重要。
5.第6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说明读者品位的提高对于品味文章的重要意义。(2分)
6.根据文意,第5段划线句中“森鸥外和志贺直哉”似可替换成“王维和陶渊明”,“谷崎润一郎”也可替换成“杜甫”,请你以三个诗人的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划线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远去的砖瓦窑/陈荣力
①南的田野和村庄,绿树葳蕤,河湾交叉,一片鱼肥稻香里,那黑油油的土地更是插一根筷子也能吐叶发芽。然而也因为肥沃加上人口稠密,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最珍贵的资源。因此若非有空旷的湖泊、水塘,废弃的小丘、土包,一般的村庄难得有制砖、烧瓦的砖瓦窑,砖瓦产品的紧张也向是乡间的一大难题。或许是凭借了勾连官河的交通便捷,或许更是倚仗了河湾处一大片水浸低洼田的天生资源,小时候与我家一河之隔的江桥村,稀罕地有一座砖瓦窑。很少有人能说得清砖瓦窑的年岁,但砖瓦窑石砌窑身罅缝中摇曳的小树、细藤以及窑顶茂密的棘藜、野草,却无声地言说着砖瓦窑经历的风雨和沧桑。
②砖瓦窑的忙碌和热闹是从秋收以后开始的。那时候搅拌泥坯的搅拌机终日嗡嗡地响着,村里的男劳力、女小工像辛勤的蜜蜂在窑场上进进出出,他们或拉泥或制坯或脱模,忙碌而不失秩序,疲惫中显着亢奋。砖瓦窑真正激动人心的场景是装窑后的点火时刻。那时候窑门已经封死,柴火全部填充,那张暗黑的八仙桌也已摆放在被里三层、外三层村民围着的窑门口。八仙桌上点燃着大红的蜡烛、黄色清香,摆放着煮熟的猪头、鸡鸭和鱼肉,当一拜天地、二拜四方、三拜窑神的仪式一结束,随着窑头师傅“点火”一声吼,早站在窑身四周点火孔旁的男劳力,争先恐后将点燃的火炬向点火孔中掷去。刹那间,一条灼热的火龙便在窑身里窜滚、翻卷起来。自此,那白天洇漫成淡淡云衣的袅袅白烟和夜晚映红一角天空的灿灿火星,成为田畴和河湾边一年四季最让人憧憬的风景,在无数村民的眼中、心头飘拂、盘桓。
③作为田野和村庄里最高的建筑,不乏新奇和神秘的砖瓦窑是小时候最充满乐趣的地方。放学后分成国、共二军爬砖瓦窑“攻守山头”,偷窑场里的泥坯搓泥蛋、掼“烂泥炮”;夏秋季节从窑场的断砖乱瓦堆中抓蟋蟀,冬天猫在暖暖的窑洞里偷偷学抽烟……如此的动作和场景,差不多是住在砖瓦窑附近孩子共同的记忆。与这记忆相伴的还有颇为和善的邵瘸子。邵瘸子原是江桥村的泥水匠,一次给外村人造房子时不小心跌下来落下了残疾,村里因此让他干了相对轻松的管砖瓦窑的活。邵瘸子基本不骂去砖瓦窑玩的孩子,即使我们有时玩得出格,他也只是好言好语相劝。
④大约在邵瘸子管窑后的四五年,分田到户开始了,原是江桥村集体财产的砖瓦窑转给了邵瘸子一家承包。也算是邵瘸子运气,分田到户后农户们渐渐富起来,造房的数量急剧增加,邵瘸子的砖瓦窑不但秋冬两季红红火火,连春夏时节都不得清闲,那些从四邻八乡赶来买砖瓦的农船,经常挤满了整个河湾。虽然生意一直那么红火,但邵瘸子的砖瓦产品质量依然过硬,价格也不“敲竹杠”,遇到一时凑不齐砖瓦钱的造房人家,他也从不急赤白脸地去催债,不久前江桥村造水泥路,邵瘸子还捐了十几万元。听了这样的评说,遥望河对岸空旷的田畴河湾边,那白天袅袅白烟依然洇漫成淡淡云衣、夜晚灿灿火星继续映红一角天空的砖瓦窑,我总有一丝莫名的感动。
⑤再次关注邵瘸子是两年前的事,缘于媒体上一条触目惊心的新闻,报道了邵瘸子一家三口驾车撞树自杀的消息。原来,因损坏耕地和污染环境,邵瘸子的砖瓦窑早在十余年前就被拆除了,随后的一段时间里邵瘸子先后到外乡投资办过轮窑厂、轧石场等企业。不知是办厂的失利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前几年他竟悄悄干上了高息集资的营生。最终同所有高息集资者的归宿如出一辙,当脆弱的资金链断裂之后,面对几千万的欠债,邵瘸子和老婆女儿一起走上了绝路。
⑥大约在那场车祸过去的半年后,我又去了一趟已十几年没回去的江桥村一带。江桥村及附近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江桥村村口那空旷的田畴和河湾更被众多高低参差、样式不一的房屋、厂房所取代。
⑦回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我的眼前老浮现从前熟悉的砖瓦窑的画面,想到了邵瘸子和那些乡民们。很难知晓众多笃信靠双手吃饭、凭勤劳致富的人们,是如何受虚幻利益的诱惑纷纷不计后果对邵瘸子的集资活动趋之若鹜的。每个人的情形不同,原因或许多种多样,但我想土地的渐渐远离或失去,也是一个原因。如果说以砖瓦窑为印记的那个时代为我们所熟稔、感觉踏实的话,那么已悄然转型的这个没有了砖瓦窑、渐渐远离土地的时代,无疑有很多东西让我们陌生和恓惶。
⑧啊,远去的砖瓦窑……
(选自2014-09-23《文汇报》有删改)
7.请赏析第①节中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展开余下试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第②和④中的划线句都写到了白天的袅袅炊烟和夜晚的灿灿星火,作用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9.下列对题目“远去的砖瓦窑”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远去的砖瓦窑”中寄托有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B.“远去”的含义是我渐渐远离家乡,远离家乡的砖瓦窑。
C.“砖瓦窑”是行文的线索,串起我对家乡人、事的思考。
D.“远去的砖瓦窑”给人以时间推移感,留下思维的空间。
10.根据上下文意,推断第⑦段中双横线“很多东西”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1.请搜集文中信息,介绍“邵瘸子”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2.联系全文,请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对结尾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雾失楼台, __ 。(秦观《踏莎行》)
(3) ,白露未晞。(《诗经》)
(4) ____,断桥头卖鱼人散。(马致远《【双调】寿阳曲 远浦帆归》)
(5)借书满架, 。(归有光《项脊轩志》)
