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3894  
标签:备课资料
寻求散文教学的最佳情意效果——初探《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前锋教学(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468

庸言先生

        作为刚跨进高中的高一新生,他们对语文的认识应该有一个新的概念。不再是以往的纠缠于字词、语法的单调枯燥,而是去感受更为有内蕴,更加深广的文学精神的美妙。鉴于高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笔者试探着将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作为高中语文的入门课来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是同学们对高中语文的第一个直观印象,笔者将其喻为“前锋教学”。写下本文,愿以此抛砖引玉,和同行们共探高中语文教学的未来。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1928年在俄国参观了托尔斯泰墓后写下的一篇记游抒情散文。对它的解读,将直接影响到同学对文学或者说对语文的态度。笔者没有过多地将这篇散文的写作特色作为讲解重点(尽管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而是力图让同学感受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情”“意”。这就有些脱离文章的主体而言其他了。不过笔者以为,利用这篇文章来“推销”托尔斯泰远比停留在散文的本文层次更容易产生效果。所以,在这样的教学中,茨威格和他的散文退到了配角的位置,托尔斯泰却一跃而为主角。

        关于托尔斯泰,大多数同学是比较熟悉的,知道他的三部巨著以及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但仅此而已。

        对托尔斯泰的“先入为主”以及惯常的思维方式,让同学们在阅读文章后有一种简直不可思议的错觉。因为在意识里,如托尔斯泰一样的伟人,墓穴高贵华丽、光耀四方才能显示其不同凡响的价值。而事实上呢?茨威格除了用“宏伟”“感人”之外,就再没有按人们预定的情景写下去了。自然这也是客观事实。而引起兴趣倍受关注的便是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所形成的“心理反差”。同学急于知道的是:这是为什么?

        那托尔斯泰就该“出场”了。

        笔者也将“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和“世间最美丽,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这样的句子拿给同学讨论:怎么会是这样?

        关于“精神永恒”的话题被提了出来。托尔斯泰作品中给世人以震撼力、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也相继“登场”了。事实上,这堂课演变成对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解读课了。

         这似乎有些本末倒置,况且本课只是一篇自读 文章。但笔者还是用了四节课来向同学初步“解读”托尔斯泰。当然,这样的解读只能是浅层次的,是高一学生能够理解层面上的,因为绝大多数同学不可能读过《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于是,有一多半的时间笔者是用在了故事的讲述上。

        同学们很感兴趣。他们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语文课。对于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他们大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和兴趣。有几位同学在听完安娜的遭遇后立即去将小说买回,连夜阅读。读后还和笔者交流:真想不到,安娜这样一个敢于追求自我幸福的坚定者,一个具有强烈个性走在时代前列的真诚的女子居然会是如此悲惨的下场!

         在聂赫留多夫诱奸玛丝洛娃时,同学们情绪异常激动,愤恨之情溢于言表;而当聂赫留多夫终于良心发现,决心为玛丝洛娃赎罪时,他们又安静下来,陷入了沉思。人性的复杂给予了他们无限的未可言传的东西。

        笔者也在课堂上适当地提到了一些关于基督教的“爱的哲学”以及他死前的离家出走,让同学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托尔斯泰有一个感性认识。再结合其死后的遗愿(葬在自己亲手种的树下会获得幸福),那托尔斯泰的人格魅力便更能颤动人心了。

        最后,从托尔斯泰的世界回到那座坟墓,同学们都有了较为深切的感受:一个人传之于世的是其不朽的“精神力量”而非表面的绚丽多姿。平凡、朴素的坟墓掩盖不了托尔斯泰的光芒;而往往最能慑人心魂的正是平凡、朴素。有的同学还朗诵起了臧克家的《有的人》。

        在托尔斯泰的文学世界作了这样一次特殊的精神之旅后,笔者感到普遍的同学对文学有了不小的兴趣,不少同学都感叹:文学居然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居然可以影响一个时代,一代人!

        文学征服了他们。而笔者预想的这一课的“前锋效应”也基本达到。这已为同学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引路之门。

        

联系方式: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高05级年级组      谢文武  (638000)

 

 http://www.ruiwen.com/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468 

 

标签:备课资料 寻求散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短文两篇》——《我为何而生》《〈鲁迅诗稿>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网友来稿)
下一篇:记叙文阅读训练新法(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