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2146
标签:
教学论文
师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朋友(不只是回卫东)
李镇西
我和卫东老师称得上是没见过面的真诚朋友,不,不仅仅是朋友,而且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志。我对他的了解,一是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二是经常听《教师之友》的几位朋友聊起他。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位富于思考的老师,而且也我一样,很爱学生。
先说这样一段话,不是我又想堕入欲批评朋友却不得不先来一番夸奖然后再以“但是”转入正题,不,我之所以要先说明我与卫东老师的关系和对他的印象,恰恰想引出我对他《师生何必成朋友》一文的疑惑。在我看来,要么卫东老师没有把他本来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我也经常有这种情况),而引起了人们对他的误解;要么是他的确就是这样想的。不管是那种情况,我就文论文谈谈我对他这篇文章所反映出的观点的看法。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再次细细读了卫东的《师生何必成朋友》。我发现,如果仅就题目和他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教师与学生没有必要非成为朋友不可”,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大错的。因为无论是题目“师生何必成朋友”和中心论点“教师与学生没有必要非成为朋友不可”,尽管有明显的对师生之间朋友关系的否定意思,但毕竟不是百分之百的绝对否定。题目和论点至少隐含着这样个意思:师生是可以成为朋友的(只是“何必成为”和“没有必要非成为朋友不可”)。
如果是仅仅是这样,至少我不会再与卫东争论:我们都认为师生可以成为朋友,只是我认为“应该成为”,而你认为“不必成为”。但是纵观全文,我们发现卫东老师则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题目和论点中的隐含意思。文章中只少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他认为要求师生成为朋友的原因是出于对师生关系紧张而采取的对策(原文是“之所以会有人,而且还是不少的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会提出教师应该与学生成为朋友,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现实中师生关系的紧张。”)第二,他认为,师生成为朋友只是一个“梦想”(原文是“让教师与学生成为朋友,在我看来也是这个梦想的延续,”而前面说“梦终究是梦”时,以“父母官”之梦来类比师生朋友之梦),这里,卫东等于是否定了师生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很美好的梦而已。正是在这一点,我和许多网友不同意,对此,用不着更多的理论论证,我反复说:实践已经证明,师生成为朋友是可能的。也只是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师生是否具有成为朋友的可能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师生是否具有成为朋友的必要性”才是一个理论问题,下面我还要谈)。第三,他把师生朋友等同于封建时代的“官民关系中所谓“父母官”与老百姓的关系。
对第一点,我认为,提倡教师做学生的朋友,不是,至少多数老师不是从消极意义上应对师生紧张的权宜之计,而是积极意义上让教育充满人性。对此,我后面还要深入探讨。对于第二点,我已经说了,师生成为朋友不是梦想,而是包括卫东老师在内的相当多的老师与他们学生关系的真实写照。对于第三点,我觉得可能是卫东写作时的疏忽,这种比附缺乏逻辑联系,我不再多说。
还有几点值得提出来探讨。第一,关于“朋友”的含义。也许正是因为对朋友含义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卫东对“师生朋友”的质疑和我们对他的误解。所谓“朋友”就是彼此信任而有友谊的人。但在生活中,朋友之间的这种信任和彼此的感情是有多种层次的。而且不同的朋友,对情感度的要求也不同。我们说的师生之间朋友关系,显然不同于学生之间的那种朋友关系,也不同于教师与同事之间的那种朋友关系。我们,不,至少我认为的师生朋友,就是指师生之间彼此信任、彼此充满真诚感情的朋友。
第二,说“师生成为朋友”,决不意味着师生只有朋友关系,应该说师生最本质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只是我们在说“师生是朋友”时省略了众所周知的前提。
第三,许多人一提到朋友,就觉得要花许多时间、精力与学生泡在一起。当然,就我个人来说,的确花了相当多的时间与学生泡在一起(许多人读了《爱心与教育》都不相信我与学生的关系。记得在我玉林中学工作时,有一次我和几个特别调皮的学生去公园玩,回来在街上碰到校长,他感到非常吃惊)。但我要说,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之所以与学生摔跤斗鸡,不是因为想以此与他们套近乎成为朋友,而是因为已经和他们是朋友才这样的。另外,与学生成为朋友本质是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平等,其表现形式则完全因人而异,决不是说只有与学生玩才叫朋友。
如果卫东的观点(好像还有一些网友也有这个观点)不是文章中的论述,而只是题目所示和第一段的论点:“师生何必成朋友”“师生不必非成为朋友不可”,那么,接下来要与卫东探讨的是:你说“何必”就意味着你认为师生成为朋友对教育有副作用。对此,你应该予以充分论证――教师成为朋友的危害有哪些?
