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阅读:1198
标签:
教师随笔
乡水情深送我行
文/史海青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开元十四年,青年诗人李白告别了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蜀地,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初四册语文教材选用的这首《渡荆门送别》,就是他离开蜀地时写的。那么“渡荆门送别”,到底是送别谁呢?是舟上人之间的送别,还是朋友之间的送别?许多解释都没有离开这种看法,而笔者认为,应是“故乡水”送别诗人。
诗人离开家乡,千里迢迢,乘船渡过荆门,来到古代楚国涉游。随着山势的变化,滚滚奔腾的长江,渐渐平静下来,在广阔的原野上缓缓东流。诗人坐在船上抬头遥望万里长空,一轮明月,皎洁澄澈,彩云飘荡,如同海市蜃楼一样变幻无穷,“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就充分地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最后两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紧扣“送别”的诗题,与开头两句写诗人离蜀远游的诗意遥相呼应。李白从五岁至二十五岁,都是在蜀地度过的。他酷爱故乡的山水,对故土有着浓厚的感情,诗人突然离别家乡,到异地远游,自然产生惜别之情,这可算作一种离愁别绪吧。这两句的妙处在于,明明是诗人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或写人与人之间的送别,显得更加曲折含蓄,更富有诗味和情趣,堪称千古之绝唱。
标签:
教师随笔
乡水情深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如何辨别“象”“像”“相”
下一篇:
《兰亭集序》的写作意图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