(6)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7)故不积跬步, 。(荀子《为学》)
(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方。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 ①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自东汉末年文人之手。
14.本诗前两句采用了《诗经》中 的手法。(1分)
15.下列各项对诗歌划线句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两句中“采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以乐景衬托哀情。
B.第三、四句作者以自问自答方式很自然地体现诗歌的情感转变。
C.第四、五句之间空间转换,采用对面着笔手法,一倍增其情感。
D.最后两句中“离居”点明“同心者”处境,含蓄写出离居之因。
16.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①春,正月,吴汉破公孙述于鱼涪津,遂围武阳。诏汉直取广都,据其心腹。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公孙述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汉武)帝必欲降之,又下诏谕述。述终无降意。
②帝戒吴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进逼成都;去城十余里,阻江北营,作浮桥,使副将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为营相去二十余里。帝闻之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急引兵还广都。”
③诏书未到,九月,述果使其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将众十许万,分为二十余营,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
④汉乃召诸将厉之曰:“吾与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而今与刘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若能同心一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诸将皆曰:“诺。”于是飨士秣马,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水北,自将攻江南。汉悉兵迎战,自旦至晡,遂大破之,斩丰、吉。
⑤于是引还广都,留刘尚拒述,具以状上,而深自谴责。帝报曰:“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也。若先攻尚,公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自是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其郭中。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必欲降之( ) (2)贼若出兵缀公( )
(3)帝闻之大惊,让汉曰( ) (4)于是飨士秣马( )
1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和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遂军于其郭中”
A.辇来于秦。 B.廷见相如。 C.左右欲刃相如。 D.席卷天下。
20.请概括刘尚被困之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联系全文,按照提示完成下表。(4分)
汉武帝对吴汉态度 具体内容 如何评价汉武帝
戒吴汉 莫轻敌,据广都 3
责吴汉 1
2 还广都,得其宜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
原 才/曾国藩
①风俗之厚薄奚自□?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②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③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④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⑤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①戢戢:聚集、众多貌。②蒸:兴起,含渐成之意。③雠:应答,响应。④尸:主持,居于。⑤一命:命,官阶。周代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级别。后泛指官职低微。 ⑥逆睹:预见。
22.下列填入第①段方框中最恰当的虚词是( )(2分)
A.矣 B.乎 C.兮 D.耳
23.第①段中引用“挠万物者,莫疾乎风”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各项根据第⑤段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A.一定有君主会推行“吾说”并获得成效。
B.最大期待是有国家者、士大夫移风易俗。
C.作者对自己的观点自视甚高,充满自信。
D.能够预见的是循法而做之后人才得其所。
25.本文题为“原才”,试结合题意简要评析本文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写 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论文。韩春雨研究团队的新发现,被学术界誉为“第四代”基因技术。论文发表几个小时之后,韩春雨和他的新发现出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BBS讨论区里,他本人也一夜成为“网红”,从一个学术圈的“泛泛之辈”(据说十年没发表过论文)一跃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

