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54 2017-05-02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海南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多元意味着自由、宽容,也意味着选择。文化多元不仅仅指多种异质文化并存共荣,还指同一文化系统中不同形式形态的文化并存。这对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我们传统的中国画。但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画的传承也就是在继承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多元文化并存,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使人们的精神视野变得开阔,精神选择增多,中国画只是其中一种艺术样式。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画传承面临的精神危机并不是偶然的。有其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深层原因。可是谁又能说社会文化的这些发展变化不是人类历史的一种进步呢?那么这样说来,我们应怎样面对中国画精神的传承问题呢?上面只是从当代文化语境的宏观角度作出的分析,虽然当代文化作为背景也会影响艺术的发展,但是艺术作为一种个体的精神追求更适合从微观角度去考量。正如张仃先生针对中国画危机论所说的,“只有画家的危机,没有画种的危机”。中国画精神所需的更多是一种内在精神上的坚守,要有一种定力,不为浮躁的世风所影响。如果一心想要得到别人承认,得到市场认可,一时得不到认可就失落就抱怨文化世俗化,那肯定无益于中国画精神的传承。也许做一个梵高那样的艺术家不容易,但那是真艺术。真正的好东西,人们迟早会承认。不过我们也大可不必担心中国画是否成为保留画种。我们的中国画不同于传统西洋油画的是,中国画是一种表情写意的艺术,而不像重写实的传统西洋油画,摄影术一出现,艺术家们纷纷“抽象”、“立体”去了。
张仃先生认为,只要中国文化还存在,这种诗性很强的文化就会给中国画提供生命活力。当然,也并不是说中国画对现代人就没有积极作用,虽然上帝死了,人类自由了。然而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我们杀死了他。这才是他对人类在物化路途上失却神圣性之后的精神荒芜发出的真正忧思。当人们在世俗化利益追求中面临因精神空虚、信仰失落所带来的虚无感时就会去寻找意义,寻找人生价值所依,人们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或许会与中国画不期而遇。
但是,中国画精神的传承具体是要落实到学识和修养的,怎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格涵养?还是要回到那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所需要的种种修养,观念上也不能固守某一个专业,古人尚明白“君子不器”的道理。且不说古人在工诗、能书、擅画、通音律、精鉴赏、富收藏、承家学诸方面兼及二者以上者有多少,现代艺术家丰子恺先生就是一个难得的艺术通才,他的书法、漫画、散文、音乐、翻译、艺术教育,哪一样拿出来不让人叹羡不已?博而后才能精深。
另外,中国画精神的传承也应包含创新的因素。创新这个词已被人们谈的太多了,也有不少人正在做着这方面的行动。技法上的创新也许更容易突破,但精神体验上的创新也不应忽视。中国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游弋,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古人这方面的成就已达到精熟。那么怎样把中国画与现代生命体验更好地融合起来呢?或许还有待人们去认真思考和实践。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李卉《当代文化语境下中国画精神的传承》2016年8月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而多元意味着自由、宽容,也意味着选择,对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我们传统的中国画更是如此。
B.多元文化并存与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使人们的精神选择增多,而中国画只是其中一种艺术样式,但由于社会文化心理方面的因素,中国画传承面临的精神危机不是偶然的。
C.真正的好东西,人们迟早会承认的,我们不必去担心中国画是否成为保留画种,如果一心一意想要得到别人承认,得到市场认可,就不可能做一个像梵高那样的艺术家。
D.中国画精神的传承具体是要落实到学识和修养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能固守某一个专业。要像古人那样“君子不器”,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格涵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画的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画的传承也就是在继承传统艺术精神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可既然有传承也有创新,那么我们对中国画就不必有什么危机意识。
