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600
标签:
教学论文
试论传统教学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教师中心稿)
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 李振华(641300)
内容摘要:传统教学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要真正地解决这一问题,还必须找出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学科的增多,教育领域的拓宽,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除此而外,现行的考试制度、社会评价机制,以及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关键词:课业负担 过重 根源 考试制度 教育观念 教师素质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早已得到了国人的公认,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以致引发了近年来席卷全国的减负大潮。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的第八轮新课程改革,更是深深地牵动了每个人的神经,触击着每个教育者的心灵。
反思过去,回顾传统,我们不得不承认,喊了几年的课业减负,唱了几年的素质教育,不仅屡减不下,反而有增无减,减负竟成了“加正”;素质教育也成了“下午四点钟以后才干的事情”。有人总结说:“中国的教育现状是,轰轰烈烈地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此言绝不为过。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界的一大悲哀。但我们谁也不敢保证,这次新课改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并长久地保持下来,也不敢保证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使上级有强制性的政策和命令,但谁敢说以对策对政策的事情不会再发生?要想真正地、长效地减轻学生负担,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必须找出“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
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增多,以及教育领域的拓宽,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客观历史根源。
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及其以前,主要的教育任务是文化、术数和简单的劳动技能。文化、术数只是少数人的单个传递;简单的劳动技能的教育,分散在简单的社会劳动之中进行。此时教育还没有形成专业。直到奴隶社会末期,孔子才创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由此逐渐出现了学堂和课堂教学。随后孟子发展了孔子思想,进一步拓展为封建教育,其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寓封建统治思想于国文之中;考试内容则主要是四书五经。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以及以师带徒的直教方式,一直沿袭到清末及至北洋政府。
社会发展到今天,学校教育成了专事的社会行业,学校的完备和形成规模,也一齐转向并集中到了学校的课堂。科学发展了,知识丰富了,交际频繁了,学科增多了,领域拓宽了,众多增设学科同时压向课堂,又堂而皇之地成为必修的基础知识的基础教育。尽管有了新课改,但我们放眼一望,中小学课程一共26门,纯粹黑压压的一片。在同一时间内,原来只要求完成一至两科的教学任务,现在要完成几科甚至十几科。教育任务客观地成倍增加,势必使学生的课业负担也随之相应加重。
所以,我们可以说,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的增多、教育领域的拓宽,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负担,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成规与新的教育任务和教学形势的尖锐矛盾,也是造成目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真正的、客观的、根本的原因。
二、被扭曲的、泛滥的、多层的考试制度和不合理的社会评价制度,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观原因。
我们高喊减负,就是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绝对不是不要负担。有人说:“把学习看成负担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这可谓一句至理名言。况且,不练习不能巩固,不作业不会熟练,这是世人皆知的道理。关键是“过重”中的“过”字,“减负”中的“减”字,“减”的主要内容是“过”。为什么“过”?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层层的、频繁的、被扭曲的考试制度和不合理的社会评价制度,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的、主观的、人为的原因。
考试,作为教师检测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把握学生的基础层次,以利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本也并无过错,自然无可厚非。在新的更科学地衡量知识水平与能力的手段尚未创立之时,至少目前还是唯一可靠的测验方法和选拔手段。而错误的关键在于“多层的、频繁的、泛滥的、扭曲的和不合理的”身上。据悉,某校初三某班一个学期的各类学科考试,竟高达106次,几乎每日一考,学校还美其名曰“中考摸底”、“实战演习”,弄得学生筋疲力尽,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姑且不论此举效果如何,但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直接来源于教师!
但教师毕竟不是愚昧无知的傻子,何以不顾师生关系,敢冒社会指责而欺上瞒下地或者是明目张胆地做那些傻事呢?孰不知,几番心血一堂课,本就辛苦至极,而加强负担,频繁考试,实际等于提心吊胆自讨苦吃而又有苦难言。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教师们抱着好心办错事的被迫与无奈?
教师身边有一种无形的瘟疫性的习惯势力,无时无刻不在监督和评判着他们。作业多不多,考试好不好,管理严不严,几乎成了社会上评判教师是否敬业、是否合格的约定俗成的唯一标准。
众所周知,以考绩为主要检测标准的唯教育一家。名曰考学生,实则考老师。一旦考试落后,便人人指责,无地自容;更何况评先、选优、评模、晋级、晋职、增资,考绩又几乎是一个先决条件。更有甚者,据报载:某县教育局曾下发过“在各乡镇考绩后三名者,科任教师自带行李到教育局坐‘学习班’”的皇封指令,何等荒唐!试想,在每个乡镇、每个年级、每个班,哪一科没有后三名?在这种脱离实际、违背规律的硬性规定下,每学期会有多少名教师出丑遭灾?我们曾提倡为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而取消名次排列,那么,教师就没有人格尊严么?坐“学习班”,出尽了“丑”,他们又该如何在自己的学生面前立足抬头?可见,教师的课业和心理负担远远大于学生,同样是不合理制度的受害者,同样需要承受社会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在这一习惯势力下,他们不对自己的学生加压,以争取考出好的成绩,那么又该何去何从呢?