2015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叙述大众传播泛滥的时代周刊“落入看完就丢的命运”的现象(1分),引出下文针对“在这样的时代,品味文章的习惯会逐渐淡薄也是趋势”(1分)的观点所展开的论述(1分)(或为下文针对“在这样的时代,品味文章的习惯会逐渐淡薄也是趋势”(1分)的观点展开论述作铺垫)
2.小说是一门语言艺术,读小说就是欣赏语言所编织的花纹(或:小说是一种离开了语言艺术就丧失巨大魅力的文体)。
3.( D )(3分)
4.( A得3分,B得2分 )(3分)
5.当下大众“痴狂”于“烂作品”的低品位(1分);江户时代民众欣赏小说的高品位(1分)。
6.无论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1分),还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分),都是“清淡如水”、言近旨远而耐人寻味的作品,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过尽千帆)方能领略其美妙(1分);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1分)则以其鲜明的对照揭露了激烈的社会矛盾,读来沉郁顿挫,发人深省,历来是脍炙人口“令人流连”的佳句,(1分)。

7.运用夸张的手法(1分),强调突出了江南一带的土地异常肥沃珍贵(1分),又为下文砖瓦窑的繁荣和百姓依赖砖瓦窑生存作铺垫(1分)。
8.第二段以袅袅白烟和灿灿星火渲染了砖瓦窑的忙碌和热闹气氛(1分),同时象征着砖瓦窑的生意红火,乡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充满希望(1分)。第四段借袅袅白烟和灿灿星火形象生动、极富画面感地为肯定邵瘸子货真价实的经营(1分)和助人为乐的行为营造了氛围(1分)。
9. B (3分)
10. 对物质金钱的渴望;获取利益的不正当手段;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虚假的泛滥等等。(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
11. 邵瘸子原是江桥村的泥水匠;因给人造房不小心跌落落下残疾,获得管砖窑的工作,在分田到户的年代里他幸运地承包了砖瓦窑;为人和善,做事有良心;邵瘸子高息集资,先后到外乡投资办过轮窑厂、轧石场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邵瘸子和老婆女儿一起走上了绝路。(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
12.形式上:点题,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为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任答2点即可)。内容上:仅一句话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感叹砖瓦窑的远去也带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也表达了对让人感觉踏实的那个时代的不舍;曾经熟悉的砖瓦窑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依赖砖瓦窑为生的乡民变得有点陌生,让人恓惶。(任答2点即可)

13.(1)今宵酒醒何处 (2)月迷津渡 (3)蒹葭萋萋 (4)落花水香茅舍晚
(5)偃仰啸歌 (6)官盛则近谀 (7)无以致千里 (8)一蓑烟雨任平生

14.起兴(兴)(1分)
15.D (3分)
16.诗歌写思妇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游子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1分),“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1分),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1分),同时也表现了他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1分)。

17.(1)使……投降;招降(2)牵制;(3)责备;(4)喂饱。 (4分)
18.只可坚决守住广都,等待敌人来攻,千万不要和敌人一争高下。如果敌人不敢来攻,你就移动w军营逼迫他们,等到敌人精疲力尽,才可发起攻击。(评分说明:采用扣分制,扣完为止。扣分点:但、据;须、才;“若□不敢来”,□中省略“其”。)(5分)
19.C (2分)
20.主观原因,吴汉不听从武帝告诫轻视敌人,贸然深入并和刘尚分别扎营,危急之时不能相援。客观原因:公孙述抓住战机,分兵攻打。(主观原因1分,客观原因1分)
21.(1)临事乱,轻敌深入(2)赞(慰)吴汉(3)有远见、有智谋;待臣下宽容,善鼓励。
(4分)

22.B (2分)
23.把社会风尚对人心的影响与风对万物的影响形成类比(1分),从而论证了社会风尚对人心的影响起初很微弱,但是最后却不可抗拒的观点(1分)。
24. C (3分)
25.本文探究人才问题,开篇开宗明义揭示论点,以社会风尚决定于人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接着通过对比“治世”、“衰世”的不同影响,突出人才任用之法;之后反驳在势君子“无才”的谬说,从而提出陶铸人才即使官小职微也责无旁贷;最后以陶铸人才的成效收束,提出倡议;(以上各点答到3点即给3分)整篇文章结构严谨,论证严密。(1分)
26.作文批改请依据近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24.230.146.12)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上海市金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63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