B.从当代文化语境的宏观角度分析,当代文化作为背景也会影响艺术的发展,而中国画精神的传承问题更适合从微观角度去考量,因为中国画艺术是一种个体精神追求的表现。
C.张仃先生对人类在物化路途上的精神荒芜表示忧虑,同时也认为,当人们在世俗化利益追求中面临精神空虚时,就会去寻找人生的价值所依,或许会与中国画不期而遇。
D.作者认为,中国画精神的传承应包含创新的因素,也有不少人正在做着这方面的努力。技法上的创新也许更容易突破,但在精神体验上的创新不很容易,我们也不能忽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仃先生针对中国画危机论时说“只有画家的危机,没有画种的危机”,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画精神所需的更多是一种画家内在精神上的坚守,不被浮躁的世风影响。
B.中国画不同于传统西洋油画,中国画是一种表情写意的艺术,而不像重写实的传统西洋油画那样“抽象”“立体”,只要中国文化存在,就会给中国画提供生命活力。
C.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工诗词,善书画;现代丰子恺的书法、漫画、散文、音乐、翻译、艺术教育等都令人叹羡不已。这些通才型的艺术家让人明白“博而后才能精深”的道理。
D.中国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游弋,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这方面的成就古人已达到精熟,只要我们去思考和实践,就能把中国画与现代生命体验融合起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鲁 迅 传
1881年,鲁迅出生在绍兴城内一座周姓宅子里。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绍兴城并不大,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做京官,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
祖父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读四书五经。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至于母亲鲁瑞,对他的挚爱就更不必说了,几个孩子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鲁迅。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至少在童年,他经常都是沐浴在温和宽厚的长辈之爱中。
他性格活泼、机灵,自然也就调皮。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作“对课”,老师出一句“红花”,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譬如“绿叶”“紫荆”来回答。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寿镜吾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地来问他。鲁迅说:“你对‘四眼狗’好了。”那人上课时竟真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寿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把那同学狠狠地骂了一顿,再看鲁迅,却在一旁用书遮着脸,憋不住要“咕咕”地笑出声来。
一个健康顽皮的男孩子,往往有几分野性。鲁迅虽是长在城里,却没有一般城市中少年人的孱弱相。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受到另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名叫沈八斤的亲戚的威吓,心中非常生气,可是家中有规矩,不许与别人打架,他就只好用画画来发泄,画一个人躺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枝箭,上面写着:“射死八斤!”
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经书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因此,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自己来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首先是看杂书,从画着奇形怪状的神话人物的《山海经》,到《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之类的神话传说,凡是他觉得有趣的,都千方百计搜来读。其次是抄杂书,从陆羽的《茶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再就是绘画,先是从大舅父那里借来绣像本的《荡寇志》,把里面的一百多张绣像全都描下来。后来更自己买来好几本画谱,用纸蒙着,一页一页地描。
小妹妹端姑病逝,他才八岁,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躲在屋角里哭泣,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为妹妹啦!”
