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育新闻
》
德育论文
阅读:279
标签:
德育论文
分数,是可以借贷的钱吗?
解放日报 2003-01-13 记者金柯庄玉兴
学生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可以向老师“借分”,补足上一个等第,同时保证在下次考试成绩中扣除一定的分数作为”偿还”。不久前,本市某小学试行的这种名为“借分制”的做法,经媒体披露,在本市教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借分制”是否真如报道所说,使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活跃因素和激励杠杆”,是“一种教育创新”?对此,不少师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借分制”不宜推广。
分数,是可以借贷的“钱”吗?
据报道介绍,学生借分时须与老师“谈条件”,并签订“借分合同”;为了“激励”学生,偿还的分数往往多于借的分数;有的老师还主动“贷”分数给学生,要求学生下次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线。从表面上看,“借分制”使考试分数出现某种“松动”,让学生在失败中寄希望于下次考试的成功,似乎有一定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不少教师认为:这种“以分促分”的做法,客观上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暗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数,而分数是可以通过“商业手段”取得的。“借分制”还让师生双方变成了借贷双方,学习过程变成了借债、还债的过程。在不断的借分、还分中,学生难免会掉进“分数第一”的漩涡。
“借分制”中弥漫着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使不少家长直觉地投了反对票。一位家长指出,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考出好分数,但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应该是孩子学习成果的真实反映。试问:借来的分数反映的是什么呢?还掉的分数又代表什么呢?这在教育学上有依据吗?
借分,“借”了激励还是压力?
不可否认,学生为了还分,会更努力地学习,然而学生的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与其说来自于借分的激励,还不如说是来自还分的压力。据了解,“借分制”还要求学生在借分时必须有家长做“担保人”,甚至还出现了少先队小队之间的互借互贷。如此一来,学生能否如期还分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还直接影响家长和集体的“荣誉”。这对于大多数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又多了一种额外的精神负担。有不少孩子就表示担心:“如果借了分,还不上怎么办?”由于考试成绩的不可预测性,即使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下次考试还是没达到“合同”的要求,他们将遭受失败和失信的双重打击,其结果更加难以承受!
淡化分数,才是素质教育的正路
专家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评价手段,分数本身并无对错,搞素质教育也并非要排斥分数,关键看如何使用好这把“尺子”。活用得当,的确可以激励学生把关注点从考试成绩转移到平时学习中去,从书本知识扩展到素质培养的方方面面中去。若是把分数变成可借可还的“资金”,让学生背着“分债”去学习,恐怕仍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分数至上”、“以分数论英雄”的老路。与“借分制”不同,本市有不少学校正在开展学生综合评价试验,降低考试分数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引导学生主动要求全面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标签:
德育论文
分数,是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非法辅导班骗家长交补课费
下一篇:
中学生网络成瘾者达14.8%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