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备课中心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红楼梦
电影
神话
唐诗
百家讲坛
朗读者
李白
杜甫
宋词
感动中国
李清照
苏轼
鲁迅
孔子
电视散文
延安纺车抒怀 备课 备课参考资料
2022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学程单:吴伯箫散文
[2021-10-28] [阅读次数:273]
【学习目标】 1.学习《灯笼》,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及家国情怀。 2.了解吴伯箫的其它散文名作,重点感受其语言的质朴,独特的情思及深刻的哲理。 【前置学习】 1.预习《灯笼》,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的...
『
阅读全文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回延安》复习资料
[2021-03-02] [阅读次数:867]
一、《社戏》仿写——童年趣事 夏塘之忆 夏日里翠绿的蝉鸣从喧闹的叶丛中漏到雨后湿润的土地上,铺开成一片墨绿的影,空气里水气很足,使我的鼻头痒痒的,也使我的心痒痒的。 “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准时从楼上下,手上拿着一盘线,一张网,冲我一招手。“我们今天玩什么啊?”我吸了一下鼻子...
『
阅读全文
』...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2020-06-15] [阅读次数:1561]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日者①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
『
阅读全文
』...
贺敬之《回延安》原文、作者简介及赏析
[2018-03-05] [阅读次数:50623]
《回延安》原文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儿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的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
『
阅读全文
』...
《灯笼》作者吴伯箫简介及作品赏析
[2018-03-09] [阅读次数:121746]
吴伯箫(1906年03月13日—1982年08月10日)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1906年出生于莱芜吴花园村一半耕半读富裕家庭。7岁从父读书。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任学生会干事。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4年夏师范毕业后,开始文学创作。期间,参加群新学会,秘密阅读《共产主义AB...
『
阅读全文
』...
吴伯箫《灯笼》原文全文阅读与作品赏析
[2018-03-07] [阅读次数:37937]
灯笼/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
『
阅读全文
』...
革命圣地延安(陈祥书) (教师随笔)
[2016-09-20] [阅读次数:449]
革命圣地延安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陈祥书 (215101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
阅读全文
』...
散文延安印象 教师随笔
[2015-03-15] [阅读次数:856]
延安印象 4月29日,我们在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之下,终于于上午10时许。驱车登程,赶赴革命圣地延安。一路上,大家欢歌笑语,谈笑风生。该放下的架子都放下了,该摆脱的套子都摆脱了,融融恰恰,嘻嘻哈哈,征途的疲劳都在哈哈大笑中消解了。而我却早已思接千里,浮想联翩了,幼小时候看过的...
『
阅读全文
』...
纺车记忆(教师中心稿)
[2007-12-16] [阅读次数:2216]
现代文阅读题 李汉荣 在《辞海》的深处有它的芳名和生平,还有附图,说明它的结构、部件名称及...
『
阅读全文
』...
延安知识分子在新意识形态建立中的角色 以《学习》杂志事件为例
[2001-05-19] [阅读次数:1089]
谢泳 () 一、延安知识分子及来源 从延安整风以后,毛泽东确立了自己在党内的地位,同时也基本 完成了新意识形态的建立,这一切无疑是毛泽东独特个性和权力愿望 的具体实现,新意识形态的完成虽然以毛泽东为主导,但这个完成过 ...
『
阅读全文
』...
红色都城的第一才女—丁玲到延安的前后
[2001-04-09] [阅读次数:1484]
丁玲是个有着火一样性情的新式女性。早在中学时代为反抗封建婚姻,她离开了湘西那个像《红楼梦》中贾府一般的家,“作为一个流放的叛徒,到上海去”。20年代莎菲式的苦闷阴鸷,到30年代已变成上街游行、写标语、贴墙报、散传单、飞行集会等革命行动。她不愿坐在家里写文章,也不满足于只是写几篇文章。1931年...
『
阅读全文
』...
》
点此浏览本课全部教学设计、导学案、课堂实录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