一个人像一棵树,有了一粒优良的种子,庆幸的是又有一片肥沃的土壤,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
(摘编自王晓明《现当代名人传记之鲁迅传》)
【相关链接】
①鲁迅十八岁时,考入南京水师学堂。毕业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到东京预备学校毕业时,他决定要学医了。原因是:不想中国人都像他父亲一样被庸医治死;要让中国人身体健壮。后来鲁迅觉得国民现在的问题不是身体健康与否,而是思想不觉悟,最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精神状态,于是鲁迅弃医从文。(何芬《<鲁迅传>读后》)
②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在1918年,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作品,大多取自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揭露黑暗社会。 (张凡《重读<鲁迅传>》)
展开余下试题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鲁迅的“人生起点,就设在距乐园很近的地方”,这表明鲁迅小时候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在物质条件上起点很高,但在读书受教育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B.文章认为“总的来说,他还是相当幸运的”,意思是说鲁迅遇到的启蒙老师,如循循善诱的祖父、家教严格的父亲、慈爱有方的母亲等,对他来说是三生有幸。
C.“射死八斤”的故事发生在鲁迅七八岁时,当时受到亲戚沈八斤的威吓,但家中又不许打架,他只得将心中的怒气用画画来发泄,表现了他也有能屈能伸的性格。
D.鲁迅是个聪明的孩子,四书五经之类的书难以满足他的求知欲,他对这些枯燥乏味的说教从心里不感兴趣,就自己开辟另外的求知途径,这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A.传记开篇介绍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既是翰林,又在京做官,赢得一般市民敬畏,使得周家拥有特殊地位。这既交代了鲁迅成长的家庭背景,也突出了鲁迅人生的幸运因素。
B.鲁迅的祖父脾气暴躁,有时候爱打骂孩子,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让鲁迅先读历史,然后都是选一些小孩喜欢的闲书让他读,有些负面作用。
C.这篇传记主要节选了鲁迅少年成长时期的一些故事,那时他性格活泼、机灵,也很调皮。如文中叙写了三味书屋里“对课”的故事,鲁迅以“四眼狗”回答寿先生的“独角兽”。
D.本文对传主事迹的记叙采用的并不是顺叙方式,文末才写到鲁迅八岁那一年的事儿,小妹妹端姑病逝,他却已经感觉到失妹的痛苦,这充分说明鲁迅具有热爱亲人的品质。
E.鲁迅幼年良好的教育、广泛的阅读和后来的留日经历促成了他成长中的自觉意识,从而形成了他解剖社会、针砭时弊的文学风格。
6.文章结尾写道:“你仿佛看见一株茁健的嫩芽长成了大树。”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父亲和那道坡
宋向阳
秋生的家在柳河村最北头的山根下,绕过一道胳膊肘子弯儿的土坡,才能过去。
秋生开着新买的轿车回家,道窄,只好停在十米外的巷口。他怕车子被刮蹭,一个劲朝那边望。你对车倒挺上心啊。父亲徐老套在饭桌上叨咕着,还用稀奇古怪的目光扫他。秋生低声地解释道:我三年的工资都花在车上了,那道坡忒堵。
秋生两口子一走就是两个多月,隔三差五往回打电话。一次,隔壁的小东把一包羊肉送到了他家。小东说:叔啊,看看你儿子多孝顺啊。徐老套的脸上像结了霜,瞅都不瞅一眼。
小东走后,媳妇问老套:你绷着脸给谁看呢?不识抬举。
徐老套愤愤地说:他徐秋生是在救济困难户吗?连个面都不照,好大的架子啊。
媳妇叹了口气。说:谁让你找个猫不拉屎的地方盖房,拐弯抹角连个车都不得放。
徐老套大步来到院外,望着那道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使劲哼了一声。他蹲在那儿,点着一根旱烟,猛地吸了几口,脸蛋憋得像下蛋的母鸡。
徐老套去集上买了几把镐锹,还叫人焊了一个铁斗子的推车。除了下地,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修路上。
日头还没升起,徐老套就站在了土坡下,挥着大镐刨。土质很硬,他一镐下去,便击出一颗颗金星来。徐老套拿出了年轻时开大山的劲头,抡圆膀子干着。汗水很快浸透衣服,紧紧贴在了他的身上。媳妇看着心疼,帮他往车子里装土。
徐老套一把夺过铁锹说:去,这事儿不用你管。
媳妇说:你悠着点,别累坏了。
徐老套嘴里应着,却不歇手。媳妇给他沏了一壶浓茶,端了出来。徐老套嗓眼里发干,放下家什坐在了凳子上。他喝着茶,眼前浮现出儿子小时候在土坡前和他捉迷藏的影子,心里不禁七上八下。
胳膊肘弯儿的土坡一天天变小着,徐老套手上的老茧一天天变厚着。累的时候,他都会朝远处望一会儿。他想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可是却一次次失望。媳妇劝他找几个帮工,他却说啥也不答应。
这天,徐老套正在门口忙着。村书记大成走了过来,喊道:老套哥,你儿子给你捎钱来了。徐老套没有抬头,仍然在干活。大成说:都啥年头了,你还想当愚公啊。徐老套这才停手,冲他干笑一下。大成把钱递了过来,说:上午我在城里遇到秋生,他让我给你们。徐老套一把拨开大成的胳膊,说:这钱我不要,你退给他吧。
亲儿子的钱。不要白不要。大成说。
徐老套哼了一声,说:徐秋生凭啥不自己回来?他不认识柳河村的路吗?
大成说:可能,他有点忙吧?
徐老套说:一个小科长比县长还忙吗?
