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508  2017-03-23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8]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扬州市梅岭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三月质量检测
初二年级语文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3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竭力(jié) 附和(hè) 亵渎(xiè) 无边无垠(yín)
B.秀颀(qí) 怠慢(dài) 迸溅(bìng) 节衣缩食(suō)
C.鄙薄(bó) 奇崛(jué) 刹那(shà) 迥然不同(jǒng)
D.潜溢(qiǎn) 怒吼(hǒu) 丰腴(yú) 汪洋万顷(qǐn)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些教授抄袭他人论文,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教育者形象。
B、当你对眼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另一种味儿就在你的心头悄悄地潜滋暗长了。
C、不讲究韵律的文句和段落,读起来就没有什么抑扬顿挫,节奏和谐的美感了。
D、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A.她的自尊心很强,请同学们说话要多留心,以免不要伤害她。
B.我们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重要性。
C. 只要有勤奋、肯吃苦,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
D.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 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4、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②走进图书馆,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明亮。③因此,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④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
A.“我们”是代词,“油墨”是名词,“走进图书馆”和“映照得明亮”都是动宾短语。
B.“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融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这个句子中,“人和事”作主语。
C.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一句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④③。
5.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海燕》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描写,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
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文中还讽刺了象征恶势力的狂风、巨浪、闪电、雷声等。
B. 《石榴》一文不但写了石榴的外在特征,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的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C.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作者赞美白杨树,因为白杨树象征了我国北方的农民,象征了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D. 《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这篇演讲辞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论点,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6.根据拼音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4分)
烟花三月的瘦西湖美不胜收。湖面上微波荡yàng,轻拍堤岸;长堤旁繁花似锦,xīn香 扑鼻。她的美,蜿蜒曲折,古朴多姿,自然灵动,yùn味十足。五亭桥、万花园、小金山、白塔等景致点缀其间,让人目不xiá接,流连忘返。



浏览完整试题
7.默写。(每空1分,共9分,多字、漏字、错字不得分。)
①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 ② ,归思方悠哉。
③转觉鸬鹚毛色下, 。 ④ ,相伴过年华。
⑤孔子说:“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 ,怅望青田云水遥。
⑦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
,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8.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6分)
【材料一】2015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较2014年略有增加,仍远低于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平均水平。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微博,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看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浅阅读”的先天缺陷显而易见,即快速(即时性)、快感(娱乐性)、快扔(浅显性),以及快餐化、平庸化、碎片化和少反思。
(摘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晨读运动”“读书周”“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
(摘自“百度搜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阅读量较少的原因。(2分)

(2)材料中哪些现象属于“浅阅读”?(2分)

(3)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2分)

二、阅读理解(共53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9—10题。(6分)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9.诗歌中“沉沉”和“切切”两个词意蕴深刻,试写出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歌三四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并说出诗句表达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韩愈的《获麟解》,完成11-14题。(16分)
麟①之为灵,昭昭②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间或,偶尔)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③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 。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又曰: ‚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①麟: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一角。②昭:明白。 ③鬣(liè):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不恒有于天下( ) ⑵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
⑶食 之不能尽其材( ) ⑷策之不以其道( )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角者吾知其为牛 其真不知马也
B.以德不以形 不以千里称也
C.然麟之为物 然后有千里马
D.不畜于家 骈死于槽枥之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曾国藩先生评论这篇文章时说:“昌黎自况也,与《马说》异曲同工也。”《马说》中哪句话与本文所表明的观点相近?共同表达了什么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邓拓的《不求甚解》,完成15-18题。(14分)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 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展开余下试题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5.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16.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4分)


17.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18.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7分)
拜谒芦苇
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窜。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苇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笛的合奏。到回家时,每人手举一根用芦枝编织的各样动物,比试各自的杰作。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的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入夏,河边的芦苇会绿得生白,枝干壮实高耸,在烈日煦风中闪亮摇荡。一到夜静,便泛起缕缕清香。我常走近它,凝视它。那种淡定的绿就是一种挺拔,一种生命的热情。苇丛是田野上的青纱帐,渺远深厚,尤其在麦黄天,那是最美的景致。
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扑伏弯曲 ,它们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扑伏着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地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跨,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扎挣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扎挣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绎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 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忍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它们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透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杆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又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 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白惨惨地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哦,这就是一种生命……忽地我不禁又想起了那更遥远更崇高的芦苇。那曾在《诗经》中读到“蒹葭苍苍”,该是最古老的芦苇了,然而它比不上让我动情和惊诧的微山湖的芦苇。我曾坐着游艇在当年游击队与日冠斗智斗勇浴血周旋的微山湖上,看到过如汪洋一般的芦苇。水,滚滚滔滔;芦苇如密密的丛林,如威武的战士,在洪流猛浪中向前俯冲……那情景令人震憾。那天虽乌云笼罩,细雨吹洒,而我却分明看到了它崇高与卓越的光芒。那是在血雨醒风中曾坚强地与敌人战斗过的芦苇啊;那是曾见证过扒飞车,炸桥梁,芦荡飞舟的壮烈的芦苇;那是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挣断镣铐,冲破封锁,在苦难中,在生与死的烈火中生长过的芦苇啊!
  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因为正真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
  我常想,芦苇虽不伟岸,不强权,像茅草一样活着,但我却很崇敬它。它不与花争艳,只是淡泊从容度着岁月;它也不争宠邀媚,卑躬屈膝,它只是用它的朴素洁净,坦荡高昂,昭示自己生命的平凡。我不知道一棵芦苇能活多久,但我分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永恒的高贵。
  在人生的江河上,有无数像芦苇一样活着的人,他们正直谦卑,质朴真实,不畏谗毁,坚贞自守,活得坦然而明亮,也许这就是平凡铸就的生命之美。
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的活一生也就够了。
19.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3分)


