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681
标签:
教学论文
巧用答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花煜宽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我们应从“三个面向”的战略眼光来审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
“儿童只有进行思维的时候,才能学会思维和发展思维能力。”(布鲁纳语)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是在思考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的独立思考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发展和生效的,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更好地独立思考。
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地,但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很难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应以巧妙的技艺去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路一般是随着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线索而转移的。?针对“答问”,本文分别从5个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一、提出问题后,应给予思考的时间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好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但问题提出后,应让学生周密考虑后回答。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唤起全班学生作指向性的思考并获得预期的思考成果。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也是一种作业形式,不要以为有少数学生能圆满回答而满足。我们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之所以要指定若干学生作答,是为了取样检验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以达到交流思想,互相启迪、促进“集思”深化之目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留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都沉浸在独立思考的情境中,经过思考体验之后,进行讨论。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可能会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又会激起他们的“反思”,最后把认识都统一到真理上来。所以我们说“集思”是“智慧的摇篮”。
二、搞好分配,让每个学生都分享到独立思考的权益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要防止在“答问”中采用智力竞赛的抢答办法。采劝抢答”式,回答问题的机会,几乎都被几个智力超常的学生“垄断”,而智力中常和偏低的学生因为长期轮不到发言的机会,就会产生焦急、苦恼、失望等消极心理,学习积极性被挫伤,思维受压抑;随着时日长了,两极分化严重、会形成学生智力水平上的“偏态分配”。如何克服这一现象,力争做到“常态分配”呢?这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有意识地支配学生的发言,特别要给那些发言不主动的学生提供发言机会,一个问题,先让智力较低的学生回答,答对了给予肯定和表扬,答不完整或有错误,让中等生补充、修正,最后还可以让程度较高的学生作更高水平的发言,把问题引向深入,使不同程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
三、让学生逐个回答,交流思考成果
在研讨问题、交流思想、领会知识为目的的回答活动中,应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发言。为个人发言时背景是安静的,发言的内容自居于师生的注意中心,发言效果必然是清晰的、逐个地回答,可以充分阐述自己的看法、观点;其中有正确的,也会有错误的,经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补充,改正错误,获得完整的答案。
有的教师,喜欢“一问齐答”,满足于“异口同声”的回答,认为这是课堂气氛热闹的表现,其实这种“齐答”,学生回答时并不都“齐”,给人的听觉是模糊不清的,学生自己也听不清,实际效益差。当然,“齐答”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教师讲到关键性知识时,常问“你们记得住吗?”学生异口齐答“记得”!
这样起着振奋精神或强化印记的作用,也是必要的。
四、让学生都能参加“评答”,辨析思考是非
有的教师提出问题,就指定几个学生回答,当某个学生回答得合乎自己的口吻时就宣告讨论结束,若几个人都答不到点子上,教师干脆自己作结论,形成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的刻板模式。一道题目,只要老师没有作肯定的结论,学生仍在“悬念”,他们是不会停止思索和争论的;因此教师不要急于裁判,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考范围局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中,还要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分析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思考别人的思考,是更深刻的思考。一定要抓住契机,指导学生有根有据地分清是非,培养、提高他们的分析辨别能力。
五、让每个学生都有“再答”机会,修正思考错误
“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知识更多。”
(杜威语)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错误,是对他本身有好处的。提问中,对于学生答错的地方,教师不能采取一字定案的方法,如说“错”、“对”。而应启发学生去找出错误的根源,修正的方法应该允许、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回答中的错误,给予“再答”机会,使之更正或补充,完善答案。这样做,能激发学生去再三思考,并让他们体会出一种获取了新知识的乐趣,养成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
通过“答问”,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让列夫·托尔斯泰的这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标签:
教学论文
巧用答问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巧用“暗示”矫正学生
下一篇:
"巴特莱法则”与课堂教学最优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