媳妇见他九头牛拉不回来的样子,便从大成手里接过了钱。徐老套瞪了她一眼,说:这钱你自己花吧,我一分不沾。媳妇用手点了点他,回屋里给大成去找烟卷。
我让你堵!我让你堵!徐老套举起大镐,用力地朝土坡刨了下去……
三个月后,秋生两口子还没有回来。一天,他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母亲在那头颤巍巍地说:儿啊,你快回来,你爹……病得可不轻啊。没等秋生说话,母亲就嗖地放下电话,任凭秋生怎么回拔,都没人接。秋生吓出一身冷汗,带着媳妇急急忙忙撵了回来。他的眼里冒着火,把车开到家门口没等停稳,就跑进屋去。可是,父亲却满面红光地坐在炕头,没有一丝病意。他疑惑地瞅着母亲说:妈……
徐老套笑眯眯地说:儿子,你的车放哪儿了?
秋生眨巴眨巴眼睛,说:就放门口了。
徐老套拽住儿子的手说:那道坡还有吗?
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母亲担心父亲的身体,也牵挂着外出的儿子,为此她编造父亲“病重”的谎言,诱使儿子回家,终于使父子和好如初。
B.小说用“胳膊肘子弯儿”来比喻“十多米长、五米多高的土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土坡虽小却陡的特点,正是这道土坡阻碍了父子的情感交流。
C.邻居小东、村书记大成与文中父亲之间的交谈,不仅补充了有关人物的信息,从侧面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推动情节波澜迭起,使得小说摇曳多姿。
D.小说写新农村变化中父子情感故事,语言质朴而不失生动,如“忒”“猫不拉屎”“嗖”“撵”等词句的运用,贴着人物而写,极具农村生活气息。
8.小说开头,两次写到父亲徐老套的神色,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有何作用?(5分)
9.对于小说结尾“秋生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泪水在眼里打起了转转”,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而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元卿,史失其何所人。少孤,慷慨有术略。客江海上,时时高论,人谓狂生。
吴少诚跋扈蔡州,元卿以褐衣见,署剧县,俄召入幕府。又事少阳。每奏事至京师,颇为宰相李吉甫慰纳。元卿还,与少阳言君臣大义以动其心,贼党恶而共构之,判官苏肇保救,乃免。然元卿阴挠少阳事,而输款朝廷。及元济擅袭节度,元卿欲困其财使不振,谬说曰:“先公吝于财,诸将至寒馁。府之有亡,我具知之。君若大赐将士以自固,又卑辞厚礼邀事诸镇,则诸将悦,庶几助我。吾为君持表见天子,安有不从者?”元济许之。既至,则具条贼虚实,请敕诸道执元济诛之。元济觉,乃杀其妻并四子,肇亦被害。
展开余下试题
宪宗拜元卿岳王府司马,与李愬议侨置蔡州,以元卿为刺史,优纳降附,坏贼党与。元卿入见,愿假度支钱及它奏请,不合旨;又裴度以诸将讨蔡三年,功且成,若又以州与元卿,恐觖望生事,议格。更授光禄少卿。蔡平,超拜左金吾卫将军。建言:“淮西多怪珍宝带,往取必得。”帝曰:“我讨贼,为人除害。贼平,我求得矣,焉用宝!止勿复言。”出为汾州刺史,复入为金吾。
长庆初,镇、魏易帅,元卿具道所以成败事,穆宗久乃悟,赐白玉带,擢泾原渭节度使。元卿垦发屯田五千顷,屯筑高垣,牢键闭,寇至,耕者保垣以守。居六年,泾人德之。徙节河阳。何进滔乱魏博,元卿请自赍三月粮举军出讨,文宗嘉美,加检校司空。献粟二十万石,助天子经费。进光禄大夫。徙宣武军。太和七年,以疾归东都,授太子太保。卒,赠司徒。然性憸巧(奸佞巧诈),所至聚敛,谐结权近,故累更方任云。
(节选自《新唐书•杨元卿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贼党恶而共构之 构:诬陷
B.又卑辞厚礼邀事诸镇 卑:卑微
C.蔡平,超拜左金吾卫将军 超:越级、破格
D.居六年。泾人德之 德:感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褐衣,通常指大麻、兽毛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可代指贫贱的人或官职较小的人。
B.判官,官职名,唐时,节度使、观察使等均置判官,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
C. 侨置,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移民进行异地安置的行政管理制度。
D. 淮西,藩镇割据时,区域包括淮南道的西部和河南道一部分,并不仅是淮南道西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杨元卿少时丧父,慷慨又有谋略。他寄居在江湖之间,常常发表一些不切实际的议论,所以人们称他为“狂生”。
B.杨元卿忠于朝廷,阻挠少阳作乱。他给吴少阳谈论君臣大义,想以此感动吴少阳的心,并在暗中阻挠吴少阳的事情。
C.杨元卿毁家纾难,忠心归附朝廷。他到朝廷后,将贼人的虚实禀报,请皇帝下诏杀掉吴元济,却被吴元济觉察。
D.杨元卿镇守一方,百姓感其恩德。任河阳节度使之时,他开垦田地,巩固城防,贼寇来,百姓凭借高墙就可以防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公吝于财,诸将至寒馁。府之有亡,我具知之。(5分)
(2)裴度以诸将讨蔡三年,功且成,若又以州与元卿,恐觖望生事,议格。(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10分)
晚 次 陵 口
【清】厉 鹗
绿遍千村叫杜鹃,余寒犹未脱吴绵。
暮云青草夹冈埭,春水小风陵口船。