也有人骂过教材,称之曰太难,知识大下放,高中下初中,初中下小学。但这根本不是问题所在。许多大中专、高初中毕业生,离开“X方程”计算不了小学的应用题,但他们学习和掌握的东西肯定远比小学知识要深远、丰富和繁难得多。这就充分说明了这种方法远比用空想的“1”去计算科学得多,进步得多,方便得多,自如得多。那么又何必大骂特骂教材太难,不该下放,而放着科学、进步、简便、省事的方法不早学早用,偏要去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在沼泽地里钻来钻去呢?知识下放不是加重课业负担,而是科学有效地减轻了负担,问题的关键不是教材,而在考试。
展开全文阅读
但想完全寄托于考试吗?行!“繁”、“难”、“偏”、“死”四个字,常常使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素质、教给学生自学本领和方法、技能的教师陷入难堪。命题者想方设法地在这四个字上做文章,仿佛离开了这四个字就显得水平不高,没有本事。
1、繁:就是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导致课程内容、考试内容繁多、重复,加上一些不必要的形容词、名词等,使简单的命题复杂化,难以理解,无形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如某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考试:“在上海建成的杨浦斜拉大桥,主桥长117M,引桥长6436米……”学生要正确回答这个题,首先还需要弄清楚“斜拉”、“主桥”、“M”、“引桥”等词语或符号,这对于小三的学生而言,岂不是活生生地强加的负担?
2、难:就是命题的程度深、难度大、要求过高,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某小学三年级上期的语文期末试题,竟出现了《这件事我做————了》的半命题作文。三年级上期,学生刚从识字转入作文,能看懂图意,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算完成任务;如能按中心写一段较完整有序的话就难能可贵了。完整的命题尚力弱难支,而这难上加难的条件作文又叫学生如何应付得了?更令人头疼的是,此次作文竟然按照成人作文的要求和标准评分!
3、偏:就是出偏题、怪题,舍本求末地钻牛角。比如小学语文考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命题:某个字第几笔是什么笔画?什么名称?即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也未必能完全说得出,更何况,某些汉字的书写笔画笔顺并不统一,对于不是搞专门研究的小学生来说,又有何用处?
再如某校初三《语文》试题:“下列哪部小说与‘聚精会神’这一成语最贴切:a《三国演义》,b《红楼梦》,c《西游记》,d《水浒传》?”居然把脑筋急转弯的娱乐性知识搬入了考试之中!
再如某小学二年级上期的数学期末考试,叫按蚂蚁数求腿数,又不给出每只蚂蚁的腿数。标准答案按每只6条计算,而自然知识则是每只8条。这叫学生如何应答?
4、死:就是考试所谓的“标准答案”太死板:或者本具有选择性的多项答案的题,评分答案却是唯一的;或者答案极具灵活,而评分要求却只扣住一点。这类命题,为师者谁也不敢保证讲授的东西全合命题者之意,更何况思维尚不成熟的少年儿童呢?如一次学生造了一个“战士们潮水般地冲向敌人的阵地”的比喻句,也被判错,根据是“潮水”只能“涌”而不能“冲”。殊不知,比喻句中的喻体可作句子中的任何成分。这本是一个多好的喻体作状语的比喻句啊!出题者尚且昏昏,又怎能使学生昭昭?
这四个字,时时逼着教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四处找资料、八方买试卷,不怕泛滥,惟恐不全。忍痛采用管、卡、压的高压手段和大规模的题海战术,加重学生负担,力求全面不漏,以至造成学生稚嫩的双肩难以承受沉重的压力,心理紧张,望学生畏,谈考色变,应付作业,被动学习。这根本违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让学生乐学好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新教学原则,从而造成学生做多思少,知识与实际严重脱离的学习局面,成为学而无用或高分低能的书呆子。
但,就有人偏偏喜欢这几个字,而且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学生做不对,老师显无能,而命题者却显出十分本事了,因为难倒了学生,也难倒了老师。
所以,考试制度、评价制度不改革,所有的其他教育教学改革都只是空谈!
三、学生的参差不齐和家长的推波助澜,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孳生条件。
同班同学,年龄有大有小,开窍有早有晚,基础有好有差,能力有高有低,兴趣有浓有淡。本应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然而一张“繁、难、偏、死”的统考试卷,严重的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使弱者多食为患,强者食不饱腹。教师为整体提分,不得不同等要求,一概加压。
家长呢,望子成龙心切,或要求学校,或评议教师,或托人说情,或寄语领导,要求对其子女管严卡死,否则即认为不重视,不给面子。更有甚者,赤膊上阵,大打出手,酿出不少残害亲生的家庭悲剧。岂不知,凤毛麟角者能有几人?似此,学生为博得家长的一丝笑颜,只得在超过自己能力水平之外的沼泽地里苦苦挣扎,其课业负担缘何不重!?
四、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整体水平低下,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又一间接根源。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死抱着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放,“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下课认真完成作业”一直是教师心目中“好学生”的模板,这必然导致“上课做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抄笔记”的“不正之风”的流行。教师抄教案,照本宣科地读教案,号召学生不停地听课记笔记,而师生双方均未对教材内容作更深入的、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剖析、理解和研究,离开了抄来的教案便不会讲课的教师大有人在。新教材的全面推开,已让相当部分的教师感到棘手,要么继续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新教材老方法;要么无所适从,难以下手。
教师尚且平庸,何能让学生昭然?教师便只有不停地让学生大量记笔记,大量做作业,大量背课文以应付考试,不用说其他的素质训练,仅此几项,足以让学生喘不过气来了。既如此,学生的课业负担不重才怪。
五、总述:
综上所述,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根源在于客观存在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直接来源于教师,教师施压来源于处教育主导地位的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来源于社会习惯势力,形成了严重的恶性链接和循环。过重的课业负担,从四面八方一齐压向学生。
然而,社会还是要发展,科学还是要进步,知识还是要更新,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历史无情地要求我们,尽快地探索出适合新的教育形势的新的教育方针和方法,力争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自觉地、有趣地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学会新本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可喜的是,全新的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给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如前所述,这次课改究竟能对传统教育模式起到多么强烈的冲击和影响,能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全面发展起到多么深远的推动作用,我们且拭目以待。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积极推进新的教育模式改革的深化。
二00二年九月
标签:
教学论文
试论传统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老师,综合课程您了解吗?
下一篇:
为了“先生”,还是请“君”留下来(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