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3091  
标签:教学论文
记叙文结构一法(网友来稿)


广西贺州市师范学校 韦祖庆

笔者在从事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中,总感觉到学生的习作结构平淡无奇于是,便对记叙文结构进行了探索。

我们学过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一文,分析课文的文章结构,我们可以简约地表述为:苏比多次作恶想进监狱而不成——决心从善,刚做一次善事却被当成罪犯而进监狱。苏比为什么要作恶并想进监狱呢?原因在于他是流浪汉,在社会上无处过冬,所以,便想去监狱的房子里过冬。教堂的赞美诗消解了原因,苏比决心从善不作恶了。结果,却反而进了监狱。这就是“欧·亨利笔法”: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结尾突然逆转。

受这种结构的启发,我总结了一个记叙文文章结构的思路——相反相成。这一思路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依据事物内部相对的方面或相互矛盾的方面,在一定条件下联接起来,从而可获得同一性,由此来构筑文章的结构。其具体的操作可以这样进行:在确定文章的主题后,以文章主题为矛盾的一方,而寻找与其相对的矛盾的另一方。这就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安排文章结构的时候,只要把思维的顺序调换一下就可以了。先安排与其相对的矛盾的另一方,从而作为文章主题的铺垫;再安排正面表现文章主题的一方,从而构成整篇文章结构的曲折变化。这种用相反相成的思路而导出的文章结构,用不很精确的语言概括,那就是“负概念——正概念”的文章结构。

“负概念——正概念”的文章结构。我们还应追寻引发这“负概念”的原因是什么?这原因是怎样消解的,从而促使“负概念”向“正概念”转化。即: 

原因→消解原因

      ↑ ↑

负概念——正概念

以1997年的广西中考作文《温暖》为例,假如确定文章主题为赞美人间温暖,那么,可这样结构文章:不感到温暖——感到温暖。为什么会不感受到温暖呢,原因何在?这答案可以是很多的,应该选取自己所熟知的周边生活。如,“我”学习处在中游,各方面表现一般,感受不到老师特别关怀的温暖,自我感觉是被遗忘在角落里。消解原因,促使事物变化。精神状态不好,学习成绩随之下滑,老师悉心辅导;身体有病,老师问寒问暖。由此,“我”感受到老师并没有忘记自己,感受到了温暖。这样,原因得以消解,事物发生了转化。因为有了铺垫,有了曲折变化,这就比直接写老师对“我”的关怀更显得富于艺术表现力。

这个记叙文结构,在于它能迅速地为学生提供文章结构的思路,而且富于艺术表现力。它不会出现雷同的现象。因为,原因是完全可以不同的,就是原因相似,那消解原因的事件也是可以完全不同的,所以,不必但心抹杀学生的创造性。这正像“欧·亨利笔法”并没有影响欧·亨利作品 的丰富性一样。

韦祖庆 广西贺州市师范学校 邮编542800

 作者邮箱: heshiwei163@163.net

标签:教学论文 记叙文结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话题作文(论坛精华帖)
下一篇:培养学生从小能想会问(网友来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