这几天,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是不是我没有意识到师生朋友的消极影响?我想,无数优秀教师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是有助于教育的。如果说有消极效果或者说阻碍教育的话,那很可能是因为教师与学生所建立的朋友关系变了味,成了教师袒护迁就学生的“江湖哥儿们”或“酒肉朋友”。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由于片面理解“朋友关系”而妨碍了自己对学生的严肃教育,所谓“和学生随便了,就没有威信了”。这主要是因为青年教师的教育经验、教育智慧不足所致。我们反复强调: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做良师时别忘记了做“益友”,在做益友时,别忘记了做“良师”。优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总是“良师益友”双重角色的和谐统一。(但不妨碍我们在表述时,单独说“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或者说“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益友”)
也许有朋友会反问我:“教师不当学生的朋友一样可以教好书,而且也会是一个称职的教师,为什么一定要提倡做学生的朋友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的原因。是否“可以”是不需要论证的,因为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而是否“应该”则是一个理论问题。
展开全文阅读
应该说,如果某教师没有成为学生的朋友(哪怕是感情度最低的朋友)也不妨碍他履行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无论《教育法》还是《教师法》以及所有相关的教育法规,都没有也不会对此作出强制性的“必须要求”。但我们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许多教育家都提倡(注意是“提倡”)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一些教师也是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教育哲学在支撑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当然,完全可能这种支撑是教育者自己没有意识到的):这种教育哲学就是人文教育观。
我之所以对卫东这个帖子花这么大的精力来思考,有一个偶然原因:这几天我正在思考我的毕业论文《民主教育论纲》,刚好与卫东所提问题有关。我把这个问题稍微从理论上多说几句。
无论是柏拉图时代还是中国的孔子时代,教育学都是包含在哲学之中的,无论从实践上还是理论上,当时的教育更多的是与人的心灵、智慧、美德、情感有关,一句话,是属于“人文”的(“人文”这个词含义太丰富太复杂,这里姑且在比较模糊但大家都约定俗成的意义上用一用)。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人类进入了知性分析阶段,教育学逐步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这是教育学的新生,也同时是它某种意义上的衰落。因为从此,教育开始了对“科学”的追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表现出了教育对科学的痴心,再往以后一直到现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教育学逐步被物理学、心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或准自然科学入侵。
有几点是大家都显而易见的:第一,近代、现代和当代几乎世界知名的教育家都同时甚至首先是心理学家或其他自然科学家。这在教育研究上,必然带来注重理性的特点。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几百年来,人们几乎已经习惯了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教育,即以当代中国而论,所谓“三论与教育”所谓“目标分类”所谓“教育测量与统计”等等等等。第三,许多教育家(更别说一般教师了)把学生当成物来研究,学生在他们的视野里,是各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脑波或者物理学意义上的信息输入、输出与反馈,比较典型的是皮亚杰等至今被奉为大师的教育家。第四,在教育内容上,以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为住,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精神(包括科学精神)的唤醒和培养。第五,在师生关系上,重理智控制而轻情感沟通,把教育过程看成是纯理性的“科学操作”。第六,在教育评价上,更是充满了“科学气息”:一切都是分数,都是量化,都是图表(包括教育学论文也充满了自然科学的各种图表),最常见的就是“德育量化”。
一句话,科学已经统治了教育,而教育在科学化的进程中已经失落――因为“人”已经不复存在!
1955年,52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发表了《迈瑙宣言》,上面写道:“我们愉快地贡献我们的一生为科学服务。我们相信,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生活之路。但是,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也正是这个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现在人们喜欢说“科学是一把双韧剑”,只是说科学给人类带来核威胁等灾难,但我认为,科学还会而且已经侵吞着人类的精神,包括教育!
学者杜时忠把教育学实践和研究从教育哲学上分为两类:科学教育观和人文教育观。这两种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包括教育研究对象)的关系。前一类主张客观,主张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保持情感上的距离,是“我-它”关系。无论是皮亚杰还是赞可夫乃至布鲁姆等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他们眼里,教育是科学,教育实践是科学实验。而后一类主张教育者(研究者)融进教育对象之中,注重体验和心灵的息息相通。这类教育家很少,但不是没有,比如中国的陶行知和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苏霍姆林斯基: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现在世界范围内,唯科学的教育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乃至质疑,因为人们发现,教育不是科学!(因此,现在各级教育研究机构均叫“教育科学研究所”是很不妥当的)即使从理论层面上说,也不是科学,而是“心灵之学”的哲学!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教育实践中不需要采用一些科学手段。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自从教育向科学挺进,几百年来,人在教育中失落了!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所以,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也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哲学理念的支撑下,同时,也是在我教育实践的启迪下,我坚定不移地认为――
师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朋友!
----------------------------------------
我不一定能够帮你解决所有的困难,但我一定值得你信任。
欢迎您到“这里”喝咖啡:GO!http://sq.k12.com.cn/forums/list.php3?f=37
RE: 师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朋友(不只是回卫东) 回 复
作者: 李镇西 - lzxlzx (浏览次数: 447 次)
发表日期: 2002-01-31 14:11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我们希望今后办训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陶行知
也许有朋友会认为,这些论述都太理想化了,一般老师做不到。是的,这的确是师生关系的理想境界,所以我们没有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但是,这不妨碍我们每一个有事业心的教师去追求这种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呀!
k12
标签:
教学论文
师生可以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看不清素质教育的模样
下一篇:
魏书生育人九诀(论坛精华帖)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