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高考范文
阅读:1576  
标签:高考范文
对今年高考作文题说不
                                     文/付文昌 

  今年高考作文题,本应更加开放,给考生留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充分体现话题作文的特点、优点。遗憾的是,它恰恰违背了这样的原则,而且存在非常明显的乃至非常严重的缺点。我虽然一向尊重高考命题,也深知命题的尴尬处境与难处——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妥协”,受到方方面面限制,在“夹缝”里讨生活;但是,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严重失误,我不能违心地再说一些套话,只能说“不”! 

 首先是材料的虚假。权威的专家们已有专文,在此不必赘言。我只想对为什么会造成如此严重的虚假,冒昧地作一点分析。

 教条地理解“为政治服务”,是造成材料虚假的重要原因。“为时而作”“文道统一”前人早有备述,在今天大家一致认为语文要“为政治服务”,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硬道理”。但不紧紧地“披着语文的外衣”——不尊重语文教学的特点,不尊重语文高考的特点,必然会适得其反。是什么逼得命题人“闭门造车”?倒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本来话题作文是向考生提供任鸟飞鱼跃的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这个考题中“心灵的”三字,却把立意限制得死死的——“心灵的”三字,明明白白地指出它必须是从心灵深处作出的,“美好的”“高尚的”选择——不是要讲“心灵美”吗!这样,就使文章的立意被推到一条死胡同里去了。

 尽管今年也出现少量的美文,但基本上是人们普遍认为的“美好的”“高尚的”选择。否则就只能抄套话,编假话(如编造恶性意外事件等)。这恐怕是文题逼出来的,恐怕也是命题人逼出来的;要么就是“教”出来的——也学命题人编材料那样。因为明眼人一看便知:在高山上,摘下手套,给冻僵的人按摩,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赢得了“大团圆”的美好结局——这是心灵“美好的”“高尚的”人作出的可歌可泣的选择!说得婉转一点,这只能是一则“寓言”。

 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目前德育的局限,也是文章立意唯一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德育,片面强调所谓的“正面教育”。只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很少教育学生当别人不守规则时怎么对付他;只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很少教育学生怎么对付以诈欺人的人;至多只教育学生识破狼的奸诈与凶残,很少教育学生怎么学学“作狼”——多一点“心计”,多一点“狠劲”……

 至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只允许让人们有一种选择。在许多情况下被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也不尽然。如“见义勇为”“誓与……共存亡”,你要是“见义智为”,要是只保住自己,而没有救人,虽然没伤害别人,至少不能算“高尚”,甚至有“贪生怕死”之嫌!要表彰的首先是救了别人自己却死了的;其次是与罹难者同归于尽的;再其次是救了别人自己却没有死的;别人没有救活自己也没有赴死的,往往就不用表彰了——甚至连自己都悔恨自己没有作出“美好的”“高尚的”选择,“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心灵的选择”恐怕只能是唯一的。立意的唯一,局限了思维和思想的天地。

 多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一般还停留在传统道德的层面上——今年也有不少地区押题押在这一“宝”上。传统道德(美德),固然要继承,要弘扬,但在今天,结合时代的特点,如何赋予它新的、更加丰富的内涵,恐怕更为重要。一篇作文,拿到春秋战国去,拿到“琉球国”去,都放之而皆准,那还是不是一篇好作文呢!“诚信”“心灵的选择”等,都还仅仅停留在传统道德的层面——孔孟二老早已论述过了。立意的层面不高,观点很难出新。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思考。

 能不能在更深的层面立意?如观念更新方面(实际是哲学的层面,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挑战)、文化方面(传统文化的继承、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等等,领域本来是很宽阔的。能不能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存在的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真作文,作真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用“套话”)写自己的见闻或见解(而不是抄别人的见闻和见解),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我们呼唤作文命题:胆子再解放一点,思路再开阔一点,步子再矫健一点!

 此外,我们理解命题人在防止“宿构”方面的良苦用心。将“不得抄袭”赫然地写在“要求”上,意恰在此吧。

 但是,防止“宿构”,首先应该是文题本身有明确的规定性。作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把货币造得无法模仿,远比处罚造假币的人更为重要、更为有效。同样,与其“制裁”“宿构”文,不如多在文题上作限制——“不得抄袭”,没商量!

 另外,“抄袭”是作弊行为的一种,属于考试纪律明令禁止的起码要求。其他的考题,乃至于其他科目的考题,不是也没有写上“不得作弊”的字样吗?把“不得抄袭”与作文的其他要求并列地摆放在一起,与其说是明确的导向,不如说是命题人的“无奈”。对于“宿构”和“亚宿构”“准宿构”文的处理,在评分标准中作明确的规定,同样会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既保证作文题的开放性,又能有效地防止“宿构”“亚宿构”“准宿构”,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但只要我们努力探索,智者总是另有高见的,这样的智者不会很少。

 我,不是“智者”,本无说“不”的资格。在这里说“不”,目的只是希望更多智者关心我们的高考——它毕竟是一块非常可爱的绿洲!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标签:高考范文 对今年高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岂可为创新而创新
下一篇:我这样处理这句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