旧事六朝残梦外,客程十载夜镫前。
白头不奈间愁搅,拟向空门问老禅。
【注释】厉鹗,一生清贫孤寒,未得过一官半职,大部分时间都是出入于寻常巷陌,虽然人生经历坎坷穷苦,但他却以自己的诗情与才华,成为雍、乾时代的著名诗人。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4分)
A.首联描写了早春陵口清新秀美的景象。早春时节,寒意尚存,千村万户的树木已经葱绿,杜鹃鸟凄凉的叫声不时传来,让人更添凉意。
B.颔联采用名词意象的组合,构成了远近结合、动静相宜的景象,天上的云笼着山脊和绿油油的小草,春风吹拂水面,小船随之轻轻起伏。
C.前两联视听结合,写到了错落有致的绿树、暮云、青草、冈埭、春水、小船,画面富有层次感,杜鹃的叫声打破了环境的宁静,生机顿起。
D.“暮云”呼应题目中的“晚”,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陵口,面对所见所闻,不禁诗兴大发,描绘了一幅“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春景晚图。
E.由暮而夜,随着时间的推移,六朝旧事进入诗人梦境,在梦中诗人还想到自己客居他乡不觉已经十年之久,故乡的景象与陵口那么相似。
1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一诗中描述杜甫远离家乡,晚年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写奔腾的急流和飞泻的瀑布发出巨大的响声,水石相击,山间轰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强调君子和一般人没有资质上的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①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②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一字千金,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③进人工业革命时代后,民众生活明显改变,咖啡成为下里巴人的重要食品。当时,工人生活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咖啡成为保持精力的必需品。
④1978年邓小平曾发出疾呼:“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样的判断,现在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部历史的过程”不是由那些自命不凡的思想家或少数杰出人物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活生生的人民群众本身的发展”。
⑥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老人与海》就像耸立于海岸的灯塔,用它那耀眼的光芒指引着茫茫大海中的航船,让迷惘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它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力作。
B.由于访问量过大,不少游客在12306网购车票时,频频遭遇“系统忙”而无法访问。相比之下,电话订票比网上购车票要顺利得多。
C.他对文化出版业具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一本畅销书不仅仅是一件精雕细琢、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更是流通的商品。
D.邵逸夫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内地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迄今赠款金额约47.5亿左右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 ① 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 ② 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内容之丰厚,思想之深邃,艺术之精妙, ③ 不是轻易能够领会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的这首诗, ④ 作者对知音的期待, ⑤ 对后世每一个读者的诱惑,翻开《红楼梦》吧!走进那个奇妙的艺术世界,你一定 ⑥ 会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但 也 都 既是 / 就
B 不仅 而且 / 不是 而是 就
C 不仅 也 都 既是 也是 /
D 不但 而且 因此 / 更是 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
上一篇:
广东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篇:
合肥市四十二中中铁校区2016-2017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海南省海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5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