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第一学期联考七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卷 一、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共2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 摒弃(bìng) 腼腆(miǎn tiǎn) 淅沥(xī lì) 跻身(jǐ) B. 裨益(bì) 瑕疵(xiá cī) 栖息(qī) 自诩(xǚ) C. 家眷(juàn) 粗粝(lì) 雕镂(lòu) 迸溅(bèng) D. 怠慢(dài) 窘迫(jǒng) 茅塞顿开(sè) 荟萃(cuì)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涉足 迷散 熙来攘往 踌躇不绝 B. 憧憬 不屑 走投无路 陈词烂调 C. 浏览 沐浴 出谋划策 邪魔鬼祟 D. 沉淀 撺掇 忘呼所以 谈笑风生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体育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 B. 几十年过去了,国文老师讲课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 C. 在白驹过隙的一瞬,我们已进入初中两个多月了。 D. 众目睽睽的世界杯足球赛,在人们的期待中拉开了帷幕。 4.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那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B.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江边垂柳,袅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D. 微笑是一首动人的歌声,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B.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C. 明天是去北京?还是去上海 D. 刚到四十岁,孩子们就说我“落伍”了。 6. 对下面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B.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C.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D.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7. 古诗文默写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②______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述而》) ⑤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对朋友牵挂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共13小题,共32分)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回答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浏览完整试题8. 这段文字作者调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感官,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泥墙根一带”的景色。 9. 这段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10. 作者写百草园中的景物时,先用两个“不必说”,再用“单是”引出下文。这里作者采用了由 到 的写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 与“撒盐空中差可拟”中“差”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差强人意 B. 参差不齐 C. 成绩差 D. 出公差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13. 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氛围?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三虱争讼 《韩非子•说林下》 三虱食彘,相与讼。 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 三虱曰:“争肥饶之地。” 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 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④。彘臞⑤,人乃弗杀。 注释:①彘(zhì):猪。②奚:什么,何。③腊:祭名,古代在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十二月也叫腊月。腊祭时用猪当祭品以庆佳节。茅:官菅(jiān,多年生草本植物)类,用茅烧开水去猪毛。燥:楚人名火为“燥”。④嘬(zuō):叮、吸吮、咬。⑤臞(qú):瘠、瘦。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争肥饶之地。争 ②人乃弗杀。乃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于是,乃相与聚嘬其身而食之。 16. 本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龙眼与伞 迟子建 (1)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2)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3)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4)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5)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6)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7)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8)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9)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10)《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11)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17. 第(3)-(5)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 18. 从修辞角度,分析第(1)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9. 第(8)段中,“妈妈”为什么“又抹眼泪”? 20. 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 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 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 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