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3434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与理(教师中心稿)
毛怀利 电子邮箱: maohuaihl@yahoo.com.cn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在近十年语文教学中,回顾一堂堂满意和不满意的课,我愈来愈感觉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从教学仪态、课堂设计、讲授语言等方面要坚持“发于情立于理”
一.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倾情投入,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情绪感染
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语文课堂中的“情”主要表现在:
在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对教材处理下了很大的功夫,对课文钻得也很深。然而当他把这些东西在课堂上落实时,总是一副平静如水的表情。尽管他或她讲授语言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有条不紊,但学生在反应上总是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不活跃。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挖掘情感在教学中的感染作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意气风发、充满朝气和极富情感思维的中学生。情感在此时实际就构成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的这种倾情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导语设计中首先要立足于能以情动人,使学生能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而这一点常常容易被不少语文教师所忽视。其中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我们许多老师的教案,甚至是所谓的优秀教案里根本见不到导语设计这一项。这恐怕不单是疏忽所致,而是由于其本身教学观念的残缺。往往有经验的老师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甚至是为设计好导入语而费尽心思。有位老师在教《刑场上的婚礼》一文时,首先让学生看一段举行婚礼的录像,再看一场刑场毙人的录像。然后他动情地说:“刑场是宣告生命结束的地方,而婚礼是象征新生命诞生的的活动。本来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讲到这里,这位都是的语调越发慷慨激昂:“然而,共产党员周文雍、陈铁军烈士,把刑场当作举行婚礼的天堂!这是一种气吞山河的伟大创举!这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的壮举!更是一种亘古未有的壮举!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刚强不屈!更体现了共产党员坚持正义、藐视敌人的浩然正气!”这样精心设计的导入语,无疑能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
当然,在语文课堂上,光有一个富于深情的导语设计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情绪氛围,方有可能使学生随课文的情境变化而或喜或怒,或哀或愤,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有经验的老师总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和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或是声情并茂的朗诵和点拔,或是生动传神的讲析和描述,或是情境相宜的视听辅助。总之,要让切合课文内容的情感充盈于课堂始终。
然而,教师的倾情投入既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源于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与深情感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背课的过程中,深钻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教师自己首先要能被课文的人情美、言辞美所感动,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就辞难发。纵然言于声也非出于心,不是伪饰,就是矫情。正如于漪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中所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倾之“情”因学生阅历等方面原因而具有强烈外显性。教师将自己在钻研教材时所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必须通过其言行神情而将之外化,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情感流向。但这就又偏之于表面的热闹而无章可循。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立足于“理”。
二.教师组织教学中的“理”是“情”的根基支撑,只有符合作品所固有的“情感韵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情绪”才能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不少老师的课表面上得热热闹闹,课堂上的气氛似乎也很活跃,但就是经不起推敲。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极度反感。比如我们有位教师对一节朗读课是这样安排的:先是老师范读,然后是全班齐读,再就是一组读了二组读,二组读了三组读,三组读了四组,或是二组一齐读,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就是这样书声琅琅,不曾停歇。这样的安排,我们暂且不理其是否有符合课文情感韵致,而且假设这篇课文也是需要通过朗读来加强理解的,但就教育心理而言,这样的安排必然导致学生本能的排斥心理。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做到情溢其外而理持其中呢?
要符合这一要求,我认为主要应根据作品本身的风格特征和教育教学规律这二个方面的因素来出乎情合于理:
(一)语文教师要根据文章风格和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程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里洋溢的情与课文的情感韵味相统一。无论是教学语言,还是教学手段;无论是朗读,还是分析都应该一切以文本为中心。
从文章风格而言:同样是朱自清的散文,《绿》与《荷塘月色》在情感上所表达的基调有区别,一个是对梅雨潭绿忘情的眷恋,一个是在月夜里那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教师朗诵时就不能基于一样的感情基调。前者需要轻快而深情的朗读,后者只能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朗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和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只能是单个的朗读,而决不能像朗读《风景谈》或《土地》那样一个组或是整个班的齐声朗读。
从文体特点而言: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都既是语言艺术,又各自具有其本身的文体特征。因而教学中教师在紧紧抓住都是语言艺术这个共性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其文体特征来组织课堂教学。诗歌教学主要是多读,适当引导学生体会分析其意境与韵味;散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品味其“形散神聚”的特点。也要强调多读;小说教学主要是立足于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与鉴赏。因而它们从课堂教学方式上讲,教师不能采用一个模式、运用同一种手段、按照一样的程序。原因是它们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不一。
因而,语文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的风格与文体特征,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二)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以合乎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来调控课堂上师生情绪的互动,达到高效传递知识信息的目的。
展开全文阅读
比如:教授《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我们的教法就不一样。作为情节欣赏的重点,弄清群英会这一情节在全文中有何重要作用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如果面对的是基础较好的重点中学的学生,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围绕它进行讨论,形成讨论的气氛恐怕不算太难。而面对的是基础相当差的学生,如果教师这样处理,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甚至会导致教学气氛的冷清。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教训。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对此反应一冷淡,就导致了教师自问自答的课堂独脚戏场面。但如果调整下教学程序:紧紧围绕课文的4—8段,突出重点,先教师作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再引导学生逐段对比分析蒋干、周瑜二人言行上的互动反应,在逐段分析的同时,又依次解答教师依情节内容设计的几个小问题:①蒋干的出现周瑜为何笑?②周瑜见蒋干至,与诸将“附耳低言”的是何事?从后文中找出来;③群英会上周瑜有哪些言行表现,这些表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④7——8段中几案书信、四更对话、军士放行几个环节在前文中是否有交代或伏笔?由于把大问题分解成了这几个小问题,而且其间又是一环套一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中弄清了这几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群英会这场戏在整个情节走向高潮中所起的作用,也就弄清了为什么不能将课题改成“深夜盗书蒋干中计”了。最后再择其中精彩的片断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仔细揣摩品味。提不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样课堂氛围就会活而不僵,转切过度非常自然。因为这样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了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又充分保持了课文的相对整体性和教学程序的连贯性。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快乐足球”的理念来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也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偷偷懒,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我们学校原来有位青年老师在教授一篇应用文时,为避免单调乏味,在预习课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选出三位成绩较好的同学当主持人,辅导这些学生从识字、辨词、文体知识等方面设计竞赛试题。在第二课时时就让学生自己以抢答、必答、互问互答等形式学习完了这篇应用文。
但是,这种“快乐足球”思想的“快乐课堂”并非处处都有效,因为它除了受到教学内容的牵制和影响外,还要充分顾及学生在此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兴趣持续期,考虑到一定时间内大脑对信息的容量值,信息转化所必需的过程,情绪波动对维持较强求知欲和激发表现欲等等。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课堂上举止言行,眉宇间神情变化都要能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发乎外以煽情,聚于内以合理。
标签:
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论语》的要义(网友来稿)
下一篇:
关于杜甫及其作品的评论(学生作品)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