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479  2016-10-26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79]
九年级语文形成性练习
九年级语文形成性练习(201610)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28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7分)
就连脚下pán xuán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chàng wǎng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仗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反的孩子。
⑴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⑵上面语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改为 ; 改为 。
⑶语段中的“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能否换成“欢快清亮的泉声和安详厚重的钟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⑴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⑵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⑷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⑸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⑹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表现边地奇寒,暗讽朝廷不关心边关将士的句子是
, 。
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总是和气象物候息息相关,请结合“气象物候”的专题学习,完成3~5题。
3.阅读下列材料,给“物侯”下定义。(3分)
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季节性的变化。如植物的萌芽、开花、结实;动物的蛰眠、繁育、迁徙;如始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人们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物候是指

4.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平地与山上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物候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2分)

5.下面是海安县海安镇10月2日的天气情况,电台计划当天播送时,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天气预报。(3分)
10月2日 多云,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18~25 0C 风力: >6级

6.名著阅读。(5分)
在小人国,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对格列佛说:“应该承认皇帝陛下多次表现宽大为怀,一再强调你建立的功绩,竭力想减轻你的罪责。财政大臣和海军大将却要把你处死……”
⑴格列佛因何事建立了功绩,成为利立浦特国举国称颂的英雄?(3分)

⑵利立浦特国对格列佛最终的处理意见是 。(2分)
二(57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7~8题。(6分)
江楼感旧
赵嘏(唐)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浏览完整试题7.“月光如水水如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写出了当时夜景怎样的特点?(2分)

8.三、四两句空灵深远,引发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为历代传诵,请作简要赏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7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自《桃花源记》)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4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 ) (2)咸来问讯 (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4)卒亡天下 ( )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请根据上面选文选择一个角度,并结合你所学过的一篇文言文简要说说获得的启示。(5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6分)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是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大概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我家里有豆浆机,本来是用不着去买豆浆的,但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听到那熟悉的童声就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和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与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每看他忙忙碌碌着自己的生意,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有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走到的时候,就我一个人了。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你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分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的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恰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合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3.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的作用。(4分)

14.第⑥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15.第⑧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16.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画线语句的深刻含义。(4分)
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8分)
捕 风 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展开余下试题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睛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7.请根据文意填空。(3分)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 ,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 ,还通过 和食物来感受风的味道。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9.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4分)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20.阅读④~⑥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3分)

21.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意。(4分)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三(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2.人生是由无数次经历组成的,每一次经历,都会有别样的收获。
请以“经历是一种收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海安县紫石中学语文阶段测试参考答案2016.9

1.(1)盘旋 怅惘 (每词1分,共2分)
(2) 仗 改为 杖 ; 反 改为 返 (每个1分,共2分)
(3)不能。(1分)“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与后面句中的“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相照应。(2分)
2. 略(每空1分,共8分)
3. 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季节性变化(2分)的自然现象或现象(1分)。
4. 高下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一个重要因素。(或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山上的温度要比地面低得多。)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2分)
5. 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 0C,风力小于3级,(2分)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注意安全。(体现人文关怀的语句均行,1分)
6.⑴利立浦特国不远处还有个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国,两国之间经常交战,这次由于格列佛潜入水中,用长绳和钩子把不来夫斯古国的战船都拉回了利立浦特国,利立浦特国未发一兵一卒就大获全胜,所以格列佛就成了英雄。(3分,若写皇宫救火得1分)
⑵刺瞎双眼,再慢慢饿死 (2分)

7. 月光清澈如水(1分),天空清朗幽美(1分)。(意思符合即可)
8. “同来”与“独上”照应,或今昔进行对比,或巧妙暗示两种不同的情怀:去年诗人结伴同游,共赏江水明月,那是怎样的欢快!而今旧地重游,风景依旧,但昔日伙伴已不知漂泊何方,(写到照应或对比或描述两种不同情怀都得2分)诗人只有孤身“独上”江楼。表达了诗人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怀念朋友,怅惘孤独的心情。或表现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怅惘。(2分)
9.祖先躲避战乱 隋炀帝失天下(4分,每空2分,意对即可)
10.(1)同“邀”,邀请 (2)都 (3)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4)终于(每空1分)
11.(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就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2分)
12.言之成理即可,观点2分,结合古代作品2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1: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示例2:我觉得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陈涉世家》中讲到秦朝暴政使老百姓苦不堪言,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13.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情况(2分);点题或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2分)
14.对比或反衬(2分),突出了卖豆浆孩子生活的艰辛(或吃苦耐劳)(1分)和他的坚强(或独立、或勇气、或懂事)(1分)。
15.苦涩于卖豆浆孩子的辛苦(或忙碌、或生活艰辛);苦涩于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对卖豆浆孩子的同情;对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写出两点得4分,一点得2分)
16.孩子卖豆浆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坚强独立的品格,培养了他对生活的责任感,(吃苦耐劳、坚强独立、对生活的责任感写到一点就得2分)这些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对他将来的人生有很大益处)。(2分)


展开余下试题17.形状(或踪迹、脚印、身影等) 声音 花草(每空1分,共3分)
18.内容上:把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风清气正乡下生活的怀念。(2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或为后文作者在乡村捕风(体验到风的形状、声音、味道)做铺垫”(2分)。
19.“行色匆匆” “没有谁会停下来”写出了城市人们的紧张忙碌而忽略了亲近自然(写到城市人们紧张或忙碌或匆忙得2分),表达了作者对城市人委婉的批评,或表现了作者对闲适惬意的乡村生活的向往。(2分)
20.①氛围安静;(1分)②空气清新怡人(环境优美)(1分);③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或重视民俗)(1分)。
21.生活在人与人隔绝的城市里,让人感到压抑、孤独和寂寞(2分),乡村自由惬意、和谐淳朴的生活离“我”越来越远,让“我”内心充满了感伤(2分)。
三、作文
22. 评分标准
标 项
准 目
类 别 A内容 B语言 C篇章 评分细则
一类卷
(60-54分)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
切合题意
语句通顺
没有语病 条理清楚
段落分明 以57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余项达到二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B项突出的得满分);③具备B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二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二类卷
(53-48分) 内容较具体
中心明确
切合题意
语句通顺
偶有语病 条理较清楚
段落较分明 以51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具备B项和另一项条件,余项达到三类卷标准的,获得基准分;②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酌情加分(其中B项比较好的获得本类卷最高分);③具备B项条件,而另两项只达到三类卷标准的酌情减分。
三类卷
(47-42分) 内容尚具体
中心较明确
基本符合题意
语句较通顺
有少量语病 条理较清楚 以45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具备上述三项条件,获得基准分; ②其中B项比较好的酌情加分;③另有某些缺点的酌情减分。
四类卷
(41-36分) 内容较空泛
中心不明确
与题目有些联系
语句不通顺
语病较多 条理不太清楚 以39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 ①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四类卷,获得基准分;②另两项稍好一些的,酌情加分;③兼有上述两项以上情况的,酌情减分。
五类卷
(35-0分) 文不对题 文理不通 结构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适当浮动:①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评为五类卷,获得基准分;②其他两项尚可的,酌情加分; ③文不对题,或兼有其他两项情况的酌情减分。
说明:1.错别字每4个扣1分,重现不计,扣到3分为止。
2.每少50字扣1分。
3.卷面整洁,书写美观、规范,5分;卷面整洁,书写清楚、规范 ,4分;卷面较整洁,书写较清楚、规范,3分;卷面较凌乱,书写潦草、尚可辨认,2分;卷面杂乱,书写难以辨认,1分。书写满分率控制在10%。 (175.165.175.222)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九年级语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7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