20.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6分)
(1)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3分)


(2)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3分)


21、请从修辞或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4分)



展开余下试题
22、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作文(60+3分)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等待,等待亲人的归来,等待朋友的问候,等待春天的到来,等待赞许的目光......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是一种希望,等待是一种无奈,等待也是......
请以“等待”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
(2)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初二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1-5、A C B C A
6.漾 馨 韵 暇
8.(2分)(1)①工作生活劳累;②娱乐活动多;③缺乏阅读兴趣。(任答两点)
(2分)(2)①刷微博,读微信;②读报看杂志只关注奇闻异事和八卦新闻。
(2分)(3)国家:①加大书店密度;②多提供免费图书;③颁布法令促进阅读;④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个人:①培养阅读兴趣;②减少娱乐,留出读书时间;③多读能引发思考的经典作品。
9.(3分)作者用“沉沉”和“切切”写出秋夜之深和蟋蟀鸣叫声的悲凉(1分),渲染环境的凝重与凄凉(1分),突出作者内心的沉重与愁苦(1分)。
10.(3分)作者虚写别后的明日,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的情景,实写别时的今夜离愁之重(1分)。虚实结合,表达朋友间秋夜送别的不舍、孤寂和感伤之情(2分,意思相当即可)。
11、(4分)经常 即使 同“饲”,喂养 鞭打、驱使
12、(3分)D
13、(2分)不能辨识麒麟,那么(看见它的时候)说它是不祥的东西也可以。
14、(3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分)。每个时代总不乏麒麟之才,只是缺乏赏识人才的明君而已。麒麟人才反而被世人所糟蹋(2分)。
15.(3分)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1分);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1分);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1分)。
16.(4分)⑴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⑵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了解大意的读书方法)(每点2分)
17.(3分)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1分,答出一种即可) 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或有力地证明了读书不求甚解照样能取得成功)(2分)
18.(4分)⑴赞同。一下子想要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这是不可能的,读书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求甚解),并认真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⑵不赞同。读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求甚解”实际上是精读,强调的是读懂读透,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⑶以上两种读书方法各有利弊。“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在读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因人因时因书因需而异。(4分,言之有理即可,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给分)
19.(3分)答案:①记载着美好的童年时光②守住心中的信念与生命的尊严③在生命的激流中永不倒下④淡泊从容,朴索洁净,坦荡高昂⑤无私奉献,生生不息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任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20.(1)答案:芦苇在四季的更替中,见证了生命的荣兴枯衰;但它默默无闻,淡泊从容度着岁月,昭示生命的平凡。(3分,意对即可)
(2)答案:人和芦苇一样,也会遭受生命的磨难,也应像芦苇样坚守自己,正直坚强。(3分,意对即可)
21.(4分)示例一:拟人手法的运用(1分),作者赋予阳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跃动、温暖(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吹芦苇所发出的声音柔和细密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1分)(共4分,答成比喻给1分)
示例二:形象传神的动词(1分),作者运用了“蹦窜”“追逐”“洒”“绽开”“掐”“飘起”等一系列动词(1分),使画面有一种动态美,充满了乡土气息(1分),表现了芦苇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1分)
22.(4分)示例:
(1)人身处困境时,-要像芦苇那样,守住希望的信念,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
(2)淡定从容的对待生命的兴盛衰落,卸下名利的负累,朴素洁净地生活;
(3)不强权、不卑躬屈膝,清醒顽强地守护自己的灵魂,正直坦荡高昂地生活。
(联系生活2分,答出一点即可给全分,关键要联系“一缕光芒”的内涵任选一个角度展开分析)
三、作文
评分标准等同中考 (124.230.158.36)
标签